剛到英國就被騙 3名中國留學生講述遭電信詐騙經歷

2020-12-21 中國僑網

  中國僑網10月29日電 據《歐洲時報》英國版微信公眾號「英倫圈」消息,最近針對在英留學生的詐騙案例層出不窮,在詐騙手法上更是巧立名目,令人防不勝防。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微信公眾號的此前文章的指出,僅在10月16日一天,就有兩名剛剛抵英的留學生上當受騙,共損失人民幣100餘萬元。

  記者採訪了幾位親歷「電話詐騙」的同學,下面附上他們的真實故事。希望通過分享他們的案例來提醒廣大留學生,出門在外務必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

  不法分子在電話詐騙案一事上耕耘甚深,詐騙手法不勝枚舉。不過基本上仍可以大致歸類為以下這幾種,分別是「使館單位」,「快遞公司」以及「警方人員」。

  假冒駐英使館人員

  就讀於倫敦藝術大學的Cissie,在到英國的第22天就就被騙了20萬人民幣。

  10月22日。當時正在公寓裡做作業的Cissie突然接到一通電話,電話那頭稱「有一份密件需要她馬上前往大使館查看」。

  單純的Cissie並無作他想,只是因為在忙而表示無法及時趕到。

  對方看魚沒上鉤後便立即轉接到另一個電話。另一個電話稱該「密件」的內容是「與她有關的一起詐騙案」,同時給出了詳細的案件信息:

  有人盜用了她的身份證信息在銀行辦了張銀行卡,並使用這張卡捲款潛逃。這個人叫李菲燕,9月28日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被捕,搜出將近200張銀行卡,其中有一張寫在她的名下,並且卡裡有268萬人民幣。

  對方聲稱,現在英國大使館要依法把她遣送回國,並送至上海公安部門做筆錄。

  因為從來沒遇到過這種事情,Cissie回憶道,當時真是一瞬間就慌了,心提到了嗓子眼。

  利用學生涉世未深的經歷和恐懼的心理,對方進一步地控制著Cissie。對方讓她加了QQ號,並稱是因為QQ與他們籤了保密協議,同時讓Cissie打開攝像頭並把手機關到飛行模式,只能連接wifi,還裝模作樣地展示了「警官證」。

  同時為了自證「身份」,還讓Cissie用谷歌登陸了一個IP位址,上面顯示「中國高等檢察院」等訊息。因為東西樣樣齊全,Cissie便信以為真。

  對方讓Cissie輸入了(預先設置好的)案件編碼和身份證號後,網頁加載出了一份帶有Cissie身份證號、身份證照片等個人信息,和所涉及的案件詳細內容以及相關刑事責任的頁面。

  對方先是讓Cissie讀了一遍,又自己「解釋」了一遍,此時的Cissie已然非常害怕。

  採訪中她告訴記者,當時就想著畢竟剛來英國,真的被遣返回國那未來就荒廢了。

  這時,假冒警官的騙子稱他可以拿他自己的「職位」幫Cissie做擔保,證明整個案子跟她無關。

  接著來了一個「隊長」開始審問,並讓Cissie下載了一個「保密軟體」,稱只能在這個軟體上交流,並且要求Cissie進行什麼活動都在軟體上匯報。

  「隊長」說,如果Cissie能證明與該案件無關則需要提供自己的銀行卡,以便讓他們查清帳戶中是否有該案件中涉嫌非法的錢財匯入。

  當恐懼完全佔據了受害者的理智時,該詐騙團夥開始進行最後的收網。

  「隊長」給了Cissie兩個人的銀行卡號和姓名開戶行,讓她把英鎊先換成人民幣(大概3.3萬英鎊)然後匯給他們「做檢查」,整個過程都開著攝像頭。

  因為卡有額度,對方讓Cissie每次轉5萬,一共轉6次,到第四次的時候卡限額已滿,不能繼續操作,對方就讓Cissie拿出密碼器,期間一直操作不暢。

  「當時已經是北京時間晚上11點半左右了」,Cissie回憶道,後來對方說:「你等中國時間23號0點就可以繼續轉了,你等半小時吧,在這期間你可以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是離開攝像頭都要匯報。」

  在此期間,儘管又驚又懼,Cissie還是找藉口走出房間,趕緊上網查詢,結果發現了一模一樣的留學生被騙錢案件,接著就給父母打了視頻電話。

  父母確認這是騙局後,Cissie說自己急得瞬間就哭了,父母也沒有多加責備,一邊安慰她一邊想辦法追錢。

  該事件目前仍在解決當中,由於Cissie設置為實時轉帳,案件發生地在英國但轉帳帳戶是中國帳戶,因此中英兩地立案調查均有難度。

  在與記者溝通時,她坦言,因為自己沒有提前了解此類情況,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後還收到留言。

  有同學被騙40萬人民幣,可見近日電話詐騙十分猖獗。她說,希望看到她故事的同學能引以為戒,不要上當受騙。

  假冒快遞公司的員工

  同樣是就讀於倫敦藝術大學的蔚同學也有相似的經歷。把時間拉回10月20日下午3點。

  當時的蔚同學正在書店準備購置開學教材時,突然接到了一通奇怪的來電。對方聲稱自己是DHL郵寄公司的工作人員,表示她於10月12日寄出的一個包裹未經申報,在北京首都機場被扣留,違反國際運輸法。

  蔚同學回憶道,對方說:「如果確定不是你寄的包裹,可以申報至公安局,讓他們追訴是誰以你的名義寄了包裹。」

  儘管十分確定自己並沒有主動郵寄包裹,但巧合的是,蔚同學在10月12日的確曾到郵局領取自己的證件,她記得期間工作人員曾拿走她的護照有一段時間。再加上對方準確地報出了自己的名字,於是便同意電話轉接。

  電話轉接通後,一位聲稱是北京市朝陽區公安局的「工作人員」讓蔚同學「報案」,並進行身份核實。但懷有警惕心的蔚同學並未將自己的「護照號」和「身份證號」等重要信息提供給對方。

  「工作人員」表示,本來是想讓蔚同學到當地「公安局」現場做筆錄,但因為她人在倫敦於是進行了電話筆錄,並提出讓她「到家裡面一個安靜的地方」並且「不要跟室友講」。

  值得注意的是,騙子此時提出讓蔚同學上網查證北京市朝陽區公安局的電話來進行「雙向核實」。令人意外的是來電顯示居然與網上查到的電話一模一樣。

  為增強騙局可信度,「工作人員」還讓蔚同學保證確實並未寄過這個包裹。

  期間蔚同學已經起了疑心,並問對方「為什麼不能掛斷電話再打給你們進行筆錄」,對方以因為這樣來電不會保留記錄,別人來電也會造成你不能打進來等拙劣的藉口回應。

  所幸,就蔚同學接聽電話的同時,她機智地與父母簡訊溝通該起事件。

  家人果斷識別這是騙局,並囑咐她趕緊掛斷電話。同時撥通了蔚同學在網上查到的北京市朝陽區公安局的電話,隨後得知「來電顯示」十分容易篡改,因此確認了蔚同學所接到的的確是詐騙電話。

  最後騙子在幾經撥打未得到接聽後便放棄繼續騷擾。

  冒充「使館」,「快遞」,「警察」三方出擊

  談起電話詐騙,今年即將於威斯敏斯特大學碩士畢業的Sungi回憶道,今年4月在家隔離期間接到的一通電話至今讓她心有餘悸。

  從3月開始,持續一段時間,Sungi經常接到一個陌生的英國號碼,不過她很謹慎,因此並沒有理會。4月中旬的一個下午,好奇的Sungi終於接聽了這通電話,但萬萬不曾想到這竟是一場危險的開始。

  「您好,您有一份DHL文件在中國駐英大使館,接下來為您轉接到大使館……」還沒等Sungi反應過來,電話另一頭便從人工智慧變成了一位中年男子的聲音。

  「您好,我是來自大使館的李專員,請問您有什麼事」,男子有板有眼地說道。「我接到了一個電話,說我有一份文件在大使館。麻煩您幫我查一下」,Sungi有些緊張地說。李專員問了Sungi姓名後,便找出了那份文件。

  「我們收到了來自上海公安局的信件,上面說你涉嫌倒賣口罩,給群眾發送大量的垃圾簡訊。」李專員還特別提醒Sungi,倒賣口罩問題很嚴重。

  社會經驗較淺的Sungi聽到「公安局」這三個字後,那顆心便提到了嗓子眼。急忙解釋道,她絕對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

  李專員佯裝很理解地表示,「如果這不是您本人做的,那麼我懷疑是有人用你的手機號註冊了信息,這涉及到個人信息洩露等問題。我們可以幫您轉接到上海虹口公安局。」

  此時,感到害怕的Sungi已經通過微信將此事簡單告訴了國內的爸爸媽媽。爸爸立即回復,很可能是電信詐騙。就在此當口,「使館」已經把電話轉到了上海公安局。

  接聽電話的是一位自稱王正杰的「警官」,他要求Sungi講述了一遍事情的經過,隨後表示這屬於身份信息外洩刑事案件,會通過Whatsapp電話形式錄口供。

  同時,他強調在錄口供時要關閉電腦,不要與外界聯繫。

  之後這位「王警官」聲色具厲地開始訊問Sungi的資料,包括:名字、名字如何正確書寫、身份證號、家庭背景等個人信息。

  在打電話過程中,Sungi其實一直在跟父母聯繫,爸爸告訴Sungi,已經在國內報警。

  報警臺明確答覆,國內的公安機關絕對不會向國外個人打電話訊問、錄口供,所以可以確定這是詐騙。

  這才回神兒的Sungi果斷掛斷了電話。家人告訴Sungi,按照正常的套路,接下來一定是要求轉帳之類的恐嚇和要求,以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有驚無險的Sungi事後才想起一些細節,不管是李專員還是王警官都操著不標準的普通話,警官言語間還有警局的用語。

  「當時根本就來不及細想」,Sungi無奈的表示,雖然受過高等教育,但是在騙子面前還是變成了小學生。

  解析「五大騙術」,識別騙局防患於未然

  騙術一:巧立名目詐學生

  提防詐騙的最佳策略便是從一開始就杜絕所有可能!

  近期若接到聲稱是「DHL快遞公司」、「大使館(或是領事館等)」、「車禍保險申訴理賠」或稱「你的身份被盜用的」電話等,可第一時間掛斷。

  剛來英國的同學如果不放心,可以上網查詢中國駐英國大使館領保電話和使館電話,並以英國政府官網的信息為準。

  同時可以主動打電話或發郵件諮詢官方信息,被動接聽電話上當受騙的機率往往很高。

  騙術二:轉接服務

  不難發現,無論是聲稱大使館還是郵寄公司,詐騙團夥通常分工明確。

  在第一個人誘導受害者上鉤後會以轉接電話的形式提高可信度,讓接聽者誤以為對接到負責的相關部門,實際是將受害者推向詐騙流水線的第二道步驟。

  因此在接到來電為電子音的電話時最好及時掛斷,如果按照語音提示轉接到人工服務時必須提高警惕,了解此電話為詐騙的機率非常之高。

  而理智分析也可得知,若真出現自己觸犯法律的情況,公檢法部門不可能給「犯罪分子」留接聽電話的時間,更不可能通過QQ、微信、Whatsapp等通訊軟體辦案。

  騙術三:篡改電話

  在轉接到某地「公安局」後,騙子往往會提出讓你上網查詢該「公安局」的電話進行所謂雙向核實。

  篡改來電顯示非常容易,因此不要看到來電顯示與網上顯示電話一致就輕信對方。

  騙術四:切斷受害者與外界的聯繫

  電話詐騙能成功的關鍵往往在於切斷受害者與外界的聯繫,譬如說「不可以跟別人講」,或者設法取得接聽者的聯繫方式後視頻通話,並要求接聽者「不許離開攝像頭」和「離開必須通報」。

  這絕非公檢法部門的正常辦案流程,因此一旦聽到對方提出此類限制人身自由的要求一定要果斷關斷電話切斷聯繫,與家人和使館進行聯絡尋求意見。

  並且需要明白的是,騙子限制人身要求就是害怕受害者一旦與冷靜理智的家人或朋友取得聯繫後識別這是騙局。

  騙術五:利用新生初來乍到怕「攤上事兒」的恐懼心理

  對於剛到英國的留學新生來說,初來乍到對當地法律和各方麵條件均處於不了解的情況下,騙子常常利用留學生害怕影響籤證的心理進行詐騙。例如聲稱「不配合調查便會被遣返回國」或是「觸犯某條國際法」等理由,恫嚇受害者。

  同學們要基於對自己具體情況的了解,即使騙子偶爾蒙中了某些條件與自己的現實情況符合也要保持理智,自己未做過的事情或不確定的情況一定要與家人、學校老師和使館等取得聯繫。

  切記不要被對方的恐嚇嚇到,在驚慌失措下讓騙子得逞。

  現在不法分子的詐騙行徑越來越高明,所以各位小夥伴一定要打起12萬分的警覺來面對可能襲來的挑戰。

  然後首要關鍵就是一定要冷靜,因為唯有冷靜才能處理各種問題。(田皓雪子、汪宣琪)

相關焦點

  • 電信詐騙團夥魔爪伸向中國留學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尉偉 通訊員 趙楊一電信詐騙犯罪團夥,竟把魔爪伸向了國外留學的中國大學生,以幫忙兌換外幣為由頭,騙取留學生信任後,收錢就刪除好友。11月11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歷下公安千佛山派出所獲悉:目前,五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歷下警方依法取保候審,歷下警方還幫助遠在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追回了被騙的錢財。
  • @旅韓留學生,小心落入詐騙陷阱!
    總臺記者日前在韓國通過電話採訪了2名受害的留學生。 詐騙分子以招兼職為名轉移贓款 在韓國某大學就讀的留學生李同學(化名)就是受害者之一,她在網上找了一份去免稅店幫忙購物的兼職工作,沒想到被不法分子利用,捲入了協助轉移贓款的電信詐騙活動,並遭到韓國警方調查。她向記者講述了她的遭遇。
  •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被「名牌服裝設計師」搭訕 多人被騙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截圖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消息,近期多名在英留學生向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求助,稱其在倫敦牛津街、國王十字火車站等人流聚集地區,被帶有明顯南歐口音的男子以問路名義實施詐騙。
  •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被「名牌服裝設計師」搭訕多人被騙
    中國僑網12月11日電,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消息,近期多名在英留學生向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求助,稱其在倫敦牛津街、國王十字火車站等人流聚集地區,被帶有明顯南歐口音的男子以問路名義實施詐騙
  • 海外留學生,在街頭被國際大牌設計師搭訕,小心是詐騙!
    近期,多名在英中國留學生向駐英國使館求助,稱其在倫敦牛津街、國王十字火車站等人流聚集地區,被人以問路名義實施詐騙。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布安全提醒。
  • 中國女留學生被騙110萬!一樣的套路為何屢屢成功?
    但現在的騙局厲害之處就在於,演戲演了全套,這個騙子竟然給女留學生提供了「相關證件」,而這名女留學沒有再進一步調查,就相信了這個騙子。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女留學生和家長溝通後,將錢匯到了指定的中國金融機構的帳戶上。
  •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被「名牌服裝設計師」搭訕 多人被騙_國際新聞...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消息,近期多名在英留學生向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求助,稱其在倫敦牛津街、國王十字火車站等人流聚集地區,被帶有明顯南歐口音的男子以問路名義實施詐騙。詐騙分子搭訕受害人後,謊稱自己是某國際知名服裝品牌設計師,願將隨身攜帶的該品牌服裝「低價出售」以示感謝,並以天氣寒冷為藉口邀請受害者到車內「看貨」。受害人一旦上車,即被勒索錢財。目前,已有多名中國留學生上當受騙。
  • 中國駐英國使館提醒在英中國留學生警惕以問路搭訕實施詐騙的犯罪...
    近期多名在英中國留學生向駐英國使館求助,稱其在倫敦牛津街、國王十字火車站等人流聚集地區,被帶有明顯南歐口音的男子以問路名義實施詐騙。詐騙分子搭訕受害人後,謊稱自己是某國際知名服裝品牌設計師,願將隨身攜帶的該品牌服裝「低價出售」以示感謝,並以天氣寒冷為藉口邀請受害者到車內「看貨」。受害人一旦上車,即被勒索錢財。
  • 中國留學生私下換匯被騙16萬元,你還敢換嗎?
    不久前,9名在莫斯科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微信群內私下兌換外匯,被詐騙了超過16萬元人民幣。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一個微信名叫「舊城以西」的人,在留學生微信群中以「幫助兌換外匯」為名,先後以匯款和微信轉帳等方式,收取9名留學生人民幣共計16.9萬元。
  • 又有中國留學生被騙16萬元!還有人因此被判刑!
    不久前,9名在莫斯科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在微信群內私下兌換外匯,被詐騙了超過16萬元人民幣。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一個微信名叫「舊城以西」的人,在留學生微信群中以「幫助兌換外匯」為名,先後以匯款和微信轉帳等方式,收取9名留學生人民幣共計16.9萬元。但收到錢後,這個微信名叫「舊城以西」的人就消失了。
  • 駐荷蘭使館再次提醒在荷中國公民謹防電信詐騙
    中國僑網4月7日電 據中國駐荷蘭大使館網站消息,近日,電信詐騙在荷蘭出現死灰復燃趨勢。多名在荷中國公民,尤其是在荷留學生向使館反映,稱接到來自「使館」或「領事館」的語音電話(來電號碼多以+31-70-306開頭,很可能是虛擬號碼,無法回撥;亦有電話偽裝成使館傳真號+31-70-3551651等號碼),語音提示「有一份加急公函未領取」或「近期申辦的證件已辦好」或「近期在機場買賣物品需提供個人信息」或「近期有未辦事宜」或「居留卡即將失效」等,並提示當事人按9等數字鍵「轉接人工服務」。
  • Lisa被前經紀人詐騙10億?剛在中國打出知名度,賺得錢就打了水漂
    韓國知名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被前經紀人詐騙10億韓元的消息登上了各大社交平臺的熱搜榜,這個剛在中國選秀節目中和蔡徐坤一起備受矚目的韓國女子組合裡的泰國藝人也成為了大眾討論的焦點,網友們紛紛表示,「這剛在中國賺的錢還沒捂熱就被騙了,」「現在的女明星都這麼單純好騙嗎?」「都說韓國偶像很窮,這樣看也挺有錢的嘛」。
  • 動輒幾十萬上百萬,詐騙團夥盯上留學生,假冒使館工作人員來...
    ,多次發布提醒:此類犯罪活動再次猖獗,已有多名在英留學生上當受騙。  來自安徽銅陵的學生小王就遇上了這樣的詐騙,所幸警方及時出手,幫助她挽回了損失。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假冒使館工作人員詐騙留學生20餘萬 前不久,在英國留學的安徽銅陵學生小王接到了一個顯示是英國本地號碼打來的電話,對方聲稱自己是中國駐英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並在電話裡說,有一起跨國洗錢案件涉及到了小王,讓小王協助調查。
  • 【安全提示】電信詐騙真實案例,10種常見電信詐騙手段
    簡訊詐騙、電話詐騙都聽說過,APP詐騙、網絡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今天我們整理了10種常見電信詐騙手段教大家如何識破電信詐騙那些小伎倆騙術1:"貸款」詐騙完成後,發送虛假轉帳截圖,受害人等到第二天並未收到錢款,才意識到自己被騙。警方提醒:惡意刷單本身就是違法行為,所有自稱可以刷單賺錢的行為均屬詐騙行為,提醒廣大群眾尤其是大學生警惕網絡上各種招聘信息的騙局,不要被小利益所誘惑,陷入連環騙局。騙術3: 「冒充熟人」詐騙
  • 假冒借貸APP電信詐騙現高發態勢 90後成被騙主體佔比達45%
    日前,360金融旗下反詐騙研究團隊360金融反詐實驗室聯合360手機衛士,通過調研2019年全年假冒借貸APP電信詐騙案例,發布《2019年假冒借貸APP電信詐騙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假冒借貸APP電信詐騙的手法。
  • 電信詐騙又有新套路 套取「支付寶備用金」詐騙
    ……當心了,這很有可能是詐騙分子精心設計的陷阱。 近日,在廣州市舉辦的反電信詐騙宣傳活動上,反詐中心民警通過近期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案例揭開電信詐騙常見套路,提醒廣大市民群眾遠離電信詐騙。 典型案例:冒充"淘寶客服" 聲稱所購物品有質量問題詐騙 「雙12」剛過,冒充網店客服、快遞客服來詐騙的形式也很多發。活動現場,番禺區公安分局反詐中心民警龐彥講述了近期發生的一起真實案例。 今年6月18日,莫女士購買了心儀的化妝品。
  • 電信詐騙洗錢「盯上」網絡虛擬幣
    高女士稱帳戶餘額不足,對方依舊發信息要求其刷單,這讓她意識到可能被騙,趕緊報警。今年6月30日,江蘇省江陰市人民檢察院對該案提起公訴。據了解,該案非法收購虛擬貨幣價值人民幣170餘萬元,是無錫市首例收購網絡虛擬領域犯罪所得超百萬元的案件。
  • 防範電信詐騙小妙招!
    電信網絡詐騙的特點 作案手法變化快 犯罪分子作案手法層出不窮,千方百計編造各種虛假事實進行詐騙犯罪,從最初的「中獎」、「消費」虛假信息,發展到「綁架勒索」、「電話欠費」等虛構事實詐騙,甚至冒充電信工作人員、公安民警詐騙,欺騙性非常大
  • 英國留學生戴口罩購物遭毆打
    最近,中國留學生戴口罩屢遭歧視的事件在各國頻出,尤其女留學生,忍受著被人唾沫吐到臉上的屈辱而不敢回懟,只能忍氣吞聲。而我們的男留學生就不一樣了,他們不但勇敢回擊,還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