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鐵礦石主要進口自巴西、澳大利亞。據海關總署數據,今年前10月,中國進口鐵礦石9.75億噸,同比增長11.2%。11月30日,62%鐵品位的普氏鐵礦石價格指數達130.95美元/噸,距離今年年初的93.2美元/噸已上漲超過四成,成為今年表現最亮眼的大宗商品。
最近幾天,我們的鋼鐵協會和國內的鋼鐵企業有點坐不住了。據稱在12月11日,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因為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價格上漲問題,寶鋼、沙鋼等7家大型鋼鐵企業走到一起,發生質疑最近鐵礦石價格暴漲問題已經脫離了市場供需關係,存在人為操縱跡象,希望有關部門介入調查,保護國內鋼鐵企業的利益。
鋼鐵協會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與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公司取得聯繫,詢問這是什麼原因,必和必拓也作出了解釋和說明,並承諾將保持鐵礦石價格的穩定。
對雲本輪鐵礦石價格上漲問題,有分析認為,這是澳大利亞對於中國停止或減少進口澳大利亞煤炭、大麥、紅酒、龍蝦、葡萄酒、食糖及銅礦石等產品的回擊,但是澳大利亞對於中國來說有著巨大的貿易順差,能拿出的手段畢竟有限,於是就想到了自己的王牌產品鐵礦石反制中國,以此來表明中澳經貿關係的態度。
鐵礦石的問題,一直是我國鋼鐵企業的「軟肋」。
中國被譽為世界的基建狂魔,但是搞基本建設又需要大量的鋼鐵,這就需要質優的鐵礦石。
進口鐵礦石對於國內鋼鐵企業而言,就是「剛需」。為了保障國內市場的需要,必須購買質優價廉的進口鐵礦石。國內鐵礦石因其自身產量較低,品位不足,難以大面積替代進口鐵礦石。這就造成進口鐵礦石需求彈性低,鋼鐵企業對進口鐵礦石的議價能力弱,話語權低,議價空間低。
過度依賴澳大利亞或者巴西的鐵礦石的供給,我國對於鐵礦石的進口有6成來自澳大利亞,2成來自巴西。單一的供給來源,對鋼廠高爐穩順生產和正常生產經營而言,顯然是存在一定的保供隱患,這猶如給國外礦山遞交了可「拿捏」鋼廠的把柄。
中國大量進口鐵礦石,吃虧最大的就是沒有議價權。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在10月曾表示,預計2020全年中國粗鋼產量將超過10億噸,同比增長3%至5%。但是中國鋼鐵行業佔據全球半壁江山的同時,其最主要的「糧食」鐵礦石卻是一道長期難題。
根據聯合國商品資料庫統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買主,近年來中國鐵礦石進口金額佔全球鐵礦石進口總額比重維持在80%以上。就拿2019年來說,全球鐵礦石的需求量是16.52億噸,而一個中國就買下了10.69億噸,但全球需求量的64.9%,澳大利亞生產的鐵礦石的83%都被中國企業買走,按照正常邏輯,這應該是一個買方市場才符合邏輯。
但事與願違,我國恰恰在鐵礦石定價方面缺少定價權。
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率,就必須採購更為便宜的鐵礦石。海外的鐵礦石就是眾多鋼鐵企業的首選了,這也就造成了中國的鐵礦石大部分都要從海外採購,而優質的鐵礦企業又比較集中在澳大利亞和巴西,所以中國採購鐵礦石的主要賣家又以澳大利亞和巴西為主。
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議價權」。在國際市場中,沒有金融的制空權,就沒有產品的定價權,老外很聰明,應用搞金融那一套,搞出來一個鐵礦石普氏指數,但普氏指數的發布控制在人家手裡。三大礦山中有著滙豐、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等的金融機構的身影,當資本市場與大宗商品被這些金融機構連接在一起之後,實際上國際大宗商品的買賣就淪為了金融市場獲利的工具,不僅僅是需求與供給相互滿足的問題了,所以影響鐵礦石價格的因素,除了買方和賣方之外,還有另外一隻看不見的手。
那麼中國是否會「破釜沉舟」,順勢而為,停止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呢?從目前來看,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點個人粗淺看法:
第一點,雙方損失巨大。
澳大利亞州長高麥文就發出警告,不要讓鐵礦石陷入危機,要知道,澳洲80%的礦石出口到了中國,相關貿易額達到了800億澳元,對於深陷經濟危機的澳洲鐵礦石供應商來說,中國市場是損失不起的。
中國經濟的發展同樣暫時也離不開澳洲鐵礦石,看看我們的周邊,哪一個建設不是「鐵礦石」撐起的。比如城市的高樓、鐵路建設、地跌建設、機場、港口、橋梁等如果意氣用事,暫時停止進口鐵礦石,用國產礦石替代,一個是產量無法達到要求,另外一個是鐵礦石品味太差,最終不僅導致鋼鐵企業成本飛升,還會帶來國內鋼鐵價格的上漲,制約中國經濟的發展。
第二點,澳鐵礦石的可替代性低。
由於鋼鐵產業的蓬勃發展,我國對鐵礦石的需求較大,又由於產量及質量等因素,我國的鐵礦石開採成本極高,深埋地下,品味較差,為了企業利潤,我國鋼鐵企業在大多數情況下傾向於進口。
即使想多元化進口渠道也不容易,因為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品味確實是非常優質的,國產鐵礦石品味低,開採成本高,比如2018年,三大礦企(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前兩家是澳大利亞的公司,後一家是巴西的。)的開採成本在25美元左右,而中國的開採成本達到了70美元左右,足足是人家的近三倍。
所以鐵礦石價格對於鋼鐵企業是非常敏感的,就綜合成本來說,國外鐵礦石的價格還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暫時還找不到替代品。為了保證自己的利潤率,就必須採購更為便宜的鐵礦石,而優質的鐵礦企業又比較集中在澳大利亞和巴西,所以中國採購鐵礦石的主要從澳大利亞和巴西購買。
可以預見的是,在最近的幾年中,澳大利亞仍將是我們採購鐵礦石的第一來源國,但我國也要未雨綢繆,不能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但凡事總要一步一步來,一口吃不了個胖子。
我們的目標不是禁止買賣澳大利亞的鐵礦石,而是讓中國的鐵礦石來源放在多個籃子裡,這樣才會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雖然目前澳大利亞的做法,也讓我們國內的鋼鐵企業感受到了「寒冬」,被澳大利亞狠狠地「將了一軍」,對此澳媒鼓吹,掐住了中國的「咽喉」,但是雙邊貿易不是哪家對哪家的施捨,如果澳大利亞堅持目前的做法,最終「哭爹喊娘」的還是澳大利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