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尼·馬格利特(1898.11.21-1967.8.15)
這位來自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更像是一位憂鬱的詩人或哲學家。馬格利特的作品中,少見扭曲的形象,基本上都是現實主義手法所描繪出的細膩的、可辨認的物體:人、蘋果、帽子、菸斗……。然而當他將這些正常形象並置到一起,甚至把語言標註到畫面的時候,觀眾們一頭霧水。
馬格利特在《圖像的背叛——這不是菸斗》中玩了一個文字遊戲:逼真的菸斗下面被標註「這不是菸斗」,但人們的所知所見,確確實實是被藝術家在畫布上描繪的菸斗形象。這個文字遊戲不僅使詞語、物體、形象、意識陷入了矛盾的荒誕境界,而且對長久以來執著於塑造形象的繪畫提出了戲謔般的質疑。
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無論是詞語還是被創造出來的形象,都是人類用以表述的系統的一部分,從這點來看它們都是不能被確定和註解的。
1898年馬格利特出生於一個普通商人家庭,1927年左右他創作了很多帶有蒙面人物的作品,這普遍被認為與他幼年淹死的母親有關——母親去世時被衣服遮住了臉。從這些對心理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來分析藝術家,讓人感覺似乎恆宇道理,但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種詩意的孤獨。
戴著禮帽的黑衣男子和映出空曠藍天的眼球,以及在畫面中憑空出現的毫無關聯的簡潔物體……或許只有一位靈魂孤獨的詩意沉思者,才能如此細緻的賦予它們聯繫和思想。
作者簡介:
杜曦雲,著名策展人,視覺文化研究者,元培學堂藝術鑑賞收藏入門班老師。
1978年生,本科學油畫,碩士讀美術理論。
對視覺作品敏銳準確的判斷力,對歷史和社會背景的重視,是他的鮮明特點。他策劃了很多大型當代藝術展,並有很多犀利的文章廣為傳播。
曾主編過《美術焦點》、《藝術時代》、《德美藝刊》等專業刊物,也曾發起和組織備受矚目的「中國當代藝術金棕櫚·金酸莓評獎」,近年來還擔任《成都商報》藝術專欄主筆、《中外對話》的藝術撰稿人等。
面對當下藝術界基本常識的混亂,他不斷回到原始出發點,澄清基本常識。他強調在國際視野、當代文明的背景中判斷中國當代藝術,在政治經濟學的框架中界定文化。
版權說明:
此文章為元培學堂獨家約稿,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及微信公號不得轉載。喜歡本文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