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親屬的稱謂,以及皇后死之稱謂

2021-01-11 纏綿望不穿

皇后的親屬,多被稱之為「外戚」、「外家」、「外舍」或「椒房之家」、「椒房之親」等等。其中,「外戚」是用的最多、最為普遍的稱謂。皇后的親屬作為皇室外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上曾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外戚不僅包括皇后的親屬,也包括皇帝的母族,有時也含括皇帝的姐妹和女兒的夫族。「外戚,紀后妃也,後族亦代有封爵故也。」在這裡,筆者主要的針對範圍是皇后、皇太后的親屬。

《史記》中有《外戚世家》,《漢書》中有《外戚傳》,《後漢書》中有《皇后紀》,《三國志·魏書》中有《后妃傳》,《蜀書》中有《二主妃子傳》,《吳書》中有《妃嬪傳》。自司馬遷的《史記》起,歷代史書中都有關於后妃的專門章節的記載。司馬遷對於外戚給予了高度評價「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自漢初的呂后專權、至霍光輔政、王莽篡政到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發展到頂峰,外戚專權在一定的情況下能夠起到穩定政局的作用,也可能起到亂政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論,如王莽時期的專權則給國家帶來了混亂。至於外戚與皇權的關係,李禹階、秦學欣有《外戚與皇權》一書可以參看,書中對從先秦至清朝的外戚與皇權的關係都做了論述,亦有關於外戚的許多文章。先前的學者對於外戚已經有較多研究,筆者在這裡就不過多敘述了。

外相對於內而言,《說文》云:「外,遠也。」對於「外孫」的解釋:「外孫者,以女出外適而生,故云孫。」夫妻雙方中與妻族有關的親屬稱謂中,多都帶有「外」字,如「外舅」、「外姑」等。「外家」之稱不僅皇室可以用,貴族、官員可以用,一般平民百姓亦用之。「婦以夫為家,夫以婦家為外家。」此稱,在「前四史」中均多有之。「前四史」中的「外家」,絕大多數指皇后或皇太后的親屬。

「外舍」作為皇后親屬的稱謂,並不是經常使用的,是由「外家」引申而來。《史記》、《三國志》中無「外舍」的字樣,《漢書》中雖則有幾處「外舍」但並未和「外家」一樣指外戚。「外舍」之稱指皇后親屬,首見於《後漢書》中,「宮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內省……」「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因如廁,獨呼衡問:『左右與外舍不相得皆誰乎?』外舍謂皇后家也。」至於「椒房之家」、「椒房之親」等帶有「椒房」字樣的,亦都是指皇后的親屬,使用年代黨和「椒房」指皇后同。這些均是不敢直指,含蓄其言的代稱。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之間,要遵守相應的等級秩序。君與臣是尊與卑的兩個等級,尊卑等級有序,是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一項政治制度。「儒家把貴賤等級作為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的基本框架而一貫加以維護。」基於此,形成了一套尊卑有序的禮儀制度,稱謂是其中之一。

對於年齡、死等稱呼,各個階層是不同的。與皇后有關的年齡、死等稱呼和其他妃嬪也是不同的。其中關於死的代稱,多屬於諱飾。「春秋高」形容年紀大,先秦時期並不是專作為形容身份等級較高的人的,其使用人的身份並沒有特定的限制。如「君之府藏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高。」此處的王指秦孝文王。另有《韓詩外傳》載:「楚丘先生披蓑帶索,往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遺忘矣!何以教文?』」文中孟嘗君對於楚丘先生除直接稱其「老」外,又用「春秋高」加以重複、強調,從而惹惱了楚丘先生。

另外,《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頻頻出現「大行皇帝」一詞,如《後漢書·安帝紀》載「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於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對於「大行」,韋昭說:「大行者,不反之辭也。天子崩,未有諡,故稱大行也。」又《風俗通》曰:「天子新崩,未有諡,故且稱大行皇帝。」在這裡,「大行」是皇帝崩後還沒有諡號的時候的稱謂。同樣,「大行皇后」、「大行皇太后」亦是皇后、皇太后崩後,還沒有諡號時候的稱謂。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東漢文紀》卷二十《和熹鄧皇后諡》中有「伏惟大行皇后,規乾則坤,兼包日月……大行皇太后,宜諡為和熹皇后。上稽典訓之正,下協先帝之稱。」

「宮車晏駕」不僅指皇帝去世,還指皇后、皇太后去世。「因帝王后妃所的車輿為宮車,因此借指帝妃。」如「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此處的太后指竇太后。「一日宮車晏駕」、「宮車一日晏駕」和「宮車即晏駕」帶有假設的成分,一日猶如一旦,即一旦皇上(皇太后)去世,「宮車晏駕」是含有既成事實的意味。我國古代君尊臣卑觀念源遠流長,帝王處於尊崇、主導的地位,臣民處於卑下、從屬的地位。因此史料中,頻頻看到臣子不敢直言皇帝、皇后、太后等,往往用特定的與皇室有關的事物代稱。如此例中的「乘輿」、「宮車」,「廄馬非乘輿常所御者,皆減半食。」

「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這裡司馬遷用三種不同的對於死的稱謂,鮮明地表現出了其間的身份。天子死曰「宮車一日晏駕」、稱對方死曰「捐館舍」、稱呼自己死曰「填溝壑」,又如「召上殿,黯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之。臣常有狗馬之心,今病……」文獻中,經常看到「填溝壑」、「狗馬之心」等這樣的字眼。自然「填溝壑」是作為臣子的一種謙稱,漢代是厚葬盛行的時代,臣子死後的陵墓雖不及皇室寢陵極具奢華,但其奢華程度也是驚人的。「狗馬之心」當是臣下忠孝觀念的一個反映。與臣子的忠孝與謙卑、自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皇帝的尊貴、主子觀念。

皇后與皇帝「同為一體」且是後宮之主,她與後宮妃嬪們是主與臣的關係。其所乘車輿與其他妃嬪不同,「漢代皇太后和皇后有法駕時,皆御金根車,與天子的區別是上面『加交絡帳裳』,即青色車幔,且只有三匹馬御車。」皇太后和皇后的法駕與皇帝的法駕區別不是太大的,故用與皇帝相同的「宮車晏駕」指代死。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先秦時期,用「百歲(之)後」代指死,是一種較普遍的用法。秦漢時期,它亦適用於不同身份的人,不僅皇后、皇帝、皇太后等皇室家族,也用於朝廷大臣,如「孝惠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此處的「君」是蕭何蕭相國。另有「千秋萬年之後」或萬歲千秋後或千秋萬歲後或千秋萬世後或千秋後,使用的範圍相對狹窄、出現的頻率相對較低。指代死常見於《史記》中,又在《史記》中僅指代皇帝的死並沒有涉及到皇后、太后等,如景帝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而在《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中幾乎難尋其蹤影。「千秋萬歲」本是作為尋常百姓祈求長壽的美好願望的詞彙,後來作為漢群臣百官「死」的諱稱。關於「萬歲」稱謂的研究,可以參看白芳的《人際稱謂與秦漢社會的變遷》。

「萬年之日」和「千秋萬年之後」等類似,其間都蘊含了對人美好的祝願,希望人的壽命可以萬年。「萬年之日」喻死,是最少見的一個詞,二十四史中僅在《後漢書》中出現一次。「所以化導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無所復恨。何意老志復不從哉?萬年之日長恨矣!」此處是明德馬皇后對其兄弟的勸誡,先後用了「瞑目之日」、「萬年之日」喻死,既避免了重複,又體現了文章的工整。「瞑目之日」是使用很少的一個,在「前四史」中僅有《後漢書》中這一處。

相關焦點

  • 家譜中古代親屬稱謂總覽
    如何稱呼自己的親屬,在稱呼自家的親屬時,我們常會聽到或見到「家、舍、亡、先、犬、小」這幾個字。家: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嶽,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舍: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 【家族文化】家譜中古代親屬稱謂總覽
    家:是用來稱比自己輩分高或年長的活著的親人,含有謙恭平常之意。如稱己父為家父、家嚴,稱母為家母、家慈,稱丈人為家嶽,祖父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用來謙稱比自己卑幼的親屬,如舍弟、舍妹、舍侄、舍親,但不說舍兒、舍女。
  • 親屬稱謂漫談|聚珍文化課
    二、面稱背稱之別面稱就是被稱親屬當面時的稱呼性稱謂,背稱就是被稱親屬不在場時的指稱性稱謂。面稱是招呼被稱親屬以達到問候、對話等交際目的,背稱是向別人表明說話人與被提及親屬之間的關係。面稱大多顯得親切而隨便,背稱大多顯得正式而莊重。
  • 「七姑八姨三老妗」:潮汕民間親屬稱謂
    【內容提要】潮汕民間的親屬稱謂是一種以父權為中心的親屬關係的集中反映, 這一點與我國漢民族的親屬稱謂關係是一致的。
  • 【達斡爾文史】達斡爾親屬稱謂
    達斡爾人家族,親屬的稱謂比較完整、詳盡。親屬稱謂中嚴格區分血親和姻親。血親和姻親按輩分不同,都有不同的稱呼。
  • 皇后下面的後宮第一人,是什麼讓她們有著這樣的稱謂?
    又是什麼讓她們有著這樣的稱謂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說到貴妃大家都知道,而提到貴妃最先想到的就是楊貴妃,貴妃是古代皇帝對自己N個老婆之中的個別人加封的封號,貴妃的官位各朝代不定,一般是正一品到正二品。而貴妃的封號最早是南朝宋孝武帝設立的,貴妃的地位是僅次於皇后的,而貴妃這一封號一直延續到封建皇朝的徹底破滅。
  • 【丁鼎:《儀禮·喪服》的親屬稱謂所反映的上古婚姻遺俗】
    【關鍵詞】 《儀禮·喪服》;親屬稱謂制度; 婚姻制度; 家庭制度親屬稱謂制度,或稱為親屬制度,是反映人們的親屬關係以及代表這些親屬關係的稱謂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也就是說,在一種婚姻家庭形式產生的初期,反映或記錄它的親屬稱謂制度往往尚未完全形成和確立;只有在這種婚姻家庭形式的成熟階段或晚期,與之相應的親屬稱謂制度才會在社會上普遍流行開來。
  • 中西親屬稱謂之差別 美國女婿稱嶽父為Mr.
    中西親屬稱謂差別巨大,中國複雜,西方簡略,我們很多稱謂,在西方語言裡根本沒有。中西親屬稱謂完全對等的大約只有爸爸、媽媽、丈夫、妻子、兒子、女兒等。漢語裡的很多稱謂,在西方要麼是沒有,要麼是很含混,所以在中西人際交流中,常常讓人感到困惑。
  • 中國傳統親屬稱謂 | 追根溯源,「父母」兩字究竟是怎麼來的
    現在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有些親屬稱謂正在逐漸淡化,同時隨著年輕人接受西方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有些人已經分不清親屬之間的稱呼了。但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今後如何發展變化,傳承了幾千年的親屬稱謂,應有了解的必要,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爾雅》是中國的第一部詞典,成書於戰國或兩漢之間,最早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
  • 【家族文化】家族稱謂大全你知多少?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稱「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親屬中最重要的親屬,除「父母」、「雙親」、「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稱外還有「高堂」、「嚴君」、「尊親」、「嚴親」、「兩親」、「親闈」等以及文人筆下的「所生」、「椿萱」等對父母的代稱。
  • 5分鐘幫你理清英語中的親屬稱謂
    其實,歪果仁的親屬稱謂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個詞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簡單粗暴。但是架不住中國小夥伴習慣了複雜思維,總在糾結他們到底怎麼分清楚誰是誰呢?那咱們今天就細細理一遍,看看各種親戚都怎麼叫。
  • 雍正到底有幾個皇后 紀連海:不存在"純元皇后"
    看過《後宮甄嬛傳》第一、二兩集的朋友會發現,這第一集裡有個「孝敬憲皇后」;而第二集裡又說甄嬛與早先過世的「純元皇后」十分相像。這就引發出了下面的三個問題:一是一般而言,清朝的皇帝到底應該有幾個皇后?二是具體到雍正皇帝本人而言,他到底有幾個皇后?三是雍正皇帝是否有個「純元皇后」?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一般而言,皇帝應該有幾個皇后?
  • 木朵:代代相傳的稱謂
    這些人並不明顯地從人群中進出,即便他們中的矜持者有非常之舉,以他們所認為的特長而爛漫(浪漫)於人際關係的浪尖
  • 皇帝的妻子叫皇后,女王的老公怎麼稱呼?這幾個叫法讓人不好意思
    皇帝的妻子叫皇后,女王的老公怎麼稱呼?這幾個叫法讓人不好意思文/楠楠似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很重視稱謂,但是有一個問題,讓很多人都疑問,「皇帝的老婆叫皇后,女皇行老公叫什麼?」其實看似簡單,卻很少有人能夠真切的回答,接來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7個稱謂,讀起來讓人皆笑非涕,也感到很難說出口,也是因此,大家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想,也是五花八門,各有特色。
  • 歷史上名字最好聽的五位皇后:最後一位太高冷霸氣,一眼就能記住
    皇后作為一國之母,身份無比尊貴。歷史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皇后,有的皇后出生高貴,有的皇后容貌姣好。下面介紹的是歷史上名字最好聽的五位皇后。張嫣第一位皇后是張嫣,張嫣這個名字一聽就很現代化,也具有女性的溫柔。嫣這個字本來就包含了女性美好的含義,由於她入殮的時候還是處子之身,所以被稱為花神。所以說,張嫣人如其名,不僅名字好聽,更是個傾國傾城的美人胚子。
  • 5分鐘理清英語中的親屬稱謂
    其實,歪果仁的親屬稱謂很好掌握,比如uncle一個詞可以叫遍叔伯舅舅姑父姨父,簡單粗暴。  但是架不住中國小夥伴習慣了複雜思維,總在糾結他們到底怎麼分清楚誰是誰呢?  immediate family  直系親屬  Immediate family這個概念在各種法律中會有不同的定義,但一般來說,英文中的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siblings)、配偶(spouses)和子女。  Close relative也可表達同樣的意思。
  • 宋仁宗廢掉郭皇后,郭皇后是被宦官毒死的嗎?司馬光:死的很蹊蹺
    然後,劉娥從眾多女子中挑選兩人,分別是郭氏和張氏,這兩人都出自功勳之家。宋仁宗看中了張氏,結果劉娥卻給他指定了郭氏為皇后。初,帝寵張美人,欲以為後,章獻太后難之。(《宋史·郭皇后傳》)特別是「章獻太后難之」這句話,可以看出宋仁宗非常不滿。
  • 古代皇后有多少種叫法?大多數隻知其一,有種稱呼僅皇帝能用
    在古代,最成功的男人就是皇帝了,而人們通常把他背後的那個女人稱為是「皇后」。不過,這並不代表皇后就只有這一種叫法,只不過大多數人只知道這一種罷了,那麼在古代,皇后究竟有多少種叫法呢?哪一種又是皇帝使用的呢?其實在古代皇后一共有多達9種不同的叫法。
  • 圓圓講歷史:拉祜族人名與稱謂、時間性別的關係、人名與宗教信仰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拉祜族人名與稱謂、時間、性別的關係以及人名與宗教信仰。(一)人名與稱謂拉祜族人名稱謂有自稱、他稱、對稱和暱稱。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名字時用全稱(原名),他稱也如此。對稱則有兒種情況。平輩之間可以直呼其名,長輩對晚輩也可以如此,但晚輩對長輩則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用親屬稱謂稱呼,即使不是親戚也一律如此,這早已成為拉枯族社會的一種習尚。
  • 《甄嬛傳》齊妃之死——太后和皇后的烏拉那拉氏的榮耀!
    這一次為齊妃的死,太后又一次警告了皇后,但是皇后卻拿隆科多的事來氣太后,最後盛氣凌人的走掉了,只剩下哀傷的太后一人獨自傷神。 太后名叫烏雅成璧,烏雅氏是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包衣,就是家奴的意思太后和皇后自成一家。儘管皇后背著皇帝做了許多壞事,太后都都是以警告了之,也沒有告訴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