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的親屬,多被稱之為「外戚」、「外家」、「外舍」或「椒房之家」、「椒房之親」等等。其中,「外戚」是用的最多、最為普遍的稱謂。皇后的親屬作為皇室外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上曾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外戚不僅包括皇后的親屬,也包括皇帝的母族,有時也含括皇帝的姐妹和女兒的夫族。「外戚,紀后妃也,後族亦代有封爵故也。」在這裡,筆者主要的針對範圍是皇后、皇太后的親屬。
《史記》中有《外戚世家》,《漢書》中有《外戚傳》,《後漢書》中有《皇后紀》,《三國志·魏書》中有《后妃傳》,《蜀書》中有《二主妃子傳》,《吳書》中有《妃嬪傳》。自司馬遷的《史記》起,歷代史書中都有關於后妃的專門章節的記載。司馬遷對於外戚給予了高度評價「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自漢初的呂后專權、至霍光輔政、王莽篡政到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發展到頂峰,外戚專權在一定的情況下能夠起到穩定政局的作用,也可能起到亂政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論,如王莽時期的專權則給國家帶來了混亂。至於外戚與皇權的關係,李禹階、秦學欣有《外戚與皇權》一書可以參看,書中對從先秦至清朝的外戚與皇權的關係都做了論述,亦有關於外戚的許多文章。先前的學者對於外戚已經有較多研究,筆者在這裡就不過多敘述了。
外相對於內而言,《說文》云:「外,遠也。」對於「外孫」的解釋:「外孫者,以女出外適而生,故云孫。」夫妻雙方中與妻族有關的親屬稱謂中,多都帶有「外」字,如「外舅」、「外姑」等。「外家」之稱不僅皇室可以用,貴族、官員可以用,一般平民百姓亦用之。「婦以夫為家,夫以婦家為外家。」此稱,在「前四史」中均多有之。「前四史」中的「外家」,絕大多數指皇后或皇太后的親屬。
「外舍」作為皇后親屬的稱謂,並不是經常使用的,是由「外家」引申而來。《史記》、《三國志》中無「外舍」的字樣,《漢書》中雖則有幾處「外舍」但並未和「外家」一樣指外戚。「外舍」之稱指皇后親屬,首見於《後漢書》中,「宮禁至重,而使外舍久在內省……」「延熹二年,皇后崩,帝因如廁,獨呼衡問:『左右與外舍不相得皆誰乎?』外舍謂皇后家也。」至於「椒房之家」、「椒房之親」等帶有「椒房」字樣的,亦都是指皇后的親屬,使用年代黨和「椒房」指皇后同。這些均是不敢直指,含蓄其言的代稱。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之間,要遵守相應的等級秩序。君與臣是尊與卑的兩個等級,尊卑等級有序,是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一項政治制度。「儒家把貴賤等級作為社會體系和社會制度的基本框架而一貫加以維護。」基於此,形成了一套尊卑有序的禮儀制度,稱謂是其中之一。
對於年齡、死等稱呼,各個階層是不同的。與皇后有關的年齡、死等稱呼和其他妃嬪也是不同的。其中關於死的代稱,多屬於諱飾。「春秋高」形容年紀大,先秦時期並不是專作為形容身份等級較高的人的,其使用人的身份並沒有特定的限制。如「君之府藏珍珠寶玉,君之駿馬盈外廄,美女充後庭,王之春秋高。」此處的王指秦孝文王。另有《韓詩外傳》載:「楚丘先生披蓑帶索,往見孟嘗君。孟嘗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遺忘矣!何以教文?』」文中孟嘗君對於楚丘先生除直接稱其「老」外,又用「春秋高」加以重複、強調,從而惹惱了楚丘先生。
另外,《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頻頻出現「大行皇帝」一詞,如《後漢書·安帝紀》載「孝和皇帝懿德巍巍,光於四海;大行皇帝不永天年。」對於「大行」,韋昭說:「大行者,不反之辭也。天子崩,未有諡,故稱大行也。」又《風俗通》曰:「天子新崩,未有諡,故且稱大行皇帝。」在這裡,「大行」是皇帝崩後還沒有諡號的時候的稱謂。同樣,「大行皇后」、「大行皇太后」亦是皇后、皇太后崩後,還沒有諡號時候的稱謂。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東漢文紀》卷二十《和熹鄧皇后諡》中有「伏惟大行皇后,規乾則坤,兼包日月……大行皇太后,宜諡為和熹皇后。上稽典訓之正,下協先帝之稱。」
「宮車晏駕」不僅指皇帝去世,還指皇后、皇太后去世。「因帝王后妃所的車輿為宮車,因此借指帝妃。」如「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大王尚誰攀乎?」此處的太后指竇太后。「一日宮車晏駕」、「宮車一日晏駕」和「宮車即晏駕」帶有假設的成分,一日猶如一旦,即一旦皇上(皇太后)去世,「宮車晏駕」是含有既成事實的意味。我國古代君尊臣卑觀念源遠流長,帝王處於尊崇、主導的地位,臣民處於卑下、從屬的地位。因此史料中,頻頻看到臣子不敢直言皇帝、皇后、太后等,往往用特定的與皇室有關的事物代稱。如此例中的「乘輿」、「宮車」,「廄馬非乘輿常所御者,皆減半食。」
「宮車一日晏駕,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館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溝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這裡司馬遷用三種不同的對於死的稱謂,鮮明地表現出了其間的身份。天子死曰「宮車一日晏駕」、稱對方死曰「捐館舍」、稱呼自己死曰「填溝壑」,又如「召上殿,黯泣曰:『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之。臣常有狗馬之心,今病……」文獻中,經常看到「填溝壑」、「狗馬之心」等這樣的字眼。自然「填溝壑」是作為臣子的一種謙稱,漢代是厚葬盛行的時代,臣子死後的陵墓雖不及皇室寢陵極具奢華,但其奢華程度也是驚人的。「狗馬之心」當是臣下忠孝觀念的一個反映。與臣子的忠孝與謙卑、自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皇帝的尊貴、主子觀念。
皇后與皇帝「同為一體」且是後宮之主,她與後宮妃嬪們是主與臣的關係。其所乘車輿與其他妃嬪不同,「漢代皇太后和皇后有法駕時,皆御金根車,與天子的區別是上面『加交絡帳裳』,即青色車幔,且只有三匹馬御車。」皇太后和皇后的法駕與皇帝的法駕區別不是太大的,故用與皇帝相同的「宮車晏駕」指代死。
「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先秦時期,用「百歲(之)後」代指死,是一種較普遍的用法。秦漢時期,它亦適用於不同身份的人,不僅皇后、皇帝、皇太后等皇室家族,也用於朝廷大臣,如「孝惠親臨視相國病,因問曰:『君即百歲後,誰可代君者?』」此處的「君」是蕭何蕭相國。另有「千秋萬年之後」或萬歲千秋後或千秋萬歲後或千秋萬世後或千秋後,使用的範圍相對狹窄、出現的頻率相對較低。指代死常見於《史記》中,又在《史記》中僅指代皇帝的死並沒有涉及到皇后、太后等,如景帝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而在《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中幾乎難尋其蹤影。「千秋萬歲」本是作為尋常百姓祈求長壽的美好願望的詞彙,後來作為漢群臣百官「死」的諱稱。關於「萬歲」稱謂的研究,可以參看白芳的《人際稱謂與秦漢社會的變遷》。
「萬年之日」和「千秋萬年之後」等類似,其間都蘊含了對人美好的祝願,希望人的壽命可以萬年。「萬年之日」喻死,是最少見的一個詞,二十四史中僅在《後漢書》中出現一次。「所以化導兄弟,共同斯志,欲令瞑目之日,無所復恨。何意老志復不從哉?萬年之日長恨矣!」此處是明德馬皇后對其兄弟的勸誡,先後用了「瞑目之日」、「萬年之日」喻死,既避免了重複,又體現了文章的工整。「瞑目之日」是使用很少的一個,在「前四史」中僅有《後漢書》中這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