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漫談(88)
我們中國人結婚後,會稱呼對方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名演員王某的女兒嫁給一個美國小夥兒,有人問王某:「女婿怎麼稱呼您?叫爸爸嗎?」答曰:「他稱呼我Mr. Wang!」
中西親屬稱謂差別巨大,中國複雜,西方簡略,我們很多稱謂,在西方語言裡根本沒有。中西親屬稱謂完全對等的大約只有爸爸、媽媽、丈夫、妻子、兒子、女兒等。漢語裡的很多稱謂,在西方要麼是沒有,要麼是很含混,所以在中西人際交流中,常常讓人感到困惑。
中繁西簡
中國人對親屬的稱謂細緻、嚴密,有直系、旁系,又區分長幼、輩分、性別、血親、姻親等。與中國相比,西方親屬間的稱謂要簡單、籠統得多。西方以小家庭為核心,兒女長大後便要各自獨立門戶,很少有幾代同堂現象,所以在稱謂上便強調小家庭,不注重爺爺以上、孫子以下的血親,不在意旁系親屬關係,至於姻親,更會顯得愈加含混、疏遠。在西方,爺爺奶奶的稱呼,與外公、外婆共用;兄弟、姐妹不分長幼;與父母同輩的親戚,只有兩個稱呼,男性為「uncle」,女性為「aunt」,分別代表了伯、叔、姑、舅、姨及其配偶,如果再加上旁系,範圍是很大的。平輩的旁系親屬稱呼,在漢語裡有堂(表)兄弟、姐妹等8個專門稱謂語,而英語就只用一個cousin籠統稱之,不僅長幼,甚至連性別也不加區分。在西方,若要說明白漢語中的姐夫、妹夫、嫂子、大姑子、小叔子等姻親稱謂,就必須添加必要的定語。如「姐夫」是「年長姐妹的丈夫」;「嫂子」是「年長兄弟的妻子」,或在稱謂上加必要的後綴in-law(意為:法律意義上的),如「大伯子」是「elder brother-in-law」;「小姑子」則是「younger sister-in-law」。漢語中還常常明示長幼順序,如「大哥」、「二姐」等,對西方人來說,這是不可思議的。
稱呼名字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年齡長者,可以直呼晚輩或同輩中年齡幼者的名字,而晚輩對長輩,有「子不言父名」之忌諱,即不可稱長輩名字,只能使用相應的稱呼,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而西方人卻不區分長幼,也不太講究輩分高低,除了稱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晚輩也可稱呼長輩的名字。至於平輩親兄弟、姐妹,他們沒有稱哥、弟、姐、妹的習慣,多用名字或暱稱,例如:「John-Johnny, Robert-Rob,Elizabeth-Lizzy/Liz」等。在他們看來,這樣稱呼親密無間、關係融洽。
擬親屬稱謂
擬親屬稱謂是指把親屬稱謂推及到無親屬關係的人身上,以表示親切。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經常會稱呼熟悉的街坊鄰居為「張姨」、「李叔」,稱呼陌生的長者為「大爺」、「大媽」或稱某些職業人員為「郵遞員叔叔」、「售貨員阿姨」等。而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對不太熟悉的人,常常稱呼「先生」、「小姐」、「夫人」。
但在一些西方國家的鄉下,人們或許對非常熟悉、形同親屬的人(如父母的好朋友),偶然也會使用擬親屬稱呼,如「Uncle Tom」或「Aunt Kate」。
外賓來到我國,為了親切起見,我們常讓孩子稱呼他們爺爺、奶奶或叔叔、阿姨,在我們來說本是好意,可是西方人有時會感到不解,有的甚至會表示,直呼他們的名字,會讓他們感到更親切些。
入鄉隨俗
中外親屬稱謂有差異,是禮俗文化不同的反映,在相互交往中,還是應該遵循那句老話,「入鄉隨俗」。二者無法分清誰優誰劣,也不必互相排斥,而應順乎自然,互相適應。現實生活中,如果觸犯忌諱,如西方新郎、新娘來到中國,見到舅舅,開口直稱其名,舅舅要諒解,不要一味的不高興、不接受。俗話說,三裡不同俗,五裡改規矩,何況是遠自外國呢。(馬保奉,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