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十個需要注意的中西文化差別

2021-02-19 對外漢語北京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No,I am not.」)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讚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
「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電話一般都先報自己的號碼或者工作單位的名稱。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國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會犯這樣的錯誤: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幹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係,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認為血濃於水。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係稱呼。如:
「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

在西方,向別人提供幫助、關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據接受方願意接受的程度來定的;而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於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請看下面的對話: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國人建議患上感冒的人馬上去看醫生,表示真誠的關心。而美國人對此不理解,會認為難道他的病有如此嚴重嗎?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夠了。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準備了滿桌美味佳餚,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麼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麼多菜,卻說沒什麼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餚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執《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獲更多就業機會!

2020年筆試輔導班!

近期筆試學員部分成績反饋

姜老師《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課程開班5年,輔導10餘輪考試,積累了幾萬條的好評,僅僅截取上一期考試部分同學的反饋,給大家真實的參考。

高分組代表:



沒時間組代表:

跨專業組代表:

這位同學110分以上,豈止是過了,過的還很漂亮。

註:這位同學110分,太謙虛!

掃碼加姜老師微信

諮詢《證書》備考

(留言:筆試必過)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購買課程,購買成功,請聯繫姜老師!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美術中西文化的全面衝撞與融合
    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的形成與發展始終伴隨著中西文化的全面衝撞與融合,同樣,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社團活動的形成與發展,也始終伴隨著中西文化的全面衝撞與融合。換句話說,早期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社團的出現以及日後的大規模湧現,始終是多種文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在中西方文化藝術的衝擊下,馬來西亞華人美術的快速發展又為美術社團的崛起提供了文化土壤和人才保障。
  • 【愛生活】 中西文化碰撞:跨國婚姻的喜怒哀樂
    因為文化差異隨時可能影響婚姻,而且殺傷力極強。所以,當婚姻亮起紅燈時,需要嘗試著彼此理解、寬容和妥協,認同和接受對方。其實,無論是跨文化還是本國人之間的婚姻,每個家庭都要面對各自的挑戰。努力經營出幸福的婚姻,那也是一種成功。   選擇了跨國婚姻,所經歷的中西文化碰撞會令人銘心刻骨:碰撞出的火花會帶來驚喜,而硬碰硬的裂痕也會令人感觸良多。
  • 中西文化差異:幫助美國,為什麼讓我們沒有安全感?
    今天來討論一個話題——中西文化差異:幫助美國,為什麼讓我們沒有安全感?疫情來勢兇猛,全人類既然面臨共同敵人,理所應當站在一起共同抗擊疫情,背靠背、肩並肩,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儘早把病毒消滅這是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
  • ——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語境中
    我覺得這是與跨文化的理解有關。    有許多學科的知識可以藉助純理論思辨展開,藉助高度抽象的概念和邏輯,藉助數學和其他眾多自然科學。但人文社科研究會有不同,有些知識和學術是附著於本地實踐、制度和文化發生的,很難直接翻譯,只能藉助本地語境中生發的概念、範疇、命題和理論才能表達和交流。
  • 大國醬鄉亮相全球外交官中國文化上海之夜助力中西文化交流
    本次盛會以「民心相通、貿易暢通,構建世界自由貿易生態圈,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由LOOK WE發起並主辦,戰略合作單位新華紫金文化產業投資(北京)有限公司,盛會組委會由65個國家駐華大使館組成,盛會得到來自160多個國家駐華大使館的鼎力支持!全球外交官聚首上海,共話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
  • 海明威作品比較與中西文化對話
    進入 90 年代後,文化氣氛活躍,比較研究也逐漸深入。將《老人與海》與《愚公移山》進行比較的,如羅明洲的 1997 年發表的一篇《<愚公移山>與<老人與海>比較研究》,作者除了將文本中人物作了對比分析還探究到中西文化上的差異,認為兩者存在「山」與「海」的不同文化基石以及對中華民族崇尚圓滿的審美心理和西方的缺憾審美作了一番分析。
  • 智慧樹跨文化溝通心理學網課
    知到app跨文化溝通心理學單元測試緒論 單元測試1、本課程將在( )個站點停下。C:在選擇溝通媒介時,只需要考慮溝通目標和溝通對象D: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社會文化答案: 【在面對面的溝通中情感性的信息更容易被別人接收到】2、Samovar的跨文化溝通模型圖A:包括兩種文化
  • 內容+營銷雙重破局,《我的逆天神器》古今碰撞、中西交融致敬古文化
    ,備受推崇的當下,利用二次元的手法聯結中西、貫穿古今,也不失為一次另類視角的試水。非戰狀態下,已經存在上千年的兵器們與普通的現代人並無差別,不論是穿著打扮還是生活習慣,都像是我們身邊熟悉而親切的夥伴。西方兵器同樣是西方歷史文化的見證,以兵器為切入點,用二次元的手法呈現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僅為國漫作品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素材靈感,更實現了與中西文化的跨時空對話。
  • 中西方文化差異常見的集中表現
    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衝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裡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讚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餐飲習俗的衝突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
  • 美術研究|好書推薦·專題:李軍《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
    本書是第一部以跨文化藝術史命名的專著。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東西,縱橫數萬裡,穿越美術、工藝、思想與文學等不同領域,以豐富的案例和細膩的圖像分析,集中探討歐亞大陸兩端中國與波斯、義大利諸國之間的藝術與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媒介競爭和跨媒介生成現象,具體演示了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 爽文機制與中西文化的碰撞——評小說《盤龍》
    除了在敘事框架上體現出東西結合的風格特色,《盤龍》中處處可見的文化雜糅,更是讓其成為中西文化薈萃的精神盛宴,使其暢銷海內外,成為難以超越的爽文傳奇。縱觀《盤龍》的世界,我們可以看見擅長近戰搏擊的戰士,以遠程攻擊為主的法師,使用光明治癒魔法的牧師,還有操縱屍體的黑暗牧師等職業設定,不同的職業各有擅長專精的領域,也難分優劣。
  • 浙江師範大學學子在第二屆「外教社杯」浙江省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
    近日,第二屆「外教社杯」浙江省高校學生跨文化能力大賽在溫州大學如期舉行。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本屆大賽採取線上競賽的方式進行,來自浙江省各高校的18支隊伍展開激烈角逐。在展示過程中,選手們需要基於生活或工作中的真實體驗開發案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案例展示出來;同時,選手們需要運用跨文化交際的理論知識分析案例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並基於理論和實際嘗試提出合理的解決辦法。該環節考驗了選手們的團隊協作能力,綜合考察了選手們對文化衝突的敏感度、對跨文化交際理論運用的熟練程度。現場問答環節要求團隊選派一名成員回答評委提問,其他成員可予以補充。
  • 電影《臥虎藏龍》: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細品武俠人生的奧妙
    武俠電影《臥虎藏龍》,很好的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在理智與情感的邊緣來回,從而在那些江湖恩仇中找到自我並且達到突破自我的人生境界。這部電影不管是對於觀眾還是對於導演李安來說,都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武俠電影,電影很好的運用了中西元素,傳播了不同類型的文化,豐富了傳統武俠片的視野,對於觀眾來說,這就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啊。
  •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下
    學英語必須知道的中西文化異同|上)有跟大家一起探討英漢兩種文化交際的差異,本期將繼續為各位深度剖析關於稱謂中文中的稱呼準則不在於其它文化裡沒有這個準則,而在於稱呼語的詞項上。例如"您老、小王等。在漢語裡很禮貌的稱呼,在英語文化裡卻可能是很不禮貌的。例如:"小+姓",在漢語裡是個親切的稱呼語。但若在此稱呼一位美國人,卻是極不禮貌的。
  • 闡述跨文化理念 華裔珠寶設計師作品融合澳中文化
    中國僑網8月23日電 據澳洲網編譯報導,澳大利亞當代華裔珠寶設計師田貝克(Bic Tieu,音譯)近日分享了自己的設計理念,作為移民後代,她希望能夠在設計中表達跨文化理念。Mirage新聞21日報導,田貝克設計珠寶和容器的靈感來自亞洲文化,她使用苗條的外形和複雜的紋理向澳大利亞展示東方哲學,即萬物都可包含在微小事物中。但她的設計也不僅僅是東方文化,還加入了跨文化身份。田貝克說,她的設計還結合了她的移民經歷和當代澳大利亞的環境。「我們很大程度上將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聯繫在一起。我設計珠寶和物件是為了體現跨文化的價值和視角。
  • 世界科技出版集團主席潘國駒:跨語言文化傳播驅動全產業鏈聚集
    「跨語言文化傳播正經歷著最大的機遇與挑戰。」跨語言文化傳播挑戰與機遇並存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溝通交流時,起初只是有著同樣語言文化背景的人群進行信息溝通,語言轉換深入生活卻並未引起大眾重視。而今,面對網際網路技術的滲透,更多人群頻繁面臨跨國界、跨語言溝通。跨語言文化傳播是新時代文化傳播的新模式。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它的種類繁多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認為苗族服飾,種類繁多,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在我國56個民族中獨樹一幟。一是支系多的原因;二是方言、土語的差別;三是各民族的相互影響;四是地區文化的差異;五是遷徙頻繁等歷史原因。
  • 何懷宏×宋冰:當人工智慧遇見中西哲學|文化客廳
    「軸心時代」包括兩個主要宗教性的精神文明——西方的猶太教和東方的佛教,以及兩個主要人文性質的文明——西方希臘城邦的思想文化和中國先秦以儒家為最突出的諸子百家。文化客廳 新京報書「軸心時代」包括兩個主要宗教性的精神文明——西方的猶太教和東方的佛教,以及兩個主要人文性質的文明——西方希臘城邦的思想文化和中國先秦以儒家為最突出的諸子百家。軸心時代的文明,生發出一種共通的思想,即「憂思」。
  • 「海絲」路上的文化紐帶
    除舉辦經典古劇展演、「海絲」國際藝術節以外,還在今年發文支持培養「海絲」涉外人才,比如泉州每年以「南音」「南戲」對外傳承人才為主要培養對象,組織開展對外文化高級人才研修班,每年組織一次專門人才赴東南亞華人圈開展「南音」「南戲」藝術交流活動。  中西融合的新碰撞  古老音樂飽含傳統魅力,現代中西藝術的碰撞則更顯文化融合之美。
  • 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別在哪裡?
    我們以一種整全的教育文化,整全的文化之後我們就有一種整全的民族文化。這種整全如果由中國來完成,他就對中國有所貢獻,不排斥西方也可以完成。不過我認為要融貫中西,中國人的責任就比較重大。因為中國人的智慧是比較容易的,而西方人的學問是很明白的,邏輯、數學知識等都是很明白的學問,這種學問下功夫一五一十就可以學到。中國的學問是高明的,飄渺的,靈活的,你也可以說是不明不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