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卡地區的衝突已經劃上了句號,以亞美尼亞將其所有部隊撤離佔領區而告終。將約兩千平方公裡的土地割給了亞塞拜然。
根據已籤署的停火協議,亞美尼亞不僅將失去所有已被亞塞拜然攻佔的納卡地區領土,而且還做出了進一步的讓步,將從11月15日起先後向阿方移交克爾巴賈爾地區、阿格達姆地區、拉欽地區,在納卡地區僅僅能夠保留亞美尼亞人漢肯特維和區,此地區對於亞美尼亞而言並沒有主權性質,僅僅保護了亞美尼亞人在當地的居住權和文化自治權而已。
漢肯特維和區僅佔原納卡地區的1/8大小,主要由漢肯特和周邊幾個村鎮組成。此外,協議中還規定,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拉欽地區將修建一條新道路,以連接亞美尼亞和納卡的首府史蒂芬納克特。同時,還將通過亞美尼亞修建另一條道路,以連接亞塞拜然與其西南的納希切萬飛地,從戰爭結局來看,亞美尼亞可謂輸得很慘。
雖然這一結果激怒了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目前一片動亂與無奈。自納卡問題協議籤署之後,亞美尼亞的反對派就屢次挑起事端,導致該國政局動蕩、社會騷亂,大量的民眾聚集在該國首都葉里溫舉行抗議示威,要求現任總理下臺。這固然顯示出亞美尼亞國內的尚有一部分血性,但由於其領導人的因素,目前來看仿佛於局面無補。
細細反思,這場戰爭之所以失敗,跟領導人的戰爭意志是否堅決不無關係。
戰爭剛開始時,帕尼希揚戰爭的意志就不堅決,首先將戰爭的希望寄託於西方美英國家,後又請求俄羅斯的調停。一個國家,在面臨危機的時候,首當其衝的,是要立足自身國辦,加緊充實完備自身的防備力量,嚴密制定作戰計劃和策略,應該在固守戰略要點的同時,主動向敵境進行滲透實施外圍作戰,攻其所必救,使其力不從心,因經不過戰爭的消耗而退卻。
兩軍相遇勇者勝,怎能將希望寄託於他人?
固然中間亞美尼亞軍隊,在戰爭中有不少可圈可點的地方,也取得不斐的戰績,由於戰爭信息本身並不透明,亞美尼亞總理帕尼希揚錯誤地判斷了形勢,先後出現兩次嚴重的戰略誤判。即先前的盲目樂觀主義和後期的消極逃跑主義。
第一,戰爭第一階段中,連俄羅斯總統普京都說,在他主持籤署停戰協議後不久,就表示亞美尼亞總理帕尼希揚在本輪衝突中判斷失誤,如果能在俄羅斯方面提出斡旋的第一時間選擇停戰,亞美尼亞就不會有如此大的損失,以至於除了首府斯捷潘納克特和一條僅寬5公裡的走廊外,納卡全部地區都被亞塞拜然控制。
第二,戰爭後期,由於亞塞拜然一直未公布戰損,尤其是傷亡人數,加之戰爭信息的不透明性,亞美尼亞總理帕尼希揚無從了解亞塞拜然此戰中的傷亡數字,以致只感受到自己這邊戰爭傷亡數字的增加,未能從戰略進攻的角度考慮進攻亞塞拜然的側翼,進而威脅其後方後勤,沒有能夠結合自身戰力,有效採取靈活的遊擊戰、迂迴戰和伏擊戰,殲滅其有生力量,威脅亞塞拜然的後勤,致使後來陷入被動。
《孫子兵法》曰: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不得不說,由於不知彼,亞美尼亞一方面,敗在僵化的作戰模式上,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領袖意志的薄弱,首鼠兩端,沒有持久戰的考慮,「沒有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能以堅強的戰爭意志準備戰爭和布署戰爭,不能放開手腳在立足防禦攻擊敵人的弱肋,而致慘敗。從心理戰的角度來說,說到底,是敗給了自己,敗給了自己的未能有效作為上。
看一看阿富汗,不就明白了?撇開戰爭的立場,試想,歷經波折,塔利班憑什麼能夠越打越強,以至連美國也不得不撤軍以避其鋒芒,還不是因為塔利班靈活多變的戰術和他們從領導人到下層士兵堅忍不拔絕不言敗鋼鐵般的戰爭意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