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有一篇文流傳了一下:《2014收入調查|「出版狗」都想跳槽》。然後沒幾分鐘文章就被刪除了,難道是覺得「出版狗」們實在太拖後腿不忍暴露你們的收入水平嗎?
其實「出版狗們」心裡都有一個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像這張圖裡的小男孩一樣:安安靜靜地看書,然後把好書作出來,讓更多的人看到。
今天推送一張上海譯文的近期書單,其中既有一些已經出版的,也有不少即將出版的。如果要用一個來概括,那就是:好!因為微信君覺得,真的很好!
祝大家周末愉快
《沒有個性的人(上/下)》
[奧地利] 羅伯特•穆齊爾 著
張榮昌 譯
「也許我們有理由害怕:如果不把自己的個性塞進某個公共認可的口袋裡,那我們的個性就會像粉末一樣四散而開。」
《沒有個性的人》是奧地利作家羅伯特•穆齊爾未完成的遺作,一部「精神長篇小說」,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德語長篇小說。
羅伯特•穆齊爾(Robert Musil,1880-1942),奧地利作家、德語文學大師,與卡夫卡、普魯斯特、喬伊斯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作家。
《悲傷與理智》
[美] 約瑟夫·布羅茨基 著
劉文飛 譯
《泰晤士報》:
「英語文壇最偉大的散文家之一.一部世人為之慶賀的傑作。」
收入散文二十一篇,大致分為回憶錄、旅行記、演說講稿、公開信和悼文等幾種體裁。最後一篇作品《悼史蒂芬·斯彭德》完成後不到半年,布羅茨基就離開了人世,《悲傷與理智》因此也就成了作家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散文集,堪稱其整個創作的「天鵝之歌」。
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前半生在母國蘇聯度過,他的大部分詩歌成就也是用俄語完成的;1972年後移居美國,成為英語世界最為卓越的散文大師之一。1986年榮獲美國國家書評獎,1987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1991年獲選「美國桂冠詩人」。代表作有詩集《詩選》、《詞類》、《致烏拉尼亞》,散文集《小於一》、《悲傷與理智》等。
《甜牙(麥克尤恩系列)》
[英] 伊恩·麥克尤恩 著
黃昱寧 譯
麥克尤恩繼《贖罪》之後首度以女性為主人公創作的長篇大作,講述了一個糅合了陰謀與背叛,愛情與謊言的既微妙又機巧的故事,再度令讀者神迷目眩。
而閱讀《甜牙》的快感之一就是等待結尾向前文的反戈一擊,等待充盈在文本中的那些關鍵詞——政治與文學、間諜與作家、讀者與作者、欺騙與愛情——如何被賦予嶄新的意義。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英國當代著名作家。1976年以處女作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成名,並獲當年毛姆獎,被公認為英國「國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經成為當今英語文壇上「奇蹟」的同義詞。
《大滅絕時代(譯文紀實系列)》
[美] 伊莉莎白·科爾伯特 著
葉盛 譯
榮獲第99屆(2015年)普利茲新聞獎「非虛構」類作品獎
科爾伯特親歷全球生態現場,穿插結合三百年科學認知與最新銳生態觀點,為讀者畫出了今天世界的輪廓: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非同凡響的時代,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
比爾•蓋茨推薦:
她只是通過一些令人難忘的奇聞異事,簡單地陳列事實。這本書雖然冷靜嚴肅,但讀起來相當迷人,信息量很大。
伊莉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美國知名記者、優秀科普作家,《紐約客》環境觀察員和評論員。她的寫作兼顧科學的嚴密性與辛辣的幽默感,以觀察深刻、邏輯清晰、行文生動著稱。2014年《大滅絕時代》在歐美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受媒體與學界一致好評,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堪與《寂靜的春天》相提並論的重要著作。
《最後的熊貓(譯文紀實系列)》
[美] 喬治•夏勒 著
張定綺 譯 / 胡錦矗 校
「熊貓沒有歷史,只有過去。它來自另一個時代,與我們短暫交會。我們深入叢林追蹤它的那幾年,得窺它遺世獨立的生活方式。本書就是那段短暫光陰的實錄,而非回憶。」
夏勒博士以特聘專家的身份,參與了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政府合作的「熊貓項目」,從一九八〇年開始,在四川山區進行了長達五年的熊貓研究。他以科學家和參與者的立場,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這項史無前例的「熊貓項目」之內情;又以哲人的心靈與詩人的筆觸,描繪了那一隱秘世界的美麗與哀愁;同時以外來者的角度,將其當時與國內科學工作者和老百姓的來往以及各種生活小故事娓娓道來,為今天的讀者重現了那個改革剛剛起步、思想開始解放的特殊歷史時期。
喬治•夏勒(George B. Schaller)美國生物學家及環保人士,熊貓項目外方專家代表,曾被《時代周刊》評為世界上最傑出的三位野生動物研究學者之一。
《與荒原同行(譯文紀實系列)》
[美] 約翰•麥克菲 著
嶽韋 譯
普立茲獎得主經典非虛構作品,帶你重返20世紀美國環保運動現場,聆聽一個時代的聲音。
這本書記錄了「美國環保運動的精神領袖」布勞爾的三次荒原之旅。三場旅行,一個時代的聲音。危機與變革、環境與發展、爭執與妥協,所有這一切,都將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我們,是否還能與荒原同行?
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四度入圍普立茲獎最佳非虛構作品提名,並於1999年獲此殊榮。被公認為「創造性非虛構寫作」的開拓性人物。2008年,美國新聞界的重要獎項George Polk Awards給他頒發了職業成就獎,以表彰其「半個世紀以來對於美國新聞界難以磨滅的影響和印記」。
《一本書看懂轉基因》
林基興 著
徐來(果殼網主編):
對於一般公眾來說,如果想理性討論轉基因問題,推薦先讀一讀這本書。
本書由臺灣民間公益刊物《科學月刊》的理事長、著名科普作家林基興著,是臺灣第一本轉基因科普讀物。對於轉基因科技發展的歷史背景、轉基因的相關知識、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媒體在轉基因知識傳播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深入淺出的分析。
果殼網主編徐來、黃大昉、羅雲波、餘淑美等30多位學者專家鼎力推薦。
林基興,臺灣大學化工系學士,美國華盛頓大學工程博士。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詩選》
[美]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著
傅浩 譯
因為在更光鮮的事物中
少有聖潔可以找到
普利茲詩歌獎得主、美國後現代詩歌鼻祖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首部詩集譯著,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員傅浩先生親自執筆翻譯。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是美國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大詩人之一,與象徵派和意象派聯繫緊密,被譽為美國後現代主義詩歌的鼻祖。他曾在1950年獲美國全國圖書獎,1952年獲博林根獎,1963年獲普立茲獎。
《不朽的遠行》
[法] 讓-克裡斯託夫·呂芬 著
黃旭穎 譯
「一切的不朽者,都曾遠行。」
「無國界醫生」創始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徒步朝聖之旅;法國最暢銷朝聖旅行圖書,聖地牙哥朝聖之旅「聖經」。
讓-克裡斯託夫•呂芬(Jean-Christophe Rufin, 1952— ),法國作家、醫生、外交官。作品包括隨筆《人道主義陷阱》《鬢甲上的金錢豹》和小說《衣索比亞人》(1997年龔古爾文學獎)、《紅色巴西》(2001年龔古爾文學獎)、《亞當的香水》。2008年成為法蘭西學院最年輕的院士。
《死者簡史》
[美] 凱文•布羅克邁耶 著
艾黎 譯
科幻末日情節和哲學性的存在問題完美融合:面對逝去的世界,我們的記憶將何去何從?
這是一幅懸念與幻想交織的場景:所謂的「城市」裡居住著已離世但依舊被人世所記著的人,他們在這裡暫存直到被徹底忘記。有一天,城裡的撰報人盧卡發現城市在被清空,人數在減少;現實中,女科學家蘿拉在南極為可口可樂公司尋找純淨水源,卻身陷險境,而且她發現,自己可能是世界上最後一個倖存者…
凱文•布羅克邁耶(Kevin Brockmeier,1972- ),2007年被《格蘭塔》列為「美國最佳年輕小說家」之一。
《愛的人們(川端康成作品系列)》
[日] 川端康成 著
譚晶華 譯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他敘事技巧高超,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川端康成短篇小說集,收入《母親的初戀》、《女人的夢》、《有關黑痣的信》等九篇短篇小說,為國內首次翻譯出版。全書以「愛」為中心,描述了九個關於「愛」的微妙瞬間。
母親死後被母親的初戀情人收養、默默愛上母親初戀情人的少女;因初戀自殺而一直不能相親成功的女孩;因自己的怪癖而心懷愧疚的妻子;熱衷於擲色子的舞女;剛開始感受到孩童之可愛的新婚夫婦…
《生為女人(川端康成作品系列)》
[日] 川端康成 著
朱春育 譯
「川端康成是描寫女性感情和生活的聖手,淡淡的敘事中,展現了清醇恬靜而又可哀可嘆的女性世界。」
年近四十的佐山夫婦至今沒有兒女,但夫妻兩人感情融洽,生活富足無憂。出於同情,佐山收留了殺人犯的女兒妙子;妻子市子舊友的女兒阿榮憧憬東京的自由生活,也離家出走來投奔市子。妙子性格拘謹,內向多病,父親犯罪,令她更加自卑;阿榮大膽任性,同時愛上了市子和佐川夫婦,原本平靜的家庭因為這兩個少女泛起了波瀾……
《我們這種叛徒(勒卡雷作品系列)》
[英] 約翰·勒卡雷 著
楊懿晶 譯
約翰•勒卡雷超越冷戰思維的新世紀間諜小說。
一場醞釀已久的國際恐怖主義行動, 國際犯罪組織的追殺步步逼人,巴黎、伯爾尼、倫敦……
一場驚心動魄的逃亡之旅開始了。誰才是真正的叛徒?
2015年同名電影火熱上映。
《頭號罪犯(勒卡雷作品系列)》
[英] 約翰·勒卡雷 著
楊懿晶 譯
勒卡雷第一部涉及「反恐戰爭」題材的小說;文中關於反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思考與反諷十分貼近當下的國際焦點與現實。
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英國間諜小說家。早年曾供職於英國情報部門,後開始以筆名創作小說。憑藉小說《柏林諜影》一舉成名,格雷厄姆•格林如此盛讚:「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間諜小說!」從此奠定了文壇大師的地位。
《來自神的一句話(荻原浩作品系列)》
[日] 荻原浩 著
劉錦秀 譯
「直木獎」熱門作家代表作品
伊藤淳史、陣內孝則主演同名日劇
以詼諧幽默的筆調處理嚴肅無奈的職場命題。透過職場邂逅的人所衍生出來的人際關係、所愛的人、家人的羇絆來支撐主人公,令其成長,是給每一位普通上班族的一劑正能量。
《明日的記憶(荻原浩作品系列)》
[日] 荻原浩 著
戴偉傑、劉錦秀 譯
「直木獎」熱門作家代表作品
堤幸彥執導、影帝渡邊謙主演同名電影
小說關注的是阿爾茲海默症(即常說的老年痴呆鄭)患者人群。以第一人稱也就是患者的角度來注視自己記憶的逐步消失,刻畫細膩感情豐富,催人淚下。
渡邊謙說拍攝《明日的記憶》對他來說是種使命感,希望透過本片喚起大眾對阿爾茲海默症的重視。在中國,民眾對阿爾茨海默症的認知要比日本晚一步,不少人仍將它稱為老年痴呆症,事實上這種病在中年就開始有症狀和反應,且在全世界患病者都在呈顯著增長的趨勢。從這一點來說,這是一部極具社會意義的文學作品。
荻原浩,日本文壇近年來最受矚目的作家之一,曾四次入圍直木獎,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荻原浩有身為「娛樂小說」作者的說故事天分,同時又使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學可讀性,奇特的情節、幽默的筆調和人性溫暖是他最令讀者喜愛的特質。
《安妮·弗蘭克(全彩繪本)》
[美] 錫德•雅各布森、厄尼•科隆 著
張智 譯
首本獲授權的《安妮日記》作者畫傳,
取材於獨特的歷史名勝、檔案館,權威可靠,
銅版紙全彩印刷,裝幀精美值得收藏
《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導。本書由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錫德•雅各布森和厄尼•科隆撰寫。繪本從安妮父母的青年時代講起,追蹤了整個弗蘭克家庭自一戰至二戰期間的生活軌跡,並最後講述了唯一倖存的安妮父親奧託戰後的經歷,可謂向《安妮日記》這本膾炙人口的文學名著最誠摯的致敬。
《野趣童年--和孩子一起觀察自然(自然足跡系列)》
劉克襄 著
一位資深自然觀察者送給父母、孩子最好的禮物。
以親子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學會觀察自然的技巧。
「臺灣自然寫作第一人」劉克襄長年帶領一群孩子進行戶外旅行,憑藉自己整理總結出的與小朋友一起觀察自然的經驗,娓娓道出他對自然的態度、感受自然的心情以及如何以互動的方式帶領孩子們進入自然的技巧。
面對大自然這塊畫布時,孩子們永遠是才華洋溢的畫家,隨時都能輕鬆地揮灑出美麗的傑作。在這樣的年紀,老師或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們深入自然的課堂,與孩子一同發揮熱情和創造力,一同對土地、對每一種事物發揮探索生命的好奇。在自然世界裡,只要肯用心去學習,每一個人都會是很棒的自然老師;在「自然」這個大教室裡,老師和家長也是孩子的同班同學呢!
劉克襄,臺灣自然寫作第一人,多年來獲獎無數,屢獲「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望遠鏡裡的精靈》入選2014「中國好童書100本」,併入選浙江嘉興地區中學老師推薦書目。
《特立獨行:歐巴馬母親的傳奇》
[美] 詹妮•斯科特 著
張蕾芳 張悅 李鳴燕 譯
怎樣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位美國總統?「沒有別的,我能給你的,只是一個有趣的人生。」
為美國現任總統歐巴馬的母親,斯坦利•安•鄧納姆的傳記。鄧納姆女士18歲與來自肯亞的黑人男子歐巴馬結婚,生下小貝拉克•歐巴馬,24歲時隨第二任丈夫、印尼學生索託羅移居雅加達,生下女兒瑪雅,之後的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雅加達。在獨力撫養兩個孩子的同時,成為了一名專門研究印尼手工業的人類學學者,並以她的勤奮、執著、始終熾熱的天真理想和專業精神,為第三世界女性爭取經濟平等這個重大課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95年因癌症去世,那時,歐巴馬還沒有成為美國總統。
本書通過200多人(安的父母、親戚、朋友、同學、同事、老師、兒女)的回憶和講述,記錄了安這位非凡的女姓不為人知的故事——歐巴馬的自傳是以父親而不是母親為主寫的,他後來對此表示遺憾——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獨立女性特立獨行、因而也格外顛簸的一生。
詹妮•斯科特(Janny Scott),1994年至2009年擔任《紐約時報》記者,2001年《紐約時報》普立茲獎獲獎報導組成員。2008年曾做過一系列關於總統候選人歐巴馬的報導。
上海譯文
文學|社科|學術
名家|名作|名譯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或搜索ID「stphbooks」添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