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歐洲人的秋天,是由慄子帶來的。對他們來說,一家老小去森林裡撿慄子,吃上幾顆烤慄子,回味著口腔裡淡淡的甜味,就宣告秋天已經來了。
慄子原產於亞洲和歐洲,慄子在歐洲的地位,還有一個類似於「無名小子成英雄」的勵志故事。很久以前,慄子在歐洲被看作是和土豆一樣的平民食物,更確切地說,歐洲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只把慄子樹當作森林裡很普通的一種樹,它的果實是松鼠的美味,只有很窮很窮吃不上麵包的人,才會去森林裡撿慄子充飢。直到16世紀,一位貴族家的廚師由於好奇,實驗性地做了「糖漬慄子」,從此,這道甜點在貴族圈被熱烈追捧,慄子也搖身一變,從「窮人食物」升級為「貴族食物」。1882年,「糖漬慄子」開始在法國阿爾代什地區進行作坊式量產,又回到普通百姓的餐桌,但是它再也不是廉價食物的代名詞了,而屬於高級食物。
慄子本身有淡淡的甜味,而且熱量極高,其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很高,換成一句很通俗的話就是「吃了慄子能很久不餓」,在慄子作為「窮人食物」的時代,吃不上麵包的窮人會把慄子用刀劃一個小口,扔到火爐中,不多久,烤慄子出爐。歐洲貴族曾經很好奇,為什麼那些吃不上麵包的窮人在秋天總會面色紅潤、身體健康?直到近代科學發達後,這個謎底才揭開,原來這都是慄子的功效,它不僅讓人有滿滿的飽腹感,還提供了維生素B1、B2、B6、B9還有鎂、鉀、銅、錳等多種微量元素,這些都是對人體極為有益的營養元素,也就是說,「窮人食品」慄子比「貴族食品」精粉麵包更有營養。
當然,升級為「貴族食品」以後,慄子的烹飪方法也告別了以前扔進火爐的簡單粗暴,改為手工去殼後用香草莢和白糖醃漬7-8天,製成高級甜品「糖漬慄子」,附加鮮花擺盤。
如今,貴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慄子也不再是貼有社會等級標籤的食物,唯一不變的是,它依然是帶來秋日信息的小精靈。在崇尚簡單快樂的今天,「糖漬慄子」已經不再那麼受追捧,人們反而更喜歡簡單的烤慄子。在媽媽做飯時,烤比薩的同時扔進去幾個慄子,全家圍坐在一起BBQ時,往爐子裡扔進去幾個慄子,大家小心翼翼地剝掉滾燙慄子的皮,迫不及待地把它放到口中,為陰冷的秋日增添了些許溫暖、些許甜蜜。
我的一位歐洲朋友說,他最懷念的就是小時候和家人在一起吃烤慄子,「上午全家去森林撿的慄子,中午媽媽烤好了,我們全家一起分享,是一種特別甜蜜與美好的回憶。如今,我和家人也會一起撿慄子,一起吃烤慄子。」對於他來說,慄子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上天送給全家的能帶來幸福體驗的美好禮物。
在超市裡售賣的慄子很大,但是人們反而更喜歡去森林裡尋找小小的野生慄子,倒不是為了能省下幾個歐元,而是因為大家都想得到擁有美好回憶的帶著淡淡甜味的秋天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