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上海姑娘講述「上海往事」:懷舊不是趕時髦[組圖]

2021-01-14 東方網

老上海廣告牌

  東方網記者陳珠還11月18日報導:虹口區臨潼路110弄原本是一條毫不起眼的弄堂,但隨著「上海往事1937」民俗博物館的公益開放,迎來了一波波訪客的足跡,就好比是藏在深巷之中的美酒,引得不少懷舊的人們尋香而來。

  店主王小佳是80後,出生於虹口區的一戶石庫門人家,祖上曾是一個大家族,老一輩人中從事文藝工作的較多。「至今還能回想起以前曾祖母穿著旗袍,摸摸我的頭的樣子。」王小佳說,由於從小就非常喜愛上海海派文化,上了大學後,她開始注意收集起一些以前上海人家生活中用到的老物品,老磁帶、唱片機、聽診器、縫紉機……這些物品中有的是從親戚朋友那裡「搜刮」得來,有些來自熱心市民捐贈,還有一部分則是王小佳和哥哥「老黑」一起辛苦淘來。

  走進「上海往事1937」,一眼可望見四周牆上掛著的許多老上海明星海報,在淡淡紅色燈光的映照下,老上海的時尚風情撲面而來。繼續往裡走,皮箱子、熱水瓶、搪瓷面盆、拉絲玻璃茶具、木製玩具手槍……這些蘊含著上海市井生活氣息的物品低頭可見。店的最裡面,則擺放著一圈沙發,茶几上放著開口笑、蝴蝶酥、雞仔餅、五香豆等上海傳統小點心。在微寒的冬日午後,有閒情的朋友可以三五好友聚坐一起,開啟專屬於自己的懷舊下午茶時間,嘗一口點心,喝一口麥乳精,滿口都是濃濃的老上海風味。

  王小佳告訴記者,店內展出的每一件物品都是有故事的,比如一位老先生捐贈的一個「愛馬仕」的打字機,是二戰時期猶太人在霍山路一帶居住時留下的,對於普通市民而言,這件老物品丟了覺得可惜,放在家裡又佔地方,於是便特別捐贈給了王小佳;又比如兩位老知青送來的行李包和手風琴,仔細看來,淺藍色的包已泛出絲絲白色,而手風琴也不知是否還能正確發出聲響,但在無聲之中,時過境遷的滄桑感卻聲嘶力竭。

  除了接受捐贈,王小佳還常常去老城區的拆遷工地覓寶,每當老城區拆遷的消息傳來,王小佳便會和哥哥欣喜若狂地趕到現場,穿梭在居民已經搬走的房屋內,看看是否有老物件可以收進,例如店內酒吧間外圍的一圈木門,就是她從拆遷工人的鐵錘下「搶救」出來,從事藝術造型工作的她經過一番設計後,將這些木門搭成了一個富有猶太風情的酒吧間。

  「懷舊不是趕時髦,是傳承上海經典文化。」王小佳認為,上海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海納百川,自開埠以來,上海就陸續吸收了國外很多先進文化,這讓上海文化蘊含了很大的寬容度,醞釀出了一種「肯為天下先」的精神,「例如有人捐贈的一個老式的熱水瓶,它的內膽含有黃金的成分,是最初採取的製造工藝,我們眼中所看到的的,不僅僅是這樣一件物品,而是它所代表的當時的經濟文化水平。」

  迄今為止,「上海1937」的私藏品已達上千件,店內展品還會定期更換,讓每一件藏品都有機會與訪者見面,「夏天到了,門口就會擺放起一個冷飲桶,放著一些綠豆棒冰、赤豆棒冰,供來訪者品嘗,讓大家感受下當年爺爺奶奶的生活方式。」王小佳說,來參觀的訪客中,有海外華僑、外國友人、懷舊的上海市民和一些藝術院校的學生,甚至有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參觀,這讓她非常欣慰和開心。

  「說起海派文化,不少人就會想起紙醉金迷的奢侈生活,但實際上,真正的老上海文化其實蘊藏在市井生活中,就是普通上海人家精緻優雅的生活方式。」王小佳說。

相關焦點

  • 一線城市上海,80年代什麼樣?流行什麼時髦衣服?
    上海,現如今無人不知的一線大城市,美輪美奐的當代都市氣息,發達繁榮的經濟,每年都有不少畢業學子嚮往並來此打拼。即使沒有這個機會,感受下這裡的氣息也是不少遊客的初衷。在80年代,上海又是什麼樣的呢?1984年,上海街頭一景:兩輛行駛中的貨車,軍綠色的車身,不免讓人想起當年赫赫有名的解放牌卡車。臨街高樓大廈也有,樣式多樣,給人一種民國風的感覺。畢竟晚清時期,上海開埠較早,後來也是租界林立。猶如說到北京,就想起故宮,說到上海,總少不了黃浦江的身影。歷史衍變,黃浦江似乎也成了上海的代名詞。航運發達方便經濟交流的同時,也是盛夏時節當地人的納涼好去處。
  • 上海姑娘的時髦基因,我找到答案了
    施惠珍,圖片截取自大谷Spitzer微博視頻時髦不是一昧地洋化,上海姑娘玩混搭得心應手,中西合璧多一分嫋嫋風情連帶髮型也是有研究的,有人做弄潮兒剪波波頭,也有人偏愛傳統秀麗款,頭頂是直發,耳後做些小卷
  • 100年前上海「最時髦的汽水」回來了
    資料照片100年前,上海灘年輕人最常喝的汽水不是「可口可樂」,而是「正廣和」;100年後,使用古早配方、復刻經典瓶身的正廣和橘子味汽水將在「五五購物節」期間上市,成為正廣和打造的「新國貨」。上海梅林近日透露,復刻款正廣和汽水已投產,6月即可上市。
  • 淮海中路的這家月餅快閃店 中秋佳節講述「上海記憶」
    在熱鬧非凡的淮海路,破門而入的有住在附近的上海阿姨,有恰巧路過的外地遊客,還有遠道而來專程「打卡」的時髦網友……不管是否曾經生活在上海,那些「上海製造」都曾到過他們身邊。  「上海回憶」禮盒則做成了9寸金星牌電視機的樣子。這是改革開放後全國出現的第一臺彩電,在上世紀80時代,一臺金星牌電視機能讓左鄰右裡都聚到你的家中來看電視,即使要花去一個工人近一年的工資也非買不可。金星牌電視機誕生後不久,就成為上海市標誌性的產品。  朱阿姨對這兩款月餅禮盒的造型都很喜歡,當場就各買了一盒回家。
  • 上海人「趕末班車」排隊打卡!
    上海人「趕末班車」排隊打卡!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的這座公園伴隨了幾代上海人的記憶這座藏在城市中心動物園更是70後、80後小時候的樂園眼下距離閉園僅剩下十天不到很多市民都趕著末班車前來公園打卡懷舊據了解,鴿子——這個和平公園的傳統項目在改建後會繼續保留,但位置有所不同。同時,今後在和平公園內將開闢出一個較大的草坪區域。
  • 上海三線往事
    在向我回憶往事時,安徽寧國縣勝利水泥廠黨委書記任光淼不時哽咽,他記得,在小三線廠任職的17個年頭裡,為保證生產,15個春節他都沒法回到上海。人數漸多,時間漸長,人群越來越複雜,事情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這當中,有早期選中的技術骨幹、中專技校生,後期上海下放來的職工,也有個別一心為黨的志願模範,還有陸續遷來的家屬,徵婚廣告吸引來的女性,隨著醫院學校等配套設施引進的上海人,以及徵用當地土地後而納入的農民「徵地工」。 任光淼笑著說,這裡面有「文人」,有老實工人,也有不少「搗蛋鬼」。
  • 上海姑娘雙眼皮後眼睛無神,小切口修復後眼睛有神,雙眼皮自然
    雙眼皮形態不太好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一位來自上海的姑娘,她在當地做了雙眼皮後出現了不滿意的情況,修復功課做了很久,喜歡自然風格,決定從上海來修復。修復後眼睛恢復情況:術後第5天,小姑娘這次很慎重,就連拆線也特意從上海趕了過來,小切口修復恢復還是比較快的,雙眼皮看起來流暢很多,眼睛也有神了。
  • 上海老字號「趕時髦」迸發驚人活力
    拼多多與上海老字號協會在拼多多總部召開聯合發布會,討論「五五購物節」期間新型電商平臺針對本土品牌的賦能計劃。 穆功 攝中新網上海5月4日電 (李佳佳)上海的老字號大概是中國「最時髦」、最深諳跨界之道的老字號品牌。
  • 懷舊80年代的老照片(5)
    Armstrong拍攝,西湖上的一艘木製遊船,兩個坐在一起的年輕人,衣裝時髦,應該是度蜜月的夫婦。7、1981年的哈爾濱,由日本攝影家久保田博二拍攝,一處豬肉店門口,從屠宰場運來的豬肉,在零下35度的氣溫,凍得硬邦邦的,被司機直接摔在了門口。
  • 上海魯班廟的前塵往事(上海話朗讀)
    上海魯班廟的前塵往事作者:薛理勇滬語改寫:丁迪蒙誦讀:郭莉點擊下方收聽音頻。魯班,雙姓公輸,名般,戰國時魯國人,「般」「班」同音,後首來大家就叫伊魯班。搿只廟也叫做「公輸子廟」,建造年代勿詳,1909年出版《上海指南》當中有廟個記錄。搿只廟是浙江寧波輪船木業公所建,公所還可、勒廟個北面建立「上海浙寧輪船木業子弟小學」。後改名「勞動小學」,又改名「梧州路第一小學」,廟產也儕歸學堂使用。進門是只大天井,再進去是正殿,供魯班,兩廂陳放十八般兵器及木工工具模型。「文革」辰光小學撤脫,改北虹中學校辦工廠,1992年拆除。
  • 上海知青講述他和手錶的趣事,悠悠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他經常在我面前洋洋得意的說這是瑞士名表,在上海如何如何難以購買,並列出了一個瑞士名表的目錄一一向我介紹,我對表的知識大多數是從他那裡得來的。覺得我也似乎十分必要的有塊手錶,1969年回到上海後父母親已經給我準備好了一塊舊手錶,是瑞士的名叫依保路舊手錶,開面雖然不大,但走時很準,有多少個夜晚我按時上過表弦後,就喜歡放在耳朵邊聽那鏗鏘有力的機械聲,然後放在枕邊入眠。
  • 我們80後為什麼會懷舊
    以前人們都說人老了才會懷舊,可現在懷舊的大多數年齡不大,80後最大的也就40歲,最小的30出頭,按照常理這個年齡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可是偏偏這個群體感到焦慮、孤獨、壓力大,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一代人正在肩負起社會和家庭的重擔,以前都說80後是幸福的一代,因為80後出生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時候
  • 懷舊營銷,那些閃閃發光的案例們
    人總是喜歡懷舊,80後、90後的成長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一代人,同時面臨著生活、工作壓力,因而他們更加懷念過去,通過「美化回憶」的方式來尋求心靈慰藉。當個人懷舊成為一種群體性情緒時,也就孕育了如今層出不窮的懷舊營銷。
  • 用《大上海》一書,講述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
    用《大上海》一書,講述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 曹玲娟/人民日報客戶端上海頻道 2020-11-02 23:26
  • 上海姑娘:最早的女權先行者
    >有一次和上海本地名嘴李光一閒聊,李老師對我的女權意識大加批駁:「儂那個女權不是真女權,阿拉上海女人才是真女權。」他滔滔不絕,繪聲繪色,給我講了一段上海姑娘談戀愛的場景:「阿拉上海姑娘,年輕時和朋友去軋馬路,最大的特點是,一條連衣裙,全身不帶一個口袋的,頂多帶一個小手絹兒,小手絹作什麼的?擦嘴。上海姑娘出去約會,哪能自己付錢。自己付錢的話,男人要來幹什麼的?」
  • 《夏日往事》:人生第一次,做你想做的事。
    講兩個初三男孩如何費勁心思的借碟邀女孩看片的故事,兩個15歲的正處於變聲期的男孩子演的好極了,那個被男孩們喜歡的小鎮姑娘則像極了年輕時的周迅。這部當時尚未做完後期的電影毛片,也在放映後得到滿場掌聲,真的是一致好評。 電影的導演名叫孫時,製片人補菀詩瑪,他們是一對夫妻,年輕、真摯、有才華。
  • 品牌上海 那些上海額老牌子,真是時髦得不要不要的~
    細數上個世紀大家概念裡的名牌竟然有好多都是MADE IN SHANGHAI,風凰自行車、上海牌手錶、縫紉機,而且這三樣還是70年代老上海人婚嫁必備的三大件。然而經過了時間的洗禮,很多上海的老牌子,依然很時髦!
  • ISH 老上海懷舊點心手記
    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商店風光不再,可是一些口味,正宗又懷舊的老字號在上海人的心中卻從未受到冷落
  • 《不趕時髦星球》實至名歸,盤踞時尚新書榜首
    時尚與風格Avo,時尚博主,上海人,旅居西雅圖,於2016年開設自己的生活時尚類自媒體平臺(新浪微博@FIGURINE生活志,微信公眾號&34;)。她曾長年為上海譯文出版社和康泰納仕(Condé Nast)旗下出版物撰稿。
  • 陳愛蓮和上海南市國貨路往事
    陳愛蓮和上海南市國貨路往事 2020-11-23 19: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