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社會是狡猾的,我們每個人都應接受獨處的訓練

2020-12-21 青史通鑑
年輕時的叔本華

(一)強調獨處重要性的叔本華,他的這一觀點讓許多人始料未及

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唯意志論和現代悲觀主義哲學的開創者叔本華是一位強調人們必須進行獨處訓練的人,他的哲學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先哲」的合理之處進行了一定的吸納,尤其是康德哲學對叔本華有著重大影響,而叔本華的哲學卻對維根斯坦、尼採等人產生過重大影響。尼採曾經寫過一本《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的著作,由此可見叔本華對尼採哲學的影響之深遠。

叔本華提出,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認為人們在孤獨和庸俗兩者之間只能選擇其一,庸俗的人必定是不能享受孤獨的人,能夠享受孤獨的人必定是內在豐富的人。這些觀點,已經被更多的人所認識並認可。

除此而外,叔本華還提出一個讓部分人始料未及的觀點,他說:「社會是狡猾的,應該讓年輕人從小接受獨處的訓練。」其實,他雖然如此說,卻在許多時候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接受獨處的訓練,如果年輕的時候沒有很好地接受過獨處的訓練,在將來有機會再接受訓練也是必須的。

關於獨處,我們許多人,至少普通民眾中的大部分人認為年輕人應該多出去外邊走走,要和年輕人群體們在一起,許多人希望作為年輕人的自己擁有更多的朋友,並堅信「朋友多了路好走」。在許多家長看來,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有著更多的朋友,這樣就會對子女們稍微放心一些。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年輕人總是善於獨處、享受獨處,那麼,許多人就會認為他的性格過於孤僻、不合群。

(二)如何理解叔本華「應該讓年輕人從小接受獨處訓練」這句話?

我認為,朋友多了路不一定好走。許多人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或者許多人之所以走上不歸之途、完全學壞了,就是跟著朋友學的。此所謂中國古人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正因為如此,一個人如果善於交際、朋友多,這雖然有著諸多好處。與此同時,也必然有著諸多壞處。而如果一個人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接受獨處的訓練,那麼,他們就會在獨處當中思考人生、學習知識技能,至少不會「近墨者黑」,所以獨處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認為,叔本華之所以告誡我們要讓年輕人從小接受獨處的訓練,就是因為「社會是狡猾的」,一個人在社會上不斷地頻繁地交際,必然會將大量的時間成本花費在無謂的、不重要的事情上。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卑躬屈膝向權貴獻媚,或者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向某些有權人士提供消費,最終他需要這些人的時候,這些人通常會遠離他、不會幫助他,所以實際上是做了「虧本的買賣」。

(三)我左鄰右舍的案例,似乎證明叔本華的這句話是對的。

我農村老家的左鄰右舍,「左鄰」是個傳統的、有文化的家庭,自小要求家裡孩子多呆在家裡讀書學習,當然有必要的社會交往活動也是準許他們參加的,只不過是孩子與什麼人交往這方面把關很嚴,只準和「好人」交往,他家的孩子長大後都很有出息、素質很高。

老家的左鄰右舍之「右舍」,村裡的暴發戶,有幾文錢,鼓勵孩子自小在社會上混。過年過節大擺筵席,全村的許多年輕人們都在他家喝得爛醉如泥。孩子在校讀書的時候逃學,遭到老師的批評,家長反而向學校說:「我孩子不愛讀書,就愛交往、朋友多,他逃學不讀書,你們學校不要管他,不要批評他。」初中畢業後,一個月當中倒有半月以上是在麻將館「廝殺」,家裡老人們反而認為他們家的人「有能耐」,最終將家裡家產全部賭輸了,後來又因為犯罪被關進監獄。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個人最終還是必須善於獨處、享受孤獨的,因為這是通往幸福和心靈寧靜的必經之路。

相關焦點

  • 叔本華的人生哲學:高貴的人一定都喜歡獨處
    ——周國平猴科類動物都是群居動物,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就開始就有群居的習慣,漸漸地人類定居了,定居下來的村長逐漸演變成了我們今天城市的樣子。人是喜歡群居的,但人畢竟進化很多年,人類早已有了理性和高貴的靈魂,也應該在合適時間適當地改變一下生活方式嘗試一下獨處的樂趣。獨處時唯一一個能夠讓人類的靈魂變得高貴的因素。
  • 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際,真正的高手都是孤獨的」
    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際,真正的高手都是孤獨的」電影《教父》裡,有這樣一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
  • 叔本華:想要告別平庸,獲得幸福,就得學會獨處
    否則,跟與己不同的人進行頻繁的交往會擾亂心神,並被奪走自我,而對此損失他並不會得到任何補償。按照中國古話,這叫「道不同不相為謀」。大自然在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和智力方面定下了巨大差別,但社會對這些差別視而不見,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更有甚者,社會地位和等級所造成的人為的差別取代了大自然定下的差別,前者通常和後者背道而馳。
  • 哲學大師叔本華,孤僻一生,品味這10句哲理名言,醍醐灌頂
    雖然叔本華被稱作唯意志論哲學的始祖,但早期他的思想並沒有太多的聽眾,即便他最重要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問世後幾乎無人問津。在那個年代,叔本華的思想有多不入流,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由於叔本華孤僻性格讓他與社會格格不入,不與他人交流,不向任何人表示友好的一面。他一生唯一走入社會與大眾溝通是在1822年。
  • 叔本華:人的後半場
    因為到了人生的後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因此,現在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而不是快感逸樂,這至少對於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在我年輕的時候,當房門響起敲門聲時,我會很高興,因為我想:幸福就要來了。
  • 喜歡獨處的人,到底有多難
    所謂三觀不同,不必強融,人和人都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也不一樣,如果想法根本不在一個頻道上,根本不能相互理解,那強融進去,只會讓自己很不舒服。不只是思想觀念,還有人與人之間的習慣也是大相逕庭,不同的習慣,真的很難遷就。
  •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看懂這三點,如大徹大悟,幸福其實很簡單
    《人生的智慧》一書是由偉大的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所作。在書中作者以格言的方式為自己對人生中的財富、名聲、健康以及為人處世所應遵循的原則等問題的看法娓娓道來,通透明了。如他在書中闡述,我們感到痛苦,是內心欲望所致,而我們每個人擁有的時間卻是有限的。
  • 如何看待叔本華說的:愚蠢的人才會尋找快樂,聰明人都避免災禍
    這種特殊的失敗感似乎成為我們當今時代的標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另類,自己的不快樂往往不是產生於自身的失敗,而是產生於和他人的對比。因為別人有,你沒有,所以你痛苦。01網絡開拓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景無限,滿是誘惑的世界。在我們定睛欣賞的同時,內心也產生了強大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由此產生痛苦。這正應了叔本華說的:「我們對幸福的過分渴求毀了生活中的一切。」
  • 叔本華回答的很刺耳,將生命看的很透,警醒了世人!
    細想一下,大凡是在某個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沒有人是跳過「痛苦」,直摘「榮冠」的。就連叔本華自己也是如此,他在世時,遠不及他去世後有名。當年,他在柏林大學做「無俸老師」時,曾將自己的課,和黑格爾的放在同一個鐘點。結果,當時被主流接受的黑格爾,次次講座座無虛席,而他的講座則因人數太少而被取消。
  • 能夠學會獨處,享受孤獨的人,方能成就人生
    叔本華說: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他在關於獨處中曾經這樣寫道,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快樂和享受,這樣。畫面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
  • 跟叔本華訓煉思維的藝術——如何與人辯論
    ——張志平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本書《叔本華的辯論藝術》正是哲學對我們的實際生活發揮作用的明證之一。在叔本華的鋪陳與舉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特性以及人與人互動時可能的反應與局限所在。通過本書的哲學分析與觀照,我們可以從思辨的層面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他者、認識群眾——簡言之,我們可以從其中讀出「人性」。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研究和《雞湯》的作者都不配給叔本華鞋子。」這是很多讀者看到叔本華時的感受《人生的智慧》。那么叔本華是誰呢?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在這本書裡,他暫時拋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人生哲學,而是從世俗的角度,與我們探討了幸福與財富、地位與權力在生活中的關係,也就是說,這本書是教我們如何快樂的書。用叔本華的話說,就是「一門如何儘可能快樂幸福地生活的藝術。」
  • 叔本華說:女人的美都來自於男人的情慾。我說:叔本華結婚了嗎?
    「沒有女人,我們人生的開端就沒有安全,中途少了歡樂,終點缺了安慰!」如果你看到叔本華的這句話,就覺得這好像是對女人的讚美,那麼你就錯了。因為看到後面你會發現,其實在叔本華眼中,女人簡直是狡猾、愚蠢的代名詞,是男人的玩物,傳宗接代的工具!
  • 為什麼有思想的人,都是孤獨的、清醒的?
    每每在心態需要調整的時候,總愛讀些哲學或心理學方面的書,叔本華的《一切都在孤獨裡成全》能讓內心獲得一絲寧靜和慰籍。 叔本華說,在自然裡,在社會裡,每個人都誕生兩次。
  • 叔本華經典人生哲學名言,道盡生命真諦,讓人醍醐灌頂
    母親約翰娜·叔本華(Johanna Schopenhauer)是當時頗有名氣的作家,與歌德等文豪有所交往。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不好,隔閡非常深,最後關係破裂。叔本華繼承了父親的財產,使他一生過著富裕的生活,叔本華死後,將所有財產捐獻給了慈善事業。在很多書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 叔本華經典語錄,句句蘊含人生哲理(深度好文)
    不管命運如何降臨我們身上,不可太高興,也不可過分悲傷。一方面是由於一切事物都在充滿變化,我們的運氣隨時都會變動;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判定事情對自己是好是壞之時,我們易於受到欺騙。——叔本華2.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只有幸福的人,才會把無關痛癢的小事掛在心上。那些經歷著大災難的人是無暇顧及這些小事的。
  • 叔本華名言警句
    當你感到迷惘的時候,不妨讀一讀叔本華的書,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汲取精神的力量。一個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之間擺動。事物的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
  • 背景圖‖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叔本華
    閱讀和純粹的經驗可以開闊眼界,但都不能代替思考。(叔本華 《叔本華美學隨筆》) 使我們快樂或者憂傷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觀、真實的事物,而是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by 叔本華)
  • 長期獨處的人,會有三個習慣,很扎心
    確實,獨處有很多好處,它可以讓人感到自由,找到內心的寧靜,可以讓我們更加專注,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創造力。 獨處對人有很多益處,但是,長期獨處也會帶來諸多問題。長期獨處的人,會有三個習慣,很讓人扎心。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舒適區」,這個概念是說每個人的自我,都有一個自己習慣了的舒服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中,人可以比較自在地活著,而一旦離開了這個區域,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長期獨處的人,會習慣於待在「心理舒適區」。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喜歡獨處
    一個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缺陷,但缺乏獨處的時光,那不亞於一場自我毀滅。獨處,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擁有一顆澄明的心,即能享受一群人的熱鬧,又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