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詞典已上線1373/10000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2512天
01
這段時間,阿朵在《乘風破浪的姐姐》復活賽上大放異彩,成功翻紅,也圈了一波粉。
前幾天,她還因為在社交平臺上對網友評論的回覆上了熱搜。
看完她的這些段子式的回覆,大家才知道,原來阿朵除了溫柔如水的一面,還有幽默調皮的一面。
說實話,從她參加這個綜藝以來,我就被她會說話的高情商吸引了。
印象最深的,是她和袁詠琳、鍾麗緹組隊的時候,袁詠琳當隊長壓力太大,也不太自信,想把隊長讓給阿朵。
阿朵沒有同意,袁詠琳以為阿朵是不願意接受,沒想到她卻用一種溫柔又堅定的語氣跟袁詠琳說:
「這是你的功課!這是老天放在你面前的功課,你早晚要碰到這樣的功課。」
聽到這句話時,我和袁詠琳一樣,淚如泉湧,仿佛一下被她的暖心教導戳中。
阿朵知道袁詠琳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並相信她能夠擔任好隊長這個職務。
因此,她充分理解袁詠琳的壓力,並通過恰當的方式給她信心,既不給人壓迫感,又溫柔體貼地恰到好處。
和會說話的人在一起,就是這麼舒服。
還有一個細節,是鍾麗緹表現出不自信的時候,阿朵會用「我也不會演戲」「我不能上來就演哭戲」來做比喻,給鍾麗緹信心,幫助她循序漸進地學習。
面對缺乏唱跳經驗的演員隊友,阿朵的原則永遠是,幫助對方找到最舒服的狀態,調動她作為演員的能力,並運用到表演中。
很多人說阿朵就像個人生導師,聽她說話特別有啟發。
其實,她說的話之所特別受用,主要還是因為她超高的同理心。
同理心強的人,察言觀色的能力也不弱,總能及時共情你的感受,並走心地選擇一種舒服的方式和你對話。
《人性的弱點》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如果人想從人生中得到快樂,就不能只想著自己,還要為他人著想,因為快樂來自你為他人,他人為你。」
會說話的人特點之一,就是像阿朵這樣,通過極強的同理心,營造出一種「你快樂,我也快樂」的氛圍。
02
早些年宋丹丹曾經遇到過非常痛苦的事情:和英達離婚。
幸運的是,她身邊還有黃宏這樣有趣的老搭檔。
一天,宋丹丹和黃宏淚眼婆娑地說:「黃宏,我成了單身了!」
黃宏不假思索就答道:「別難過,你和英達離婚,就像香港回歸一樣,你終於從英租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一句話,立馬讓宋丹丹破涕為笑。
會說話的人特點之二,是多多少少有些幽默感。
前面提到的阿朵,也是如此。
很多人都喜歡和幽默的人在一起,畢竟生活已經夠苦了,幽默的人多多少少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治癒的功能。
因此,為了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他們總喜歡盡力表現自己幽默的一面。
然而,很多人卻認為,幽默就是讓人發笑,所以幽默就等同於會講笑話。
於是,在和人相處的時候,他們總是抓住時機講笑話,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活躍氣氛。
比如,你和朋友正在討論奧斯卡典禮上女明星誰穿得最漂亮,有人說安妮·海瑟薇,有人說娜塔莉·波特曼,這時候,一個朋友突然想起一個笑話,趕快開口:「你們知道,世界上哪一種雞跑得最慢?」
這時,大家停下來,禮貌地配合他猜幾種雞,然後等他宣布答案。
結果他說:「是妮可雞,因為妮可·基德曼!哈哈哈哈……」
聽到這個冷笑話,你會覺得他幽默嗎?或許你可能還覺得他有點煩,對不對?
因為真正幽默的人,並不是只會講幾個笑話那麼簡單,幽默比講笑話,要有智慧和有力量得多。
這些人多半是在經歷了大風大浪後,學會從不同的視角去解讀這個世界,並帶給他人愉悅感。
就像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的詞條《119:幽默》中說的: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即使看到了生活中的無常、荒謬、假惡醜,在可見的未來,也仍然會樂觀對待。
你再倒回去看阿朵給網友的回覆,也能夠從她的言語中找到這種樂觀的感覺。
03
前段時間,伊能靜因為說話不注意分寸,被罵上了熱搜。
後來她自己也在節目中反省:由於自己很會表達,所以有時候會忘了聆聽,以後要多聽少說。
如果伊能靜能早點意識到這一點,學會傾聽,也許有些爭議就不存在了。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曾這樣評價伊能靜的道歉事件:這是道歉裡的錯誤示範——自戀式道歉。
怎麼理解呢?
她的道歉聲明,從字數和視頻長度來看,的確是有花費精力去表達很多東西,但內容卻不被網友認可。
因為她在視頻裡責備閨蜜借用自己的身份在社交平臺回復網友,卻隻字未提採訪中自己對隊友的不當言論;而關於梅豔芳,雖然文字裡有提及,但更多的也是聚焦自己曾經的動容和經歷。
這樣的回應之所以讓人感受不到誠意,是因為自戀式道歉永遠是從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出發,看不見別人、聽不見別人的聲音。
再長的內容,如果言之無物,那說了就等於沒說。
畢竟書要好看,不是以字多取勝,否則厚厚的字典應該就是最好看的了;電影要好看,也不會是以長度取勝。
說話也是一樣,並不是話說得越多,就越有道理,重要的是令聽的人舒服。
會說話的人特點之三,就是懂得傾聽。
蔡康永曾這樣形容說話和傾聽對人的重要性:
話說得漂亮,那是綻放在空中的煙火;而比較無人注意的傾聽能力,則像是透明的空氣。雖然煙火綻放時,沒有人會去注意空氣,但如果沒有空氣,煙火無論如何都點不燃,更不可能綻放。
很形象,也很有道理。
04
很多人錯誤地把口才好理解為能說會道,但我們的確見過一些人,講起話來口惹懸河,卻依然惹人討厭,而另一些人話不多,卻很受人歡迎。
因為會說話,本來就不是話越多越好,而是要把話說的恰到好處。
學會說話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煉成,但我們不妨了解一些實用的技巧,再刻意練習之。
比如,《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裡就提到3個技巧:
①說「不」的時候,把責任歸在自己頭上。
比如,對方在你百忙之中,還要你拿電腦去修時,你就可以說:「啊,你看我又多會拖,老闆叫我早上發的報告,我現在還沒打完,我死定啦!等我先渡過這個難關再說哦,我真是夠慢的!」
再比如,對方要拉你去和陌生人吃飯,你想拒絕,就可以說:「我和陌生人吃飯超放不開的,會很掃興,一定會令你同學失望的,以後有機會多一點人再一起去唱歌好了。」
這樣把破局都歸咎於自己的罩不住,雖然似乎委屈了自己,但一方面對方有臺階可下,另一方面也給自己免去了麻煩。
②苦衷留到最後說。
假如你今天要上臺做報告,臺下坐著老闆和各類公司高層。
如果你一開口就說:「我昨天感冒了,我爸爸胃痛,我陪我爸去看醫生,自己也完全沒體力,所以資料準備得不是很充分……」
臺下的人不但不會同情你,還會讓你的報告從一開始就陷入低潮,使報告聽起來比原本更弱、更沒力。
如果你堅決要告知大家,你是怎樣苦撐著病體,才完成這份報告,建議等你盡力完成了報告之後,在結尾時補充說明來講,大家會比較買帳。
③開口找人幫忙時,要「大事化小」。
比如,同事A和同事B就同一個問題向你尋求幫助。
A說:「你跟這個客戶也很久沒見了吧?他們一定也很關心你最近在幹嘛,不如我們一起去,你也可以知道一下他們最新的計劃。」
B說:「這個客戶我一點都不認識,好可怕哦,你陪我一起去吧?我不敢一個人去。」
聽到這兩種請求,你更願意幫誰?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A,因為她的表述,會讓人覺得是和我並肩作戰的夥伴,而B 黏答答的請求,就像個嬰兒一樣,要這個要那個。
其實,A和B提出要求的方法不同,要你幫的忙都是一樣的,只是A沒有一股腦地把整件事丟在你頭上,而是選擇把大事化小,讓你不會立刻拒絕。
大事化小,就是儘量把需要對方幫忙的事拆解得很具體、聽了不會一下就失去耐心的一個個小步驟,然後再提出一個最小的要求。
好好說話的人,對人生有一種責任感。
因為他們知道,每句脫口而出的話語,可能溫暖了一個寒冷的雨夜,也可能會傷害到一個脆弱的心。於是在脫口而出前就會仔細斟酌。
他們擅長換位思考,推己及人,知道對方需要的是什麼,在意的是什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他們的原則。
因此,和會說話的人在一起,雙方都會感到很舒服。
就像蔡康永在《說話之道》中說:
話,本來就是說給聽的。你越會說話,別人就越快樂;別人越快樂,就會越喜歡你;別人越喜歡你,你得到的幫助就越多,你就會越快樂。說話,就是這麼一件「你快樂,所以我快樂」的事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