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業務重新上線,對女性乘客做出了搭乘時間的限制,一個改變激起千層浪。某種程度上,共享與人性暫未找到其中的平衡。
「覺得滴滴在啃人血饅頭,那和讓司機跪著開車的老佛爺有什麼區別。」
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
一、58同城拼車是最早的順風車嚴格意義上來說,58同城的拼車業務才是真正的「汽車共享經濟」,也是順風車業務的鼻祖。
司機們可以在58同城的本地站發布自己的出行線路約伴,有的是上下班線路約伴、有的外出約伴、有的是回老家約伴,然後就是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等人聯繫。當然,為了讓有更多的人願意乘坐自己的車,也需要在標題內容上說明一下——好車、老司機、價格低,純是分擔下油費過路費。
58同城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媒介,不具有盈利性質,司機和乘客的雙方才是真正的主角。
在這種情況下,平臺的非營利性讓它可以不承擔共享信息核實和安全的無限責任;某種程度上,共享雙方屬於資源共享、風險自擔。
所以當遇到女性乘客時,整個過程就會比較漫長,她們比較擔心安全問題。所以,她們會打多個電話,從語氣談吐中判斷是不是老實人,整個過程的交易撮合成本和雙方信用成本十分高。因此,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司機提前三到四天發出拼車路線,中間來來回回兩三天才能拼齊乘客。
過去的交易方式十分的低效,這樣問題就出現了:
交易過程的決策過程太過複雜,都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如何去信任你是個正真的好司機?無利不起早,免費發布信息使得平臺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贏利,因此未能做大做強市場,應用場景少。移動網際網路的輕巧、快捷,這種方式顯得有些沒跟上節奏。降低撮合成本、建立雙方信用、流量規模經濟走上了前臺,相較於58同城的拼車只是大家有限場景(長途、上下班居多);滴滴的到來,讓順風車成為大眾日常參與的高頻交易。
二、我們在相信什麼我們和滴滴有太多的觸點,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只知道本地的出租是綠色、黃色、還是藍色,但本地有哪些出租公司,我怕沒幾個人能記得到。原因很簡單,路邊招手即停,車費交給司機,我們和計程車公司的觸點太少了。
但順風車,從打開手機開始,我就知道我選擇的是滴滴;至於司機是誰,開的啥車,那都記不住了。因此,當出了任何問題後,公眾討伐的對象也完全不一樣。
計程車出了問題,我們聲討司機,這人太歹毒;順風車出了問題,我們聲討滴滴,這平臺太不負責。
當我們選擇58同城時,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司機聯繫,確認是個好司機、確認上下車地點。大家相信58平臺,但相信的內容是:我發布的拼車應當能約到人吧/我去58上看看應當能找到順路的車吧。
11月6日,滴滴出行手機App推出《滴滴順風車試運營方案》,宣告了順風車的即將歸來。
試運營期間,將在這7個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內中短途(50公裡以內)的順風車平臺服務。試運營期間,不收取信息服務費。
三、滴滴的作惡講個小故事,程序猿張三女票今天過生日,但張三工作太忙,於是轉了100元給好友李四,幫忙買一個生日蛋糕。李四義不容辭地答應,於是去買了一個現成的蛋糕,但當打開蛋糕時卻發現蛋糕真難吃。
張三可能不會明顯去責怪李四,但一定會不爽李四。李四也一樣面子上十分的過意不去:這蛋糕看上去也漂亮,咋就這麼難吃呢,關鍵是蛋糕都沒有試吃這項服務呀。其實,也為難李四了,但錢過了他手,事他在辦。
滴滴11月6號在7城上線順風車,並且不收取信息服務費;但車錢是滴滴平臺收走的,司機也是滴滴平臺配對的。在過去的線上約車、線下交易時代,都是乘客與司機面對面的進行交易,平臺並沒有參與到交易的過程中去。
這樣看來,發生各種狀況後,滴滴都很難把責任甩脫。
責任難脫,但滴滴就一定是邪惡軸心嗎?
回顧去年的新聞報導,大家矛頭所指是滴滴在危機時的處理方式。通過當時的媒體報導,我們知道受害者親朋在報案後,接警的警察無法與滴滴的相關部門進行有效溝通,這才是案件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的原因。
總結一下,滴滴的惡在於:沒有解決好滴滴過快的增長與過慢的應急處理機制建設之間的矛盾。
至於案件本身,我們看一下:
11月10日,陝西一名計程車女司機被殺害。11月12日,南京滴滴司機刀捅乘客。2015年,親眼目睹事件,由於計程車司機要收取出城返空費,乘客暴打計程車司機。無論你相信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世間的悲劇一直都會發生。我不相信滴滴整改後順風車就不再會出事故;同樣,我也不相信計程車就一定不會出事故。
我們不洗地,但抱歉,這就是真實的人類社會!
四、問題在於應急處理機制,不是順風車作惡永無法杜絕,但機制可以減少傷害。
如果滴滴能夠打造一種制度杜絕一切作惡,那麼全球的政府機構都值得向滴滴學習。
我們應當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有問題的事物或者人。
提升了車主的門檻,需要實名認證,採集駕駛證、行駛證和身份證信息,並聯合公安機關對車主進行綜合背景審查;滴滴也將網約車中的110報警、行程分享、緊急聯繫人等安全功能移植到了順風車業務上來。
滴滴加強了司機的認證工作,但在其加強司機入口管控方面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強化真正遇到危機時能夠果斷處理。
當然,我並不否定司機篩選的重要性,但無論怎麼添加條件都難以保證絕對的安全,畢竟有一類犯罪是衝動性的。但當危機到來時,如何自保才是更真實的需求。
這既需要在產品上的設計方面報告異常以外,還需要背後的一籃子的應急處理機制的保障。
涉性案件方面,今年上半年滴滴網約車涉性類犯罪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七成;警企合作方面,98%的調取證據工單都在10分鐘內完成,平臺上的案件破案率保持100%。
雖然不清楚警企合作的具體細節,但我們相信順暢的合作機制能夠在危機進行中或發生後對於介入起到很好的幫助。
不過,我們是否有其它的辦法,在危機剛剛發生時就能介入並起到一定作用的手段?
當AI時代來臨,智能的場景識別或許對於危機的及時介入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現有的機制都只能是危機剛開始時,受害人有時間操作一鍵報警等處置手段。
但如果受害人本身的心理素質以及現場的緊急情況,智能系統都應當能夠及時進行判斷。從司機與乘客兩個端的智能識別進行判斷去進一步的提升安全性。
可以暢想一下:
司機端:實時語音敏感詞識別(司機端有錄音);司機端:路況(紅綠燈、堵塞等)與訂單進程的異常匹配;乘客端:設備異常抖動識別;司機端:在線警報聲與喊話,提前介入形成心理震懾;……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場景,衝動犯罪的司機停下車,一般會選在人煙稀少處。系統可以識別出行程的異常,原本順暢的行進停了下來;此時可以進一步在線識別車主端的語音,是否有求救等異常;並且輔助識別乘客端的振動情況,進行綜合性的場景智能識別。然後,在車主端主動響起警報聲並在線喊話停止犯罪,進行幹預和心理震懾。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車主先關閉系統,在訂單進行中關閉可以立即識別為異常,立即對雙方同時撥打電話,通過電話鈴聲進行震懾。
五、如果,是我……我時常在想,如果我快要被侵害了,司機拿著刀,要殺人劫財,我會怎麼辦?
跑!
如果跑不了,多麼希望旁邊有個人,那怕只是電話裡傳來的人的聲音……
作者:張牧師說,微信公眾號:PM自習室。
本文由@張牧師說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收藏已收藏 | {{ postmeta.bookmark }} 點讚已贊 | {{ postmeta.post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