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知否》希望每一個你,在看透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的名言:世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人人都說林小娘可憐,說她只不過是為了更好地活下去罷了,說人不都是為了自己嗎,說現實中的人都是這樣的 。但是死在她手上的人可不止明蘭的母親和弟弟,現實中她早就被判死刑了,活生生的人命是一句可憐就能抵的嗎?
以前的明蘭也是投壺高手,也是個希望父親疼愛的小女孩。到最後,明蘭漸漸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幫她主持公道,幫她母親主持公道。因為板子從來都沒有打在他們身上,死的也不是他們的母親和弟弟。
心理學上說人離開父母完全獨立的思考要經歷心理上極大的痛苦,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沒辦法做到完全獨立。就算是獨立,也差不多是成年中期(35歲)。可明蘭的覺醒是在母親死後,不到十歲她就明白了這個道理,如果有一個量表的話,她那時候的心理量表應該就是三四十歲的年齡了吧。真的太痛苦了,她卻沒有變成傷害別人的人,而是保持內心,保護了更多的善良的人。如果說蘇哥哥是從地獄出來還能保持赤子之心,那明蘭就是從封建夾縫中出來還能不做偽善之人。
明蘭面對生活的有取捨的豁達,雖然處於封建時代身為社會地位底層的女性,依然不失人性的善良。
劇中明蘭說:「沒有一個殺人兇手配在死人面前站著」,「我只要一個公道」。板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是不知道疼的。只要不是死了自家人也是可以慷他人之慨的。
板子打在自己身上便寬容也沒有了,慈悲也沒有了
真扯到自己身上來了,寬容也沒有了,仁慈也沒有了。
明蘭爹爹對林小娘寬容是因為愛情,對王大娘子寬容是因為她的娘家權勢,對墨蘭寬容是因為愛情結晶,只有最核心的利益才能打動你,你何曾見過他對如蘭明蘭寬容?
他算是利己主義者,所以她對林小娘和王大娘子寬容。因為他最在乎的是盛家的顏面和榮恥,他把這些看得太重了
明蘭也說了,稀裡糊塗過吧,中國式家庭不就是這樣嗎,面子上得過得去,和和氣氣就好了……真正明蘭跟誰最親近大家心裡明白,明蘭跟父親,墨蘭也只是表面過得去,不可能像平常人家的親人那樣信任了。
其實和我們現在的家庭一樣,出了再大的事,都可以用一句家和萬事興來解決,感覺要識大體明理,做的一些噁心事就可以一筆勾銷,戴著假面一輩子就這樣。
祖母中毒事件盛老爹想息事寧人,就跟當年明蘭小娘死了一樣選擇息事寧人。明蘭不肯跟盛老爹剛了起來,盛老爹也是因為這次才知道這個最乖的女兒心裡真的的想法。明蘭早因小娘的事就對盛老爹心寒了,過往的乖巧聽話都是裝出來的。而盛老爹對盛老太太所謂的孝等也是裝出來的,在家族利益面前他誰都可以犧牲,包括盛老太太這個對他有大恩的人,他真正的面目是自私虛偽的。
一伶最受教的就是明蘭勸張大娘子的「無論是男女,要想活著好,無非是一命二運三本事。只要三者能佔其二,便可一身順遂。婚姻不只是有愛就夠了,還是需要經營的。如果一味的任性,可能換來的就是家破人亡。如蘭明明也是一個支撐真愛唯一的人,最後還不是妥協與現實。
知否的內核是向善的,正面的,人生在世幾十年,免不了磕磕絆絆,但萬事朝前看就好了。這部劇裡的每個角色都很真實,不臉譜化。不夠強勢掌控不了自己人生的齊衡會錯過心愛之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攀高枝的墨蘭雖嫁入豪門卻日子艱難,心術不正惡毒的林小娘最終死在無人照看的宅子裡,好學生長柏考學當官娶老婆一路順暢,劇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果循環。
這部劇的精彩除了每個人物故事的精彩,還有一點就是它所傳達的精神,封建禮教吃人,但活在當下的人卻依舊有血有肉,努力去一點點爭取幸福,當明蘭和她說自己願意嫁給賀弘文相敬如賓一輩子的時候,祖母說:你心如槁木,這樣不行。現代社會尚有長輩推崇結婚即可,不需要談感情,祖母在當時卻依舊想讓明蘭嫁個真心人,夫妻恩愛,終老一生,何其難得。
夫妻相處一定要找最懂你的那個人,顧廷燁不是最好的,他有外室有兒有女,但對明蘭來說,真的比齊衡要合適很多很多,顧廷燁懂明蘭!他給明蘭的是明蘭想要的,齊衡給明蘭的一直是齊衡自認為明蘭需要的。
結語: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提倡所謂的女權,但是很多女生不要滿嘴提著男女平等而一味地按著自己性子讓男方來遷就自己,感情特別是婚姻生活是需要智慧經營的,當然前提是那個男人是值得的。
希望每一個你,在看透生活的本質後,依舊熱愛生活。來這世上走一遭本來就是要好好過日子的。
我是一伶,我就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