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油畫家路克•菲爾德斯的《穆勒醫生》是一副反映醫學世界的經典畫作,其中蘊含的醫學人文情懷至今仍被大家津津樂道。它不僅深刻刻畫了醫生的形象和社會角色,也讓我們讀出了其中的另類情愫——醫患之間的關係已然超越了一般的契約關係,上升到人道情懷。所謂醫者仁心,不外乎此。
有人說,畫作藝術與醫療救護看似永遠不會相交,但都是「美」的化身,醫學創造的是健康之美、生命之美和仁愛之美。今天,我們一起聆聽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的故事,感受真摯的「美」。
醫生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因為他服務的對象是人,再進一步說是人身上的疾病,醫生「工作」的目的是幫助患者祛除疾患或者讓患者對療效滿意。我們常說人命關天,足可見生命健康的重要性。
古語說: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但是從古至今,醫生的社會地位一直起起伏伏。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有能力有才幹的人願意選擇當醫生。
張萍主任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的主任,也是國內有名的心律失常專家,談起自己最初的選擇她表示「挺曲折的」。「很多醫生的父母或者祖輩都是醫生,而我們家沒有,在我之前還沒有人接觸過醫學。」張萍主任介紹自己的學醫經歷,「實話實說我最初的夢想是要做一個『智慧』的人,我認為數理化好的人才能算是有智慧,長大了要當科學家。因此上學的時候比較刻苦,每次考試數理化都能拿高分。可能出於家庭的薰陶吧,我的文科也很優異,特別是語文作文一直都是班級裡的『範文』。所以當時理科老師極力推薦學工科,文科老師就贊成學文科。」
可能也有不少人會像張萍主任這樣在中學時期就遇上甜蜜的煩惱,最後不得已做出選擇,而張萍主任卻在「左右為難」的時候另闢蹊徑,她說:「我對科學家最崇拜,因為那時候的我認為科學家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有開創精神和不畏艱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為社會創造不可估量的財富。同時我也對那些常與人打交道的職業很有好感,比如幼兒園老師和售票員,而這些想法看似都與醫學不相干。但是小時候鄰居裡的阿姨和叔叔有做醫生的,我和母親生病後就得去醫院看病,去的次數多了對醫院和醫生就有了了解。特別是當自己或親人遭受病痛折磨,卻能在醫生的幫助下恢復健康,那時候心裡是愉悅和欣慰的,同時也對醫生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帶著對醫學的神秘和崇敬,我也設想如果選擇當醫生會是什麼樣子,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開始思忖醫生這個職業了。」
很多醫生都是一早就堅定地選擇當醫生,所以中學發奮刻苦,上了大學之後也沒有絲毫放鬆,繼續深造。而張萍主任則又有了小插曲,她說:「當初我出於好奇和神往選擇了醫學,母親是反對的,她覺得女孩子當醫生太過辛苦。當時高考的成績非常好,因而也考上了全國首屈一指的北京醫學院。但是一入學,我便萌生退學的想法,因為我想去吉大化學系,那裡有著名的唐敖慶教授。」可能有人會問是不是功課學習上有困難,實際恰恰相反,「我的記憶能力還是不錯的,還不至於被課程拖累,只是因為興趣使然,所以綜合成績還算不上最好。我能堅持下來也是因為母親的開導,她認為既然選擇了就要堅持到底,不希望我半途而廢。最後我也『硬著頭皮』繼續學習,慢慢培養興趣。直到大學四年級開始臨床內容的學習後,我的興趣陡然而生,那種藏在骨子裡的熱愛爆發了。雖然,兒科、婦產科我都很喜歡,但深思熟慮後我選擇了最具挑戰的心血管內科。」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創建於2014年,是一所年輕的大型三級綜合性公立醫院。新的徵程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是什麼吸引了這麼多有經驗有能力的優秀人才匯聚在一起呢?說到此,每個人都有自己不一樣的故事。
作為心內科的學科帶頭人,張萍主任的履歷最為豐富,她曾經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心內科就職。「應該說北醫系統是全國醫療領域的翹楚,這裡是我成長的園地。我從實習生開始就在這裡紮下根了,不論是臨床實踐還是攻讀博士學位,我都幸運地跟隨了著名的專家學者。正如前面所講,我喜歡動手能力強的項目,所以我對心律失常介入治療情有獨鍾。」據悉在北大人民醫院的十多年裡,張萍主任每天的工作量都是滿負荷,一年要做近千臺手術。
眾所周知做介入要穿上20多斤重的鉛衣,曝光在射線之下,對身體的要求和傷害比較高。「女性介入醫師很少,而我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張萍主任如是說,「直到2011年,我因為腰椎間盤突出不得已接受診治,儘管調理的也還不錯,但是不便再長時間穿厚重的鉛衣了。在臥床休息的那段時間裡,我反覆思考接下來的執業道路。」
雖然不能做介入手術,但是在北大人民醫院仍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是這與張萍主任的初衷會有所偏離。「我深信自己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卻也有很多未竟的想法和事業有待實踐與完成。就在這個當口,我結緣了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新的平臺一切都是未知,學科帶頭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設想去布置和運籌,這是最大的優勢。同時,也意味著要放棄原來的很多資源和平臺。「對比差距是非常明顯的,我在北醫系統這些年總共發表了106篇重要論文,而在長庚這三年只有區區幾篇。但是若能有機會創建並培養新的團隊,我也樂意就此重新規劃我的醫生生涯。現在看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同時我也要為我的『二次就業』付出更多、放棄更多。」張萍主任對自己的轉型充滿信心。
心內科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重點學科,醫院領導對學科建設非常重視。作為學科帶頭人,張萍主任躊躇滿志,她說:「萬事開頭難,三年來我們為夯實『學科地基』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心內科團隊多由海內外專家領銜,有來自美國Mayo Clinic的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沈文光教授,還有國內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泰鬥級』人物王偉民教授。團隊骨幹如劉芳、繆國斌主任醫師、劉元偉、佘飛、何榕副主任醫師都是經驗豐富的專家,薛亞軍、趙蘭婷、王昊天等醫生也是中青年的希望之星,我們打造的是一支高學歷、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隊伍。」
據悉,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設置了冠心病學組、心律失常學組、高血壓病學組、心力衰竭學組、心臟康復學組、心臟超聲學組、心血管重症監護學組和無創心電學學組;
現在正在開展胸痛中心、房顫中心、心衰中心、心臟康復中心的建設,科室擁有一流的設備,兩間導管室配備了最先進的數字血管造影機、多導電生理儀、血管內超聲及冠脈旋磨儀、冠脈血流儲備測試儀、心臟電生理三維立體標測系統、主動脈球囊反搏泵及性能可靠的監護設備等。正如張萍主任所言,無論軟體還是硬體,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都做到了高標準嚴要求。
很多人起初都會以為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一所民營醫院,實際上該醫院是地道的三甲公立綜合性醫院。光看醫院名字,大家肯定會注意到「清華」和「長庚」,清華大學是我國工科類大學的翹楚,而長庚則是指臺灣省的長庚紀念醫院管理模式。那麼這樣一所「別出心裁」的醫院又會有何不同呢?為什麼能吸引到這麼多優秀的醫生?
應當說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創新」是讓眾多人才側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傳統公立醫院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這裡首先實施的是「醫管分工合治」,張萍主任介紹說:「任何事物要發展或創新都需要改變和重組,清華大學的理工科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與醫學觸類旁通必定能發揮其作用。再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與傳統的綜合醫院管理有明顯區別。我們常說術業有專攻,醫療專業人員致力於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醫學教育與研究。管理部門則配合醫療部門的經營需求,優化各種流程,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能提高醫院的運行效率。當然,實施新的管理機制需要充分的實踐,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籌和總結之後會越來越順暢。」
如今醫改轟轟烈烈,「醫聯體」備受推崇,三甲大醫院勇於「傳幫帶」基層醫療機構,旨在夯實基層醫療,緩解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自然會積極響應,不僅積極主辦大型學術活動,還經常派遣科室專家到定點幫扶醫院進行手把手教學。
一年一度的「清華心血管高峰論壇」伴隨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的組建而設,已經舉辦了3屆。大會執行主席張萍主任及其團隊付出了很多努力,從臨床醫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每一屆的會議內容。
作為會議的主要組織策劃者,張萍主任對於過往的辦會經歷和成果如數家珍,她說:「醫院是新的,會議也是新的,同時我們覺得也是非常必要的。搭建這樣一個平臺,目的是宣傳我們醫院和培訓基層的心血管大夫們。每一屆都有近千人來參會,我們邀請國內外的知名心血管專家登臺作報告、手術實操,既注重前沿,又強調基礎,有延續,有整合。」而且為了提高互動效果,每次論壇都會加各種各樣的微信群,會後有任何疑問都可以繼續在群裡發問。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在管理上有諸多創新,同時也沒有忘記醫療的核心其實還是患者。記者來到醫院時,看到安置了很多個諮詢臺,每個諮詢臺都配有2名志願者,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前去諮詢。在大廳中還配備了輪椅,供行動不便的或老年人士使用。張萍主任直言:「我們要給患者最貼心的照顧,要讓患者滿意。」
如今,張萍主任受聘為中國科協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深諳科普的重要性,因而遇到一些重點宣傳日也要「大操大辦」。就在去年世界心臟日、高血壓、房顫周,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在天通苑、清華大學等組織了多項大型健康講座和義診活動,每處居民一大早就到現場排起了長隊,登記、測血壓、測血糖、依次諮詢。許多患者直言:天氣這麼熱,好心的大夫們還給我們講解了這麼多有用的醫學知識,真是太感謝了!
無論患者、同行還是媒體記者都很容易被張萍主任極強的親和力所感染。儘管看上去總是很和藹,其實張萍主任對自己對下屬要求都是很嚴格,她說:「我們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要熱愛它。以我自己為例,雖然在求學階段有過質疑,但是很快就扎進醫學世界裡不能自拔,再苦再累都心甘情願。醫學道路是不平坦的,大家要走好每一步,因而需要有目標有理想。我在職業生涯初期和深造的關鍵時期,得益於陳明哲、韓啟德、張澍和郭繼鴻等心血管醫學大家的指導與點播而受益終身。在他們身上不僅有高超的醫技,更有對事業的熱愛,同時大氣沉著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感染著每一個人。」張萍主任對於在北醫工作的這30年身懷感恩,同時也表示要將所學所悟傳授給新的團隊,並堅持在新的平臺上綻放下一個春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有明理而不辨。
銀髮浪潮和慢性病負擔愈演愈烈,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發展「健康中國」事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在張萍主任的帶領和感召下,與同道們奮戰在這片嶄新的土地上,以患者利益為核心,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努力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帶給了人們更多的期待。
築夢未來,幾多艱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