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人抱怨,過年一點年味也沒有,仿佛只是放了個假。所謂的年味,更像是一門玄學。
潮汕同事的過年節目單~
不過,在為年味傷神的人之中,潮汕人一定佔比不高吧?
對他們來說,過年有拜老爺、祭祖、燒火龍,營老爺各種年俗,說不盡的熱鬧;供奉種類繁多,滷鵝粿條血蚶甜湯吃也吃不完,想想就嘴饞。年味兒一種具體而微的美好。
放在往年,潮汕新年,是一場邀請天上神明共同參與的盛宴,那可是出了名的熱鬧。
01
潮汕,滿地神明
獨特的潮汕年味裡,有拜不玩的老爺,請不完的神明。
潮汕地處中國大陸的東南隅,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相信世間萬物背後都有神靈主宰。因此,他們對天地日月、山川河海,雷公電母、雨仙風伯無不加以頂禮。
這裡多丘陵臺地少耕地,自古是天災尤多的「蠻荒瘴癘」之地。靠天吃飯,倚海為生,惡劣的自然環境,讓土著居民容易對冥冥之中的自然力主宰心懷敬畏。
秦漢以前,潮州地屬閩越。越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信仰傳統,在潮汕民間影響深遠。到了西晉,中原動蕩,豫晉士族紛紛南遷至潮汕,移民潮讓中原文化在潮汕大地生根發芽。多元的神明信仰在這裡交融,不同的神明崇拜在這裡上演,也形成了獨特的潮汕年俗。
19世紀末來華的傳教士斐爾德,曾這樣描述潮汕地區的民間信仰:
「這裡的人們敬拜的神明數不勝數。他們拜大寺大廟裡的巨大神像;也拜神龕裡零散的木像碎片;他們拜本地的神明,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村莊、田野、青山都有自己專屬的神;也拜那些無形的掌管著雷雨,豐收和自然力量的神祇;他們拜祭死去的鬼魂,特別敬拜逝去的先祖。」
當節日裡,各種慶祝祭拜活動世代沿襲相傳,地道的潮汕年,就開始了。
02
與眾同樂的神明
(人們抬著「老爺」,圖片來自「文化城市」網站)
關於年的準備,從臘月就開始了。「歲末酬神,年初遊神」,拜天地、拜祖先、拜灶王爺,可以從年尾一直拜到正月。
潮汕人將長駐家中、保佑合家平安的各路神明,被統稱為「老爺」。臘月二十四是潮汕的小年,也是送「老爺上天」的日子。
申面公,是毎個潮汕家庭必供奉的灶神。他是天庭派來駐紮在家中的代表,監察家裡每一個人,隨時錄人功過,並且如期返回天庭稟報。
潮汕人相信灶神的匯報,會左右全家人來年的禍福安排。於是他們會為灶神的生日獻禮,也要在灶神上天述職前後,備禮為其「餞行接風」,期望他能為自家多多美言幾句。
勞熱,則是一年中除了祭祖之外最隆重的節日。「勞熱」是潮汕話的音譯,其實是鬧熱。鄉民將附近老爺廟裡的神像請出來,由村民抬著巡邏各地,接受百姓的瞻仰,以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地方平安,也被叫做「營老爺」。
整個潮汕地區,正月每天都會有營老爺的活動,不同地方的時間不同,有的地方甚至到三月才舉辦。各地都有自己的老爺,有城隍爺、三山國王、關帝、北帝、雙忠爺等等。營老爺是全村合力的大事,是人與神定下的盛大約定。
「廟祀多而迎神賽會一年且居其半,梨園婆娑,無日無之,放燈結彩,火樹銀花,舉國喧闐,晝夜無間。——《潮州風俗考》
營老爺的隊伍浩浩蕩蕩,除了老爺的金身,還會加入各種花籃隊、鼓樂隊。有拿鏢旗的、抬神像的、敲鑼打鼓的奏樂,也有拿花籃的小花童。
鏢旗上,大多寫著「合境平安」、「風調雨順」、「四海開平」等祝福的字樣。而小朋友也會被允許去觸摸老爺的神像,潮州人相信摸了老爺的小孩子,就能平安長大。
那真是一年中的狂歡時刻,高燈彩旗,鼓樂雜奏,煙花鞭炮響炸天,託著神像奔跑的年輕人、大人小孩擠滿街道,歡呼不止。隊伍前有人放鞭炮開路,造聲勢。家家戶戶也會在自己門前擺上供奉,等老爺經過的時候,大放鞭炮。可以說是,走到哪裡,鞭炮就響到哪裡。
放完鞭炮,漫天的煙、滿地的紅,讓人興奮,也燻得眼睛流淚,但絲毫不影響興奮的心情。勞熱第二天的街道上,完全都是紅色的,厚厚的一層鞭炮殼。
(「營老爺」必須放鞭炮,圖片來自「文化城市」網站)
傳統的遊神路線,還帶有「從祖」的思想。遊神的隊伍所經過的地域邊界,代表著那方土地,就歸這支遊神隊伍的村子所有,受這位神明的守護。
在這場與神的狂歡中,有喜悅、有期盼,也有敬畏和傳承。在重複而交疊的儀式中,完成自己身份的確認。
03
獻與神明的厚禮
圖源@企鵝吃喝玩樂
送老爺,祭拜祖先,自然少不了準備一份厚禮。自家的神座需要上供,鄉裡鎮上廟宇宮殿的神仙(當地人叫「老爺」)也不能失禮。
答謝神明的厚禮,除了五畜(豬、雞、魚、鵝、鴨)外,還要加上各種粿品、糖品、齋碗、菜碗。水果要選當季的,香蕉、蘋果必備,同時也不能選西瓜(「死瓜」)之類意頭不好的。
潮汕民間的「時年八節」,連同各種「老爺節」,有二三十個之多。根據每個時節拜請的對象不一樣,供品也不盡相同。
臘月二十四,眾神上天匯報一年中在人間所見的一切。各家各戶要準備粿品、大米、糖、大吉、紙馬、燈芯等祭拜。還要為老爺特別準備粘口的甜粿。讓老爺說話不清楚,不將人間事說得太白了,以免受懲罰而遭災。這是潮汕人暗藏的小心思。等到除夕過年,又是各種粿類集中亮相的時候。源於農耕時代的「粿」,是潮汕人一輩子賴以生存的美食。歲時節日,沒它是不行的。發粿、甜粿、鼠殼粿、菜頭粿、松粿……種類繁盛,數不勝數。
紅桃粿。攝影/連幼希
正月初四,迎接老爺從天上回來了,一盤紅桃粿是家家必備,寓意開門紅的好兆頭。
連同內臟和血的整雞整鵝,也是供品中的兩大主角。雞要求是大閹雞,鵝必須是碩大的獅頭鵝。雖然滷鵝在餐桌上已經極為常見,但潮汕人還是有人堅持著過年滷鵝的年例。老厝古巷中,滷鵝用的還是柴火灶。對於小朋友來說,幫著添柴燒火,聽著滷汁咕嚕作響,聞著鵝肉與滷料交香氣,是過年很美好的事情。滷鵝是祭祖、拜老爺重要的供奉,稍微重要點的拜老爺都會供上。而過年幾乎沒有不重要的拜老爺。所以每年過年,也是吃滷鵝,吃到膩的時間。當你吃上兩個星期,好不容易快把滷鵝吃完了,正月十五又拜了一隻……但也難免有一番幸福的煩惱。04
天上人間,共歡喜
拜老爺的家裡,往往是要早起,到菜市場準備節料。八仙桌上,齋菜要分裝到祭祀專用的紅色碗裡,再倒上酒、甜茶、小圓子,原本在神臺上的香爐和香油燈,也會被鄭重地請到桌子上。等一應擺好,就可以插上香燭祭拜,對著神明傾訴祈福的說辭。祭祀完畢,再獻上事先準備好的財錢,一套拜老爺的流程,才算大抵落定。拜完天上的神明,也祭拜自家的祖先。潮汕的一些老的祠堂裡,還保留著全族祭祀的習俗。除夕這天,各房子孫後代,不約而同地帶上飯菜前來,八仙桌上杯碗交疊、佳餚和美酒的香氣交織在一起。熙熙攘攘的人,在一旁準備香火冥紙,一片燭火紅光。
雖然拜老爺,拜太多了會有點煩,滷鵝肉、粿條真得好難吃完……但是回想起來那種歡聚的熱鬧,還是會令人歡欣雀躍。
這種與神狂歡的欣喜,已經悄悄地成為了潮汕人生命的一部分。大節小節,動輒動用上百族人,還驚動祖先和神仙,大家忙前忙後,天上人間同享這份喜悅。
雖然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很多在外打拼的潮汕人不一定會返鄉;潮汕當地也不允許大型活動,各地的勞熱應該都要取消,但是自己在家裡拜老爺,肯定還是會有的!「老爺保賀」、「天公包庇」 的祈願,還是會如期傳遞。
一切安好,即是人間最大的歡喜。
來源:藝旅文化
參考文獻:
《19世紀末來華女傳教士斐爾德筆下的潮汕民間信仰》 趙莉莉
《潮汕地區營老爺習俗的文化審視與現代傳承》王育煌
《潮汕民俗遊神賽會的現代意義——以揭陽市揭東縣鋪社村的遊神賽會為例》 陳福刁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來源標註錯誤,轉載涉及以及版權等問題,煩請告知,後臺將立即刪除,謝謝!
↓↓↓
QQ:904849145
旅遊|酒店|籤證|機票|包團定製
公司地址:
揭陽市揭東金溪大道金葉酒店紅綠燈路口(麥當勞往金溪1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