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說屎瓜成了「香餑餑」有點言過其實,不過就是一種中藥材而已。屎瓜的學名叫「赤瓟(pao)」,還有其它別名:山屎瓜、氣包、赤包。葫蘆科藤本植物,一般都生長於玉米地裡和其它農田裡,每年7到8月開花,8到9月果實成熟。其果實形狀有卵形和圓形,成熟後成為橙黃色,分布於山西、河北、陝西、山東、寧夏、甘肅以及東北三省。
為什麼叫它「山屎瓜」呢?因為它不是人們特意種的,而是人和牛羊等動物吃了後,拉下來藏在大糞裡被農夫運到地裡,長出來的。所以被稱作屎瓜。
其實農村田裡有良種「屎瓜」,一種是人們吃西瓜或香瓜時,連瓜子吃下,瓜子被拉出來埋藏在糞便裡,又被送到田地裡,然後生長出來的西瓜和香瓜,比瓜園裡種的小很多,所以叫「屎瓜」,另一個就是「赤瓟」,也叫「山屎瓜」,我們當地方言叫「馬比泡」是動物或鳥兒吃了後,將籽拉下,送到地裡或拉到地裡有長出來,或者第一年的籽埋在地裡,第二年長出來。
我生長於北方農村,小時候,每到秋天,收過的玉米地裡時不時就會有一株或幾株屎瓜,有的是西瓜或香瓜那種「屎瓜」,有的就是「赤瓟」,樣子看上去像圓圓的香瓜,但不能吃,因為裡面除了密密麻麻的籽沒有肉。赤瓟雖然不能吃,但是一種藥材,有降逆止嘔、祛痰止咳、行氣化瘀等功效,對反胃吐酸、吐血胸痛、肺結核咳嗽、黃疸痢疾腰部扭傷有一定療效。
記得小時候父母到地裡摘過赤瓟,連柄採下來拿回家,用繩子穿起來,掛在屋簷下風乾後,賣給當地的藥材公司,能賣幾塊錢,但那時候已經不算少了。
我們小孩子摘到赤瓟瓜,現在手裡輕輕地柔和捏,等把赤瓟的皮揉得光滑而柔軟,然後把裡面的籽全部挖出來,剩下薄薄的皮,用繩子系在一根棍子上,裡邊放一截小蠟燭,做成「屎瓜燈」,晚上到村子裡玩。赤瓟雖然不能吃,但成熟的赤瓟聞上去有一股香瓜似的香味,我們也會把它放在書包裡,帶到學校放在抽屜裡,會散發出一股香味。
總之,屎瓜的學名叫赤瓟,其它別名有山屎瓜、氣包、赤包等,它是一種中藥材,對反胃吐酸、吐血胸痛、肺結核咳嗽、黃疸痢疾腰部扭傷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