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了獨身而獨身,和為了結婚而結婚,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保有人格的獨立性,擁有不依附於對方而存在的價值,才能稱為一個真正有靈魂的人。對於沒有自我、沒有靈魂的人來說,獨身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傳染病;以為結婚就能免疫,就能健康的,不過是自欺欺人,最後發現結婚只能掩飾表皮的創傷,卻遏制不住內裡的潰爛。
無論怎樣,有希望總是好的,真的遇到「到那個份上」的愛情也未可知呢。就像劉瑜老師,最後還是遇到了周生。在愛情依然享受了獨身的樂趣,這才是最大的誘惑和福分吧。
所以,有時候,「希望它就是個希望而已」;有時候,希望它真的是個希望。
任何主張,加上的「主義」這個後綴,就變得恐怖。因為恐怖,人們就避而遠之。比如「女權主義」,誰敢承認自己是女權主義者呢?那簡直等於宣布自己長相恐怖性情變態脾氣乖戾。
又比如「環保主義」,保護環境,自然是好的,可是要上升到主義的高度,這個那個,有專家出來說了,還是要「以人為本」嘛。
大多數人不喜歡強烈的主張,何況是強烈成主義的主張。
我也是最近才突破了「主義」這個詞的反動外殼,開始打量獨身狀態裡的種種誘惑。那次和西影坐在商場門口的長椅上八卦。她結婚幾年了,所以我們自然談到了她的造baby計劃。
唉,我現在很自私,她說,想到要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分給另外一個人,就覺得不甘心,所以暫時不想要孩子。
其實我比你更自私,我就勢承認,也是因為不想把時間、精力分給另外一個人,所以連婚都不願結。
一直覺得自己對於婚姻這件事,抱著葉公好龍的態度。一個女人,30了,整個世界都在憂心忡忡虎視耽耽地幸災樂禍地看著你,等你把自己用跳樓價大甩賣了。別等了,跳吧,也就59樓,我們脖子都仰酸了,你就跳吧,我們還趕著去吃午飯呢。
於是出於善良,這些年來也配合他們的目光,做出一副急不可耐的樣子。相親,上網交友,到各種party拋頭露面。
最嚴重的,就是放棄自己曾經有過的一切標準、原則、理想,在那些毫無感覺的人面前騷首弄姿,努力用老爸老媽的口氣說服自己,其實婚姻就是找個伴而已,其實感情都是培養出來的,其實一切的標準、原則、理想都只是自戀的表現形式而已。
可是,憑什麼呀。
不就是個婚姻嘛?婚姻有什麼了不起的。馬克思說了,私有制是萬惡之源,而婚姻本質上不過是愛情的私有制而已。
我的一個朋友說過,一個人佔有得越多,就被佔有得越多。說的多好啊。比如你有一個房子,得,下半輩子就忙著還貸款吧。
婚姻其實也是一樣,為了佔有一個人,你被佔有了多少啊。
他本來習慣於三天洗一次澡的,可是實在無法忍受她的嘮嘮叨叨,只好一天洗一次。她本來習慣於飽一頓餓一頓的,可是他一日三餐一餐都不能少,只好睡眼惺忪地起來給他做早飯。他本來喜歡周末哪也不去,就坐在沙發上打遊戲的,結果她非得拉他去丈母娘家。
她今晚就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呆著,看看小說喝喝茶,可是他在那個房間裡看足球賽吵得她頭疼欲裂。他其實喜歡掙多少花多少,今朝有酒今朝醉,可是她非得強迫他每個月存工資的一半。她其實喜歡上網聊天,可是結了婚的女人,還上網聊天,他說,真是老不正經。
為什麼要結婚呢?他人即地獄啊,薩特說。
沒有那麼嚴重了,我的親友ABCDEFG說,也有很多樂趣啊。一起旅行,一起做飯,摟著看電視,挎著逛商場,其樂融融啊。
可我總是疑心,有多少人的婚姻是樂趣在維繫,又有多少人,僅僅因為慣性。他之所以結著婚,是因為他已經結了婚。他之所以結了婚,是因為別人都結婚。別人都結婚,是因為――你問「別人」去吧,我怎麼知道。
我惡毒地以為,大多數人結婚,僅僅是因為無所事事,於是決定用一種無聊取代另一種無聊。
小昭在清華時,同學申請出國,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突然問:哎?你說我為什麼要出國啊?小昭答:因為出國是唯一不需要解釋的選擇。
唯一不需要解釋的選擇。聽上去簡直令人悽涼,仿佛人的所有主觀能動性,在傳統、趨勢、潮流等等集體性的事物面前,都不堪一擊。仿佛人只是一隻陀螺,在外力的抽打下,機械地旋轉。
而我偏偏有一個愛追問的靈魂。我想問的不是,為什麼不結婚?而是,為什麼要結婚?
或許,我只是自戀,對那個因為炎症而腫大的自我無法釋懷。倒也沒有到「獨身主義」的地步,但的確得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才能放下抵制它的誘惑。
其實我希望自己的懷疑是錯的。我希望這樣的胡思亂想僅僅是因為沒有對誰愛到「那個份上」。
我希望有一天,像在大街上揀到錢包一樣揀到「那個份上的愛情」,而「那個份上的愛情」正如他們說的那樣,魔法無邊,讓我五迷三倒,七竅生煙。
我可以為了它,一天洗四個澡,存80%的工資,一輩子不打遊戲,早上六點起來做早飯,一打開電視就找足球賽,象一個八爪魚一樣纏著他不放,成天跟在他後頭,唱S.H.E的那首歌:你往哪裡走,把我靈魂也帶走。
當然,到了30歲這一年,我知道,北極並沒有住著一個聖誕老人,生活中的老鼠並不像動畫片裡的那樣可愛,有志者事竟成只是個笑話,希望它就是個希望而已。
查看全部文章,請回復「目錄」。
查看影視書籍評論文章,請回復「影評」或「書評」。
查看重點推薦的10篇文章,請回復「top」。
如有諮詢需求或內容分享,請發郵件至mm_p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