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空間,你去過還想再去,一個產品,你用完還惦記著,這就是設計所能帶來的情感共鳴。來自臺灣的空間設計師朱志康說,自己的設計沒有「風格」,因為風格是給那些沒有風格的人來煩惱的。
臺灣設計師朱志康的工作室選址在深圳一個大型遊樂場旁的高層小區內,每天聽著人們在過山車上歡笑尖叫的聲音,他覺得快樂無比。比起之前在高級寫字樓裡好像時刻準備著供人們參觀的那間來說,現在他的工作室面積不大,但溫馨有趣。學景觀設計的太太在陽臺上種植了各種香草,隨時可以採摘泡茶,開水衝入,茶香滿屋。家具都是淺色調的,朱志康的房間牆壁還貼著一些正在進行的作品效果圖。例如近期完工開業的成都方所—一個集書籍、文藝活動、咖啡、服裝等於一體的綜合美學空間,便是由朱志康作為主要設計工作室完成的。
成都方所內部運用較多木製和水泥材質,氛圍穩重
朱志康是個相信磁場的人,他相信相似磁場的人會自動吸引,就好像設計項目,和自己落腳城市的選擇,一切看上去都是自然而然。身為臺灣成長的設計師,說到一家書店的設計,臺灣誠品書店是每個人難以避開的議題,而來到喜歡嘗新的朱志康這裡,他更在乎的是方所所在當地的人文故事。他為方所提出的「藏經閣」概念讓主理團隊頗為受落。「成都方所位於大慈寺的地下,大慈寺是高僧玄奘當年出家之地,自然會讓人聯想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取經歸來,將經書藏於地下,而『書』又是方所的靈魂,這難道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嗎?」成都人喜愛找個茶館、咖啡館在裡面「窩」一下午的生活方式讓朱志康很欣賞,他在那裡體驗、學習這種閒適的生活狀態,將方所裡其中一個咖啡區域做成相對私密的包圍空間,有種「窩」著的感覺。除了木、水泥等色調較暗的材質,朱志康在入口處打造了一個銅製的「方舟」,宛如時空隧道,讓人從地面「穿越」到地下,方能開始一段書海之旅。
從不刻意去做與當地腔調不符合的設計,要把設計「藏」起來。「如果說我是去刻意設計這個空間,不如說這個空間本來就應該長成這樣。」朱志康認為,能夠「就地取材」便是對設計項目和當地環境最好的解決方案,無論是當地的人文風情,還是當地自然中特有的木頭材質,朱志康喜歡觀察、研究城市,「很多設計其實只是把本來就有的東西拿出來,大家就會覺得很棒,既有想像空間在,又不會覺得突兀差異,一切順理成章。」
朱志康的作品:咚咚鏘
獲得iF product design award 2008以及red dot award:product design 2008兩項國際大獎
朱志康
來自臺灣的產品、空間、建築設計師。
2011年在深圳成立朱志康空間規劃
成都方所裡設計難度最大的是哪個部分?
是入門處的「方舟」,我們必須讓電梯變得亮眼,我們提出做成銅製的。磨成亮面,成為亮點,到後來我親自上陣,用圓盤機手工磨,用火烤出來,試了好幾次,銅很容易變黑。這是全店裡最無法掌控的一塊,那是個大膽的嘗試,我很久沒有玩這種藝術品。空間的材質都太深,木頭和水泥都是暗色的,雖然穩重,但沒有商業的氣味,我們所有的判斷和商業都是契合的。
你之前學的是國畫,後來成為空間設計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你的國畫背景又對空間設計起到怎樣的影響?
無論什麼藝術形式,也只是一種媒介。像國畫,是水和墨傳達的意念,我畫國畫的時候不喜歡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而喜歡畫空間和建築。後來學習產品設計到空間設計,發現自己畫的效果圖與之前的國畫作品如出一轍,我覺得這是相通的。
成都方所內部設計難度最大的裝置「方舟」是銅鑄而成
工作室的選擇比較看重哪些因素?
選擇這裡最看中的是這個小陽臺,看中這裡往外看的景觀。工作室一定要能放鬆,看到遊樂場,每天都很快樂,但也會有點煩惱,過山車的尖叫聲。我甚至算過那邊的「跳樓機」上尖叫傳過來要兩秒鐘,其實很歡樂。
最欣賞的設計大師和建築有哪些?
英國建築師Norman Foster和中國建築師王大閎。最欣賞的是臺灣東海大學裡的建築,特別是思義教堂,那些溫柔的水泥弧線,讓人走進去感覺不到是很中國式的建築,但是很有民族文化底蘊。
今後想要嘗試的是怎樣的空間設計?
很想嘗試有紀念意義的建築,例如紀念碑,墓碑,很有意義又永恆的建築,打從心裡感動的東西。
他隨身帶著速寫本,畫下設計的手稿
工作團隊五六人,運用開陽的辦公方式,成員之間可以隨時討論
特別聲明:如需轉載文章請先通過後臺與我們取得聯絡
………………………………………………
周末畫報·城市版官方微信平臺[周末i城市]
微信號:mw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