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關 注 禾 寫 電 影 ,記 得 加 星 標
電 影 是 一 所 好 大 學, 從 此 一 起 做 同 學
大 約 周 末 · 保 持 更 新
寫在前面:
小丑之所以讓人畏懼,是因為暗黑小丑形象帶來的模仿犯罪。
小丑,算上最新一版的,一共有四代。
第一代還只是像個怪叔叔,第二代多了些瘋癲,而從第三代小丑沾染鮮血,直觀的同暴力、殺戮聯繫起來,最新一個版本的小丑,他的陰沉,反而叫人更加害怕。
一副「徹底想開了」的樣子。
2019版電影《小丑》整部電影從頭「喪」到尾,小丑帶起節奏,哥譚人民集體Sa富人,毀壞公共設施的行為,讓我想起《V字仇殺隊》,可是V的世界觀是正義的,V本人的心境、想法,劇情鋪墊顯示其高風亮節,是位「義士」。
小丑的形象卻遭人嫌棄,每個版本中,都展現了小丑本身很有問題。可憐,也可憎。
一到關鍵時刻就抑制不住的瘋癲狂笑,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理解。
「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不過,悲傷的是,大多數怪人,是等不到欣賞自己的那個人的。
1 小丑的設定是什麼?
在DC電影裡,小丑始終是活在蝙蝠俠英雄故事裡的特殊反派,不熟悉DC的觀眾其實有些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捧小丑的暴力行徑。
一個超級英雄電影有什麼好挖掘、吹捧的?
一個陰鬱的、狂躁的、對生命無敬畏的影視形象,他值得擁有粉絲嗎?
喜歡他的人,是不是崇尚暴力,三觀不正嗎?
首先,小丑生活的哥譚是個罪惡的城市,在這裡沒有殺過人的好人是活不長的。所以哥譚市一面金錢至上,繁華喧鬧,一面危機四伏,惡意生長於城市的每個角落。
在一個充滿惡意的環境中存活,並要出人頭地,受人尊敬。便意味著,哥譚市無人手上是清白。
電影壓抑的氛圍是符合原著,而不是刻意宣揚黑暗。
哥譚,全員惡人。
小丑正常的給商場促銷的牌子,卻被人痛毆,在哥譚一點都不奇怪,這便是小丑的日常。
並且,小丑這個人物悲情在,他想找身份認同,可是最後成名,也只是被需要【打倒有錢人(自己想成為有錢人)的哥譚暴力市民】推上神壇,當作一個精神領袖,一個好藉口。
民粹需要的精神符號。
(打作一團的人們與被丟棄的小丑面具)
小丑本人消失,他徹底死亡在小丑的面具下。真正的人格消亡。
真實的他,沒人在乎,沒人需要,也沒人記得。
另外,這部電影之所以有多重剪輯加對話,是因為所有小丑以為的鼓勵和溫情,全來自小丑本人想要自救時候的幻想。
沒錯,就是這麼慘。
母愛沒有,妹子沒有,被逗笑的孩子也沒有。
小丑從出生,悲劇就註定了。
他一直抗爭精神病對自己的影響,可是最後和病妥協,讓病代替自己復仇,才在哥譚名留青史。
小丑有精神病,可他不是傻子。
他的精神病讓他無法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對的回應,但是他的所有行為不是毫無理由的,他尋父,努力做喜劇,給陌生人表演都是為了尋找自我。
一開始的小丑,本人並不想永遠戴著面具。
了解了以上信息,再去看《小丑》,上頭!
極盡可悲的小人物,被「人禍」玩弄的可憐蟲。
我熱愛的殺死我自己,
我討厭的成就我自己。
2 金獅封神,小丑的哲學意味
2019版小丑電影,榮獲金獅獎,直接擺脫DC和漫威撕逼的俗套橋段。
它超越了以往超級英雄電影,豆瓣評分9.2,評論人數已達4.5萬+,一部帶有哲學意味的佳作。
這部電影為什麼有放映現場派駐警察的新聞,並且市面多數觀看資源是刪減版?
因為它具有強烈的「煽動性」。
這部電影,第一層解讀:
我是小丑,人人都有小丑的一面。
這是所有人在沒看小丑之前都能預判出的感受,可是僅僅這是這樣,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還是會拯救我們。
觀眾會覺得,電影離自己很遙遠。
超級壞的事情都是極端個例,同我有什麼關係?
比起他者的冷漠,我相信世上好人多。
真的嗎?
2019版小丑,最妙的一點,是電影通過遙相呼應的剪輯,讓細心的觀眾從一開始就有了一個判斷:
你是一個讓人譏笑的丑角,你本身就很討人厭,那些莫名的,幸運的善意,來自於你常年痛苦的內心,為了安慰自己,親手編織的幻覺。
所以,電影的第二層解讀是:
生活本來就是一個小丑,你選擇錯一個環境,你便錯了一生。
喜歡挑剔,嬌氣,天生沒有感恩情緒的人,大多是沒有吃過什麼苦,這類人不管是廢物也好,作死也好,他們的出生就預訂了幸運。
小丑的問題,不只是貧窮。
他天生患有精神疾病,總是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因為緊張不安或憤怒,就放聲大笑,眼眶中流淚,可是嘴巴卻閉不上。
導演安排了小丑面對母親,說經典的小丑段子,母親神情古怪的樣子,是在暗示,一個人原生家庭的問題。
小丑面對幻想中的愛人。
小丑自信滿滿帶著女孩跳舞,跳的是電視上播放的舞蹈。
這是暗示,人的慣性思維,尤其是公開的想法,往往喜歡用沒有科學和邏輯的概念「愚弄」自己。
電影裡,便是:職場失意,情場得意。
影片的確這麼做了,可是導演之前的種種鋪墊,不管是小丑和心理諮詢師的對話,還是小丑和母親親暱又淡漠的關係,作為觀眾,你完全不會覺得這是真的。
一步一步,小丑快死了,這部電影營造的氛圍,讓人窒息。
人會一夕之間殺人嗎?不,這個人內心最後的希望已經破滅,他帶著作案工具,他思索著作案方法,他一如既往的在生活,走在路上。
迸發出生命裡最精彩的光。
接下來,一個生活中,讓他不快的契機,他便爆發了。
2019版小丑,有太多精彩的,不可複製的鏡頭。
小丑的幾次心態轉變、小丑的當眾行兇、小丑孤獨平靜的說出自己對身份認同的渴求......
這些瘋狂的橋段,在觀眾的生活中很難出現,可是通過小丑的故事,你能想到很多。
企業的勵志師培訓,有人入戲太深,失聲痛哭,欺凌同事,回過神來的時候感到尷尬,羞恥和痛苦。
為什麼?
因為「愚弄」,本質是自我滿足,自我欺騙,一次次想要改變,一次次打消自己想要改變的念頭。
執行的,聽從的,使用的......
沒有自己的想法,永遠是個被外界牽住鼻子的兩足禽獸。
電影表達的第三層意思是:
弱小者並不可憐,民粹的醜惡超乎想像。
這版小丑最富有哲學意味,也是最醜惡揭示的最大膽的一點就是:
所謂,組織,精神符號,信仰都是有心人為了鞏固利益推出的「替罪羊」。
電影中,小丑槍殺華爾街精英登上各大版面,按理說,這是製造社會恐慌。可是電影裡,選舉方在利用此事做文章,鬥選票。
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專門僱傭個假貨小丑去做秀,誰知僱到了「新聞C位本尊」。
而現場觀眾,看著表演不好笑的「假小丑」他們冷漠的看著笑話。
這些喜劇觀眾們,笑的原因,從段子精彩,表演生動,本身就好笑,演變成,我要看臺上的人是個大傻子,「你太可笑了」,他們才會笑出聲來。
肆意的從黃色段子,種族歧視,還有富人嘲笑窮人何不食肉糜。
媒體從業者沒有良心,沒有底線,影片中,工作人員發現臺上的可能是本尊的時候,依然沒有停止節目,反而誘導發問,企圖搞個大新聞。
對媒體從業者的諷刺,僅僅是對這個行業的批判嗎?
No,現實中,惡意中傷他人,使勁造謠,然後獲得傷害他人正當權利的人們可沒有記者的文筆,剪輯師的技術。
無良媒體人若對事業無幫助,也許還不會出手,可是現實裡那些自發的製造壞新聞的人們,他們想要索取的也許,僅僅是他人的痛苦。
(這個畫面裡:冷漠者 狂躁者 執法者 治療者 他們的狀態都在表示已經失去了努力的欲望 什麼都沒做 卻也是惡行的中間環節)
損人,不需要利己。
這些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往往還具有很強的隱蔽性,現實裡,最惡毒的人,在一場風波中全身而退,壞人命特長。
但是在2019版小丑中,他們尖叫的逃竄,小丑的做法,在觀眾心中,仿佛是冉冉升起的仁愛之光。
給「惡行」賦予重生的意義。對自己,對世界。這顆純粹的種子,一旦種在人的心裡,說不定哪天它便會發芽。
只不過,開出的是芬芳的鮮花,還是血淋淋的死人骨頭,這便看天命了。
3 小丑的全面自省
小丑這部電影,是近年一片抵「萬物」批判主義開掛迷思。不僅批判社會,批判人性,連小丑這個精神符號,也進行了揭穿與批判。
曾經,大家以為反叛精神帶來的至少有概念性的勝利。可是,這版本小丑揭示的是弱者本身可憎,敵對,暴力,銷毀,建立的精神符號只是為了「取代」原有的上層人士,弱者通過掠奪坐上寶座,會比原有的上層人士更加瘋狂壓榨新的底層。
非洲諺語:
沒有被村子擁抱的孩子會燒掉它來獲得溫暖。
小丑,一份悲劇。
無人勝利,犧牲者,堆出的幻覺。
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屍骸。背後,也許,不只是狼性勝利了,最根本的是,吃蛋糕的人變少了,通過人們自相殘殺,市場重新洗牌,活下來的人,分到的自然變多。
《小丑》值得一看,近年不可多得的意外好片,金獅獎當之無愧。它比起《寄生蟲》更幸運的是有一個配套的DC哥譚宇宙給它的世界觀做鋪墊解釋。
看「惡」看得不僅是警惕他者。
自省「我的惡」,陽光和深淵,一念之間,在黑暗處自問:
我是不是連自己都騙?
【尊重不同真實觀點,和電影一起成長】
微博/頭條/百家:@影士禾木兄,百度TA說:@禾木兄
丨禾寫電影ID:dsreview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