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牛年牛氣沖天
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二,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祭財神的習俗。可是,大年初二為什麼要回娘家、祭財神呢?各地回娘家的習俗有什麼不同?財神都有哪幾種?本期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大年初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這一天,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回娘家這一習俗,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我國北方在正月初二要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正月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在臺灣有這樣的民諺:「有父有母初二三,無父無母門擔擔。」意思是說有父母的女兒,在正月初二以後,娘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只有無父無母的女兒,沒有親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來接了。
回娘家有很多講究,比如帶禮物一定要帶雙數,不能帶單數,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回娘家只吃中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女兒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兒,當姑姑的必須要給侄兒紅包。回娘家並不只是在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國陝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習俗,是與收麥打場的季節相關,俗謠云:「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
河 南
河南一帶,因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不叫閨女回娘家。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日,恐媳婦回娘家舉家不團圓。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正月十六回娘家,以便照顧到婚姻雙方的團圓喜慶。鹿邑縣有「正月十六請(閨女),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俗語。
山 東
山東的風俗是初二回娘家。按照傳統習俗,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是一件很鄭重的事。女兒女婿要提前備下糕點、水果、菸酒等幾樣拿得出手的禮品。娘家要擺兩三桌豐盛的宴席款待女婿,每桌都是八個碟子四個碗。
山 西
初二,山西大多數地區開始走親戚。晉北和晉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晉南多在初三。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和小旦」之說,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娘家的城鄉景觀相映成趣。大同一帶則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習俗。
陝 北
陝北一帶有六月六回娘家的習俗,傳說是為了聯絡姻親間的感情,屆時娘家要請閨女、女婿回門團聚。河南部分地區也有此俗,不過,是與收麥打場的季節相聯繫的。俗謠云:「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要是閨女不把娘來看,不死公公就死婆母娘。」
廣東潮汕地區
新媳婦回娘家叫「返厝」,古稱「歸寧」,連續三次,故有「頭返厝」(婚後三天)、「二返厝」(婚後十二天)、「三返厝」(婚後滿月)之說。「頭返厝」有三日回的,也有十二日回或滿月回的。「頭返厝」一般不能在娘家過夜,吃過午飯後至娘家炊煙之前就得返回。「二返厝」可住一兩天。「三返厝」可住十天半月,只要與夫家商量好就行。頭二次返厝,一般都要事先商量好,由新娘的兄弟來帶回。第三次返厝,通常由新娘自己回或由新郎相伴回。新郎第一次拜謁嶽父母,要備帶三性大禮。嶽父母要讓女婿「食甜卵(雞蛋)」,並沒酒席款待。女婿用完餐後當日回程,留妻子住娘家,按約定日子接新娘回去或由新娘的兄弟送回。不過,現在禮俗大多簡化。新郎親迎新娘過門後,即刻偕同新娘「返厝」,然後再出門兜一下後,再到新城「二返厝」,婚後回娘家就一切如常了。
廣東梅州
梅州客家人,年初二起,婦人「轉外家」(回娘家),探望父母、兄弟。凡在上一年新婚的,夫妻同到嶽父母家拜見嶽父母及長輩,稱為「新姑丈上門」。
正月初二為什麼要祭財神?
財神是多階層普遍信奉的神靈,民間北方於正月初二(南方為正月初五)祭財神,鞭炮聲晝夜不休。正月初二一早,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祈望今年發大財。
一般住戶家無常年供奉的財神像或牌位,就臨時到香蠟鋪請一位極糙的木刻板、水彩印刷的「增福積寶財神」碼兒,或者將除夕接進的那些財神兒夾在木製助神紙夾子上,設一祭壇,商號則仍在原奉祀的「三財」神龕前設壇。是日,有登門售財神像者,如不欲購,只能回答「已有」,忌諱說「不要」,以避不祥。
商號祭財神一般用五宗大供:1.整豬;2.整羊或用豬頭(羊頭)、前後爪、尾巴,象徵性地表示全豬、全羊;3.整雞;4.整鴨;5.紅色活鯉魚兩條,用紅絲線拴上,繞在正中央,謂之「吉慶有餘」(魚與餘諧音),又叫「一魚二水」,有借水得財之意,用「羊」與「色」,合成鮮,以示新鮮財神降臨,再發新財。
住戶祭財神則用豬、羊肉各一方,饅頭三碗,每碗五個,湯三盅(用火點燃),茶水一杯。買賣由掌柜的主持致祭,住戶由長輩主持致祭。程序是燃燈、拈香、叩首,然後將財神碼兒放在院中錢糧盆內,用松樹枝、芝麻一併焚化,院中此時鞭炮如爆豆。
關於財神是誰說法不統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1、趙公明:
此人來源於《封神演義》,姜子牙封他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趙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稱趙公元師。此說來源於《三教搜神大全》,聖號全稱為「總管上清正一玄壇飛虎金輪執法趙元師」。
2、比幹:
殷紂王的叔父,因忠耿正直,被挖心。因其「無心」,故不偏倚,後世人奉為財神,此事載於《史記·殷本紀》。
3、範蠡: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手下大臣,幫助越王打敗吳國,後來經商發了大財,改名陶朱公。後人奉為財神。
4、關羽:
三國中的關羽是個「全能」人物,最重義氣,後人把「義」和「利」等同對待,奉為財神。一般商號供奉關羽者居多,認為他對商號有保護作用。
上述財神中,範蠡、比幹為文財神,趙公明、關羽為武財神。此外還有供奉太白星者,稱為「財帛星君」,因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會為財神。還有以齊天大聖、招財童子為財神者。
漢族民間所供大多以趙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周圍畫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的圖案加以襯託,突出富麗華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