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屏的「油膩大叔」還未走遠,90後流行的「佛系道系」又迅速走紅。仿佛是一夜之間,「佛系道系」就變成了一個潮流的詞彙。
佛系道系雖然熱門,但卻抵擋不住茶系中人的獨特魅力,所謂茶系中人,一指採茶制茶之人,二指精於茶道之人。那麼何為茶系青年呢?
茶系青年,說的就是80後、90後新一代茶及茶文化的愛好者,他們在傳統的茶藝之中注入新的理念,把喝茶變成一件好玩、趣味的事情,也讓茶文化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而在第二屆茶席美學設計大賽上,就有這樣一批80後「茶系」青年,他們從入圍的十席中脫穎而出,用新式理念、獨特的創意徵服了現場的所有人。
李善愔,這個陶藝世家出身的姑娘,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認同泡茶,四處尋覓茶及茶空間的時尚元素。
林楷文、林蔚珊兄妹,大學畢業後仍舊選擇承接衣缽,延續父親對茶藝事業的執著追求。
陳伯函,這個才畢業的帥氣小夥子,憑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始終堅持著自己簡單喝茶的飲茶之道。
賴孝哲,十年如一日的紮實制陶技藝,在碰撞和轉化中,終於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茶具創作理念。
想知道80後「茶系」青年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嗎?看過來,讓編輯給你嘮嘮嗑。
李善愔,陶藝世家出身 父親李金生,母親許明香均為鶯歌陶藝家
身份:專職陶瓷創作者
由於家庭氛圍的影響,李善愔打小就對陶藝、茶陶感興趣,光是興趣還不夠,成年後的李善愔,憑著一腔熱血,開始了系統化的學習茶道及茶文化之路。
但是,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李善愔發現其實部分年輕人並不太接受泡茶飲茶的文化,他們覺得喝茶就是一件很老氣的事,不如喝歐美流行的咖啡來的高級。
▲ 特優獲獎者李善愔
作為80後的李善愔心裡也了解,年輕人都愛追趕潮流。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去咖啡廳?不正是因為喜歡那裡時尚的空間設計,輕鬆的生活氛圍嗎。那自己熱愛的茶文化又為什麼不能做更年輕一點呢?
於是,她開始四處搜羅有關茶文化方面的靈感,在八月份參加的新竹東方美人茶節上,她看到些許希望。現場與民眾互動的茶席,造型別致,年輕人精心設計的新穎茶具,個性十足。
她再次感受到原來茶具還能做的這麼時尚,原來茶具還能以如此方式與當代審美相呼應,如果把這些概念注入茶空間中,那可謂最好不過了。
後來在臺北永康街及桃園鶯歌看到不二堂的茶空間也證實了她的想法。整面的落地窗、新穎的茶吧檯,令人眼睛一亮,翻轉了對於茶空間的印象。
這些打破常規的茶藝設計和空間構造,給予了李善愔無限多的靈感,讓她對茶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為她創作出更時尚,更具有生活特色的作品打了一定的基礎。
▲ 李善愔參賽作品《墨染舞色》
她說,我們可以很輕易發現大多數年輕人對於泡茶這件事,還是有陌生感、距離感。因此我將來要努力的方向即是讓更多年輕人可以認同泡茶這件事,認他們覺得泡茶也可以是一件很時尚的事情,傳承必須要創新,這樣茶文化的傳遞才不會有斷層。
她也一直在堅持著自己的努力,這份堅持,讓她在第二屆茶席美學設計大賽上摘得桂冠,成為特優獲獎者。
林楷文,生於1981年,畢業於臺藝大雕塑系 身份: 「福器製造所」創辦人
林蔚珊,生於1983年,畢業於臺北大學企管系 身份: 「福器製造所「創辦人
林楷文、林蔚珊兄妹在大學的時候,一個學習雕塑,一個學習企業管理,按理說在未來都擁有自己廣闊的擇業方向,並不需要從事一門父輩的產業。
可當他們看到老父親仍然為自己的茶具事業所努力,他們意識到自己應該為父親和父親的創作做點什麼。
於是,兩兄妹選擇承接衣缽,在延續父親經典的茶具創作的基礎上,再注入新潮的觀念,新穎的方式,讓茶文化有更多的可能性。一來增加與家人的互動時光,一方面也可以延續父親創作的舞臺。
▲ 林楷文、林蔚珊參賽作品《影‧茶‧人》
在第二屆茶席美學設計大賽上所設計的作品「影‧茶‧人」就是承襲傳統,再從裡面找尋創新。杯器高低寬窄的廣域組合,擺脫相同制式框架,長列席次及金屬異材質搭配,絕黑茶器對象,抽離光影彩色,從霧黑裡找彩影。
將傳統茶席結構轉換成具前衛藝術理念的現代思考,從對象發想人性思維,藉由視覺衝突在傳統中尋求突破與創新。
▲ 林楷文、林蔚珊參賽作品
另外在茶具的創作上,也考慮到了傳統茶席對於茶具材質的安全,使用的機能等實際的功能面的考究,還把與客人互動所累積的經驗中所想到獨特風格、美觀時尚也融了進去。
兩兄妹談到,之所以這樣創作是想讓年輕人知道喝茶並沒有這麼傳統與繁瑣,希望可以從不一樣的氛圍吸引年輕人一起來感受與體驗,多一個茶席氛圍的選擇,也可以有喝茶很好玩的感覺。
陳伯函,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剛畢業
身份:陶藝工作室職員
不同於其他「茶系」青年,陳伯函在茶製作方面並沒有那麼長久的經驗,對他而言,喝茶是一件簡單的小事,能夠泡出茶湯,與人分享,就很滿足了,跳出條條框框,不用拘束,又何嘗不是一種飲茶之道。
▲ 80後茶人陳伯函
陳伯函在喝茶方式上談到了自己的見解:對茶,不要有既定印象。現在的茶飲偏向個人化,譬如現在流行的手搖飲,有些店家已經開始販賣可重複使用的杯具或攜帶杯,但大多是塑料材質,對環境而言也是一種負擔。如果可以創新地運用陶瓷材質,不僅對環境的負擔較小,也更為環保。
在他看來,茶不該有既定的框架,生活一點,輕鬆一點,也挺好。所以他製作的器皿總給人一種自然簡單的感覺,他也希望在時間的累積下,這份簡單能到達更和諧的境界。
賴孝哲,出生於1983年,學習、製作茶陶約10年
身份:LAI Hsiao-Che賴孝哲陶作工坊創辦人
賴孝哲年輕時就喜歡茶,那個時候臺灣流行部落格,許多人會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制陶製壺經驗,他看了以後特別感興趣,於是開始去高雄拜師學藝,開始了自己的習陶製陶之路。
▲ 80後茶人賴孝哲制茶中
才接觸這門手藝的時候,他也並不熟練,只知道每天反覆地練習技藝性的工藝。但是,隨著日積月累,這些基本功訓練被他練得越來越紮實,他也在學習與吸收中,悟出一些不同的想法,這些想法經過碰撞轉化後,也讓他摸索出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茶具創作理念。
▲ 賴孝哲參賽作品《凝》
在第二屆茶席美學設計大賽上,他帶來了自己的茶席設計作品《凝》,在談到自己的設計時,他這樣提到,像這次的作品裡的鐵盤,其實是在思考如何讓現代茶人可以減少如結方等配件的使用,即便不是在氛圍古典的場合依舊可以陳列茶具,瞬間營造規劃出泡茶的天地,也能融入現代空間美感,這樣一來,年輕人的接受度也會更高一點。
而在與民眾互動方面,賴孝哲認為傳遞茶文化還是要回到茶本身,要為民眾清晰明確地展示如何泡好茶。同時他也稱自己不排斥參加下一次的比賽,要再不斷超越自己中檢視和激勵自己。
第二屆茶席美學設計大賽,以茶席美學來找到支點,給了像類似李善愔及林楷文兄妹一樣的「茶系青年」一個展現自己的平臺,讓年輕人也有發聲的機會。這場大賽,不僅讓大家看到茶文化有趣好玩的一面,也在無形中讓大家對茶文化有更深的認識。琴棋書畫詩酒茶,生活與高雅也可從物化的茶中,找到慰藉,也算別有一番滋味了。
感謝陶作坊提供圖文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