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寫道: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兩件他不喜歡的事。我這個人生來還有苦行主義的性格。我還一直叫我的肉體每個星期經受一次更大的磨難。
這一段話是不是讓一眾佛系青年有當頭一棒的感覺?OH,My God!我明明躺在舒服區裡很享受,你讓我去做苦行主義者,還讓肉體去經受磨難?
佛系青年和苦行主義者,你站哪邊?
一、何謂佛系?
佛系,是一種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態度。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
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詞條刷遍朋友圈,火遍網絡。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
接著出現了一系列和佛系有關的詞:佛系青年、佛系男子、佛系女子、佛系生活、佛繫戀愛等等。
佛系用一句詩來形容就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沒有功利心,很隨意,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看破紅塵,無欲無求。
佛系標配的三件套用語是:都行;可以;沒關係。
佛系生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佛系生活:
工作反正就那樣吧,漲不漲工資沒關係,年底有沒有獎金都可以。實在不行就來個逃離北上廣。
現在物價貴,房價高。生不生娃隨緣吧。懷上了就生,沒懷上就繼續享受自由人生。
佛系愛情:
「我們戀愛吧?」 「可以,看你,怎樣都行。」
情人節、生日、紀念日是否記得沒關係,有沒有禮物也無所謂。
寧願自己變身女漢子搬重物,也不找男朋友幫忙。
明明是戀愛,偏偏活成了單身。無欲望,沒要求。
標榜著佛系,躺在自己的舒適區裡。只要有佛系兩個字加持,就能活得心安理得。佛系青年表面上感覺好像性格很好,什麼都不爭不搶,什麼都很隨意,深一層再想,表面的佛系其實是內心的懶惰。
很殘酷的一個真相,不管你承不承認:不是你佛系,而是你懶惰。
佛系的本質是什麼?佛系不等於無所謂,不等於沒有原則,更不等於不思進取。佛系更多時候是做事豁達,大度。
二、苦行主義到底有多苦?
聽到要吃苦,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抵抗的。人的天性很多時候是避苦求樂。這麼努力的工作就是為了生活得快樂一些,大部分人是不願意主動去吃苦的。
苦行主義是一種思想,它來自於對於肉體欲望的克制,其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認為靈魂由水和火組成(西方是講風、火、水、土四元素),優秀的靈魂主要是由高貴的火組成的乾燥的靈魂。如果水在靈魂中佔主導,就會變得快樂,但也意味著靈魂的死亡。因此他主張克制自身的情慾,去獲得高貴的靈魂。
苦行主義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平時也很少提到,因為這個好像和我們日常生活的觀念不太吻合,所以特別值得去思考。苦行是需要我們懂得克制和主動地去接納刻苦練習的過程。
學習是一種苦行
學習是一種苦行,要想獲得專業知識。用佛系的心態是不行的。需要克制自己的惰性,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錘鍊。我前天寫過孔子學琴的故事(大家可移步去看),孔子可以重複地彈同一首曲子很多天,直到真正地領悟到作曲人的品德和長相。
寫作是一種苦行
就拿我們寫作者來說,寫作也是一種苦行。如果抱著佛系的心態,想到就寫,想不到就不寫。這樣是很難獲得好成績。
特別是對於新手作者,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剛開始我也是不知道寫什麼的。絞盡腦汁有時一天才寫一篇文章。我就逼自己寫,後來是半天能寫一篇。雖然我現在離一個成熟的寫作者還很遠。我還在每天不斷地堅持碼字,希望更快地提高寫作技能,可以寫得越來越順暢。
我們不能因為寫得慢,就任由自己放飛自我。正因為寫得慢,我們才要逼自己去承受這個痛苦的過程。不斷的加強練習,在反覆的練習中,我們就會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寫作技巧和風格。
想在某一件事情上取得成績,克制自己,用苦行主義者一樣的行動去踐行,才得取得我們理想的果實。
我們可以行動上做苦行主義者,心態上佛系。用佛系來化解苦的修行,而不是一味的懶惰。佛系青年Or 苦行主義者,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