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第三季即將開播,這次還有了老羅的「加盟參與」。李誕,又一次賺足大家的期待,說起來,他好像總存在於青年人的話題裡。
因為李誕,「佛系青年」這個從日本舶來的詞彙,在中國變成了「人間不值得」。
有人說李誕其實一點都不佛系,他「貪財好色」,有成功的事業,有漂亮的老婆。或許只是他的佛系,和「喪文化」的佛系不太一樣罷了。
喪文化的佛系
從日本喪文化演變而來的「佛系」,其實和宗教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頹廢、懶惰、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猶豫不決、自我安慰的代名詞。一個字總結「喪」。
好聽點是不爭不搶、不專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其實,更多的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的怠惰、消極。
本質其實就是害怕面對現實,在行為上逃避,在心理上為自己建造了一層厚厚的殼而已。
李誕的佛系
李誕參加報社工作,一次買春運車票,他徹夜排隊才買到的車票,同事說找跑春運口的記者隨便就能弄到,從此以後,他為自己構建的完美烏託邦,轟然倒塌。
自那之後,李誕好像突然頓悟了,他開足火力,以段子的形式嬉笑怒罵,吐糟戲謔。短短5年時間,從幕後寫手,一躍成為脫口秀行業的領軍人物,成為估值十幾億的「笑果文化」創始人之一。
李誕的「佛系」或許是不再執著追尋純潔的道德頂峰,選擇與世界和解。與其說是逆襲,不如說他是活明白了。
世界或許曾讓你感到失望透頂,難熬的生活或許讓你想要逃離,可「佛系」青年李誕跟我們說「開心點朋友,人間不值得」,人間實苦,但是開心點,你就會看見那些甜。
在節目《十三邀》裡,李誕和許知遠聊到了佛祖的價值體系。你會發現,他的觀念和宗教文化是有相關性的。
很多人其實總是在暴走的邊緣,分分鐘奉勸自己佛系三連:「我都行」、「我都可以」、「我ok」。
可是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上,展現出莫名的好勝心,上演大型「真香」現場。
平日裡,六點早起做「園丁」,不僅要守護好自己的螞蟻森林,還要去別家揮一揮衣袖,帶走n克能量。
辛苦了一天終於能在床上躺屍了,check一下微信運動記錄,竟然才排到15位?不行,立刻起床手機搖起來!!
其實,每個人都是特別的,你應該有自己對於「佛系青年」的定義,不如試著換種方式,真正身體力行的嘗試著從了解宗教文化開始,尋找自己對世界的理解,發現與世界和解的方式。
佛系,可以從遇見寺廟開始
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距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做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被譽為「世界藏學府」。
其教學內容涉及天文、歷算、音樂、舞蹈、藏醫學等多個領域。完整的教學體系,堪稱藏區的北大、清華。
拉卜楞寺擁有世界上最長的轉經長廊,共有一千七百多個轉經桶,環繞整個寺院,綿延3.5公裡長,是藏民的希望之路。
每年曬佛辯經活動期間,寺內人聲鼎沸,信眾群眾和僧侶們從四面八方匯聚於此,參與和觀看各種法會法舞和色彩絢麗的酥油花。
拉卜楞寺的美,不僅在於金碧輝煌的佛殿、氣勢非凡的佛像、五顏六色的彩幡、鱗次櫛比的崇樓廣宇,更在於悠遠歷史和宗教魅力。
你可以透過濃濃的煨桑煙,久燃不滅的酥油燈,輪迴不停的轉經筒,磕長頭不止的信徒上,感受到這種生生不息的信仰魅力。
郎木寺
有人說「不來郎木寺,等於沒有到甘南」。
郎木寺不是一個寺院,而是碌曲縣的一個小鎮,用淡然低調的性格詮釋著大千世界的浮沉餘生。
白龍江將郎木寺一分為二,江北屬於甘肅,江南屬於四川,在這裡你不知不覺就會穿過省界。
清清淺淺的白龍江從郎木寺流過,喇嘛寺、清真寺佔據溪水兩岸。小溪融合了藏、回兩個和平共處的民族,他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傳達著對信仰的執著。
賽赤寺
賽赤是藏傳佛教最高學位和榮譽的象徵。因為這座寺廟由第五十三任賽赤創建,所以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賽赤寺」。
賽赤寺是西藏拉薩哲蚌寺的子寺,每年的正月十三會在這裡舉辦曬佛節,屆時信眾從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湧來。
賽赤寺每一尊大殿都以鍍金為頂。清晨,霧氣繚繞,大殿卻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金光閃耀,非常適合拍攝大片。
有人說,如果你執念太多,一場天葬儀式就能讓你放下所有。
賽赤寺的後山有一座天葬臺,在這裡死亡不僅僅意味著結束,也意味著新的開始,帶著重生與超脫的意味。
在郎木寺天葬可遇不可求,他們選擇用死亡的身軀布施天鷹,回歸自然,如此坦然的態度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格爾底寺
又名「達倉郎木格爾底寺」。有著600多年的歷史,經過幾世活佛的努力才最終建成。
格爾底寺有四座雄偉瑰麗的大殿,有最負盛名的肉身舍利塔,供奉著五世格爾登活佛的肉身舍利,是全藏區歷史最長、保存最完好的肉身舍利。
儘管活佛圓寂已有200多年了,但其肌膚仍有彈性,面容仍然如昔,沒有腐壞,十分神奇。不過,肉身殿三到五天才會開放一次,有佛緣才有機會看到。
格爾底寺內的大殿,每一座都有奇幻的故事,可以深切感受到宗教故事的奇幻。
米拉日巴佛閣
久負盛名的名剎米拉日巴佛閣,坐落在甘南安多藏區的合作寺。
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距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融藏族堡式建築與佛閣式建築特色為一體,外觀雄渾壯觀。
樓內壁畫滿目,與彩繪、唐卡、塑像渾然一體,頗具宗教神秘的色彩;走廊樓梯盤旋直達樓頂,一至九層佛殿供奉諸多教派的眾多本尊佛像,整個佛閣的佛像總數為一千二百七十二尊。
坐禪、抄經、吃齋、朝山,帶著虔誠與敬意,為的不是乞求物質的富足與身體的安和,而是為這漂泊無依、迷茫迷失的內心,找到寧靜與寄託。
話說回來,「佛系」青年是低欲望嗎?知乎上有一段對「佛系」新青年生活的解讀——
佛系生活的核心,是遠離一切讓你產生負面情緒的人和事,是消減不必要的欲望,求得內心的安寧和生活的舒適,是順從自然的節奏和身體的需求調整自己的行為,是主動逃離過度的壓力和不必要的攀比。
「佛系」,不等於無所謂,不等於沒有原則。更多的時候是做事更豁達一些。面對越來越多的「新」事物,與其主張「放下一切」,不如遵從內心做出「選擇」。
一邊佛系青年,一邊努力進取,
那才是人生旅途之美。
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