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其實是從沙雕青年中脫穎而出鬥戰勝佛

2020-12-16 進階讀書

新世相有篇文章《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一句頂一萬句非常管用

給佛系貼上喪文化的標籤,其實是前浪對後浪思維模式的錯位理解。

這種解讀始終遊走於迷霧森林外圍,自動腦補了他們想像中的內核實景。

佛系青年表示:什麼時候我都出家了?

我自己怎麼都不知道~~

佛系青年其實是從沙雕青年中脫穎而出的鬥戰勝佛。

奈何成長百般毒打,佛系青年的不卑不亢,倔強抵禦,大眾知多少?

在大眾眼裡,佛系者總會發表不成氣候的沉默。一點不風風火火,熱情洋溢,反而恍恍惚惚,心如止水。

其實,不然,佛系青年是大智若愚,活得通透明白,看清看透不點破,該糊塗時不battle。

佛系者給人的既視感,間歇性人格分裂,時常叛逆到和外界格格不入,個性到所有標準以我為準,這樣的看法正中下懷。

佛系者的確不管世俗眼光,只做自己,敢愛敢恨敢追逐,此生清澈明亮。

被動冠名各種意外稱號:神經質,迷之精分,不思進取,不切實際。佛系者臉上笑嘻嘻,實則內心MMP。

其實佛系青年穩中帶皮,放縱不羈,恣意瀟灑,活得是自己freestyle。

01心態坐標系上的人生風水走向

暫且不深究社會大環境對於年輕人是多麼不友好,導致了現代年輕人處於低欲望的狀態。

換個角度思考,娛樂至死的時代,在摧毀人們的鬥志力,分散注意力,消耗個人精力。

你有沒有想過娛樂消遣後精神特別空蕩蕩的原因?

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柴契爾、老布希、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他們在討論實施「奶頭樂」戰略。

以此化解巨大的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矛盾,通過大眾化的娛樂產業,讓人耽於享樂與安逸中。

不知不覺中,這種低劣的策略,一方面在圍攻我們的日常生活。

令人磕上頭的電視劇,綜藝節目,各種花邊新聞,挑逗刺激人們的眼球。大部分人空閒時間是不是迷失其中,根本無法立刻意識到自己當下在做些什麼。

一旦習慣了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注意力從中移開,內心就會感到極大的空虛。

另一方面,壓垮年輕人的幾座大山,房貸壓力,工作壓力,子女教育支出,這些令人頭大的問題,引發海嘯般地叫苦不迭。爆發出來的是階級矛盾。

美國上層精英N年前就想出了對策。「奶頭樂」戰略還是在人群中蔓延。

「奶頭樂」戰略為了解決社會不滿情緒,要壓制這種情緒,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製造溫床,讓人們喪失思考能力,並安撫大眾,消耗大眾多餘的不滿情緒。

有的人面對這種階級矛盾,社會不公平的現實,怨天尤人,看到這些吐槽,合情合理。

但是,一個人老是因為這個問題,全身而退,那個問題解決不了。就會讓人奇怪,這是一個什麼的人?是不是自身的思考太消極,太刻板了點?

另一波圍觀群眾,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以清淨之心看世界,以歡喜之心過生活。

心無雜念,聚焦對自己來說重要,有意義的事物, 任憑外界如何浮躁,堅守內心世界那份不驕不躁,溫柔地善待他人和自己。

忽略焦慮的情緒,拒絕貪圖享受,拒絕參與摧毀意志力的活動,拒絕迎合破壞情緒價值的人情世故。這種拒絕不是絕對化的否定,而是嚴於律己的思想覺悟。

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努力爭取,拼盡全力是為了不辜負自己,對得起自己。

專注於應該專注的事物,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投入反而會受到指引。

大智若愚的佛系青年們,活得通透明白,看清看透不點破,該糊塗時不battle。

02活得再通透明白,奈何失敗,放棄治療?

專業拆臺20年的既視感,可是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呢

在知乎的討論區,看到了很多人打著喪文化的口號戰隊佛系。

很多佛系選手不認同喪文化,也不會刻意反駁,反而保持緘默。

為什麼這麼說?

佛系選手們大隱於市的隨緣心態恪守黑格爾理論指導:存在即合理。

但是,遇到困難模式時非但不作為反而更偏愛情感宣洩,這類群體慣用的行為模式就是經常發表憤世嫉俗的情緒與觀點,抑或尋找認同,抑或尋找心理寬慰,抑或發發牢騷。

趨向於此類價值觀的人構成一種虛擬社群,大家因為相同的思路形成陣地,但常常會忽視:

你感覺佛系的人很喪,這只是你的感覺,而且這種直覺很不準。人家立完flag之後,繼續乘風破

浪。

佛系者本來就不會刻意宣揚他們內心真正尊崇嚮往的信念。

當年,曾國藩為什麼能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己的太平天國?

16字概括作戰要領

「結硬寨,打呆仗,以慢為快,以守為攻」,

他帶領湘軍在城池外圍挖戰壕,讓城中軍隊斷糧斷水,成為甕中之鱉,最終生生拖死他們。

曾國藩能審時度勢,準確分析出全局態勢。

很多佛系者都和曾國藩如出一轍,他們策略取嚮往往是:用別人都不懂的方式,做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在自己的領域深耕。

他們清醒地認識世界,有意識地體驗今天,精確地判斷未來,然後正確而聰明地行動。

生活中確實會遇到很多問題,挫折,正面死磕,不頭破血流,也會讓你褪層皮,這是成長,進化要付出的代價。

沒有誰,可以不用經歷成長的毒打,只是每個人的體驗方式和關注點千差萬別。

活得再通透明白,可是怎麼努力也沒結果,只好放棄治療?糾結於失敗,可能忽略了未知。

為什麼會忽略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美團CEO王興說: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因為豁達,擅長掌控住內心的平靜,佛系者經常笑看人生,十拿九穩的自信態度,不經意間信手拈來的底氣來自向智慧的人借視野。

站在巨人的肩膀,視野更加開闊,見多識廣後,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會變得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遇到了問題,可以轉換成能夠解決的小問題,問題轉化不是不去面對,而是考慮方法策略,降低要求不是得過且過,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遇到了很多問題,那就見招拆招,把艱巨問題拆解成長遠的目標,然後按階段完成。困難的目標,戰略性攻破關鍵點。當下望洋興嘆的問題,用創意與想像力突圍。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不同級別的問題花費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要面對各種社會壓力,外界壓力,社會評價體系的時候。

繼續展開思路,想要提高獲得滿意結果的概率。

那就需要在已有的配置基礎上,通過自身的努力,最大程度調動資源,針對優化方向,組合資源。

面對一切阻力,負面壓力。或者,最後還是得到不滿意的結果,最終選擇原諒、寬容自己,與自己達成和解,但依舊不會放棄對初心的追求。

不管世俗眼光,只做自己,敢愛敢恨敢追逐,此生清澈明亮,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內心篤定堅持。浮華三千,我自安然的佛系不過如此。

03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佛系者穩中帶皮,放縱不羈,恣意瀟灑,活得是自己的freestyle。

這種快樂是放飛自我,純粹地享受精神富足,是沙雕青年們的狂歡盛宴。

睡覺,交友,購物,娛樂,統統都可以以佛系自居,生活已經很苦了,何必再為難自己呢?

諸如此類的生活習性,源於佛系青年喜歡簡約,簡簡單單,好不逍遙自在。

省力才是佛系的精華所在,用最省力法則管理我們的思維活動,則可以花費較少的努力便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

如果達成同一個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種,那就保守點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佛系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淡定從容,無論逆境還是順境都處之泰然,把心安頓得妥妥噠。

掌握內心的安定,讓心靈無拘無束,詩意盎然,生活自然和諧掉不少暗色調。

八字箴言概括:身在無間,心在桃源。

相關焦點

  • 勝佛
    答案從他的佛號中找尋。如來給他的封賞是「鬥戰勝佛」,其實,等同於給了孫悟空一個暗示,孫悟空該不該將金箍棒還給老龍王,全在暗示當中,全在佛號當中,來來來,跟著念,鬥!戰!勝佛。生命不止,鬥戰不息。孫悟空這個「鬥戰勝佛」講究的是鬥戰,就是打架,可它不單只是表面的打架,——比如說用強法力比無天給打死,而是內心的打架,除掉心魔。鬥戰,便是戰勝煩惱,戰勝自己,人生會遇到許多對手,最大的對手往往是自己。既然要戰勝自己的內心,那多少會用到金箍棒的。
  • 佛系青年不可取
    每個人都有一種生活態度,對於佛系青年在這個大千世界裡也無可厚非。但如何追究一下佛系的形成,也許對佛系這樣的人生態度並不贊同。佛系,該詞最早來源於日本,2014年,日本雜誌介紹最近流行的一種男性新品種——佛系男子。
  • 做佛系青年 Or 苦行主義者?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寫道: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兩件他不喜歡的事。我這個人生來還有苦行主義的性格。我還一直叫我的肉體每個星期經受一次更大的磨難。這一段話是不是讓一眾佛系青年有當頭一棒的感覺?OH,My God!我明明躺在舒服區裡很享受,你讓我去做苦行主義者,還讓肉體去經受磨難?
  • 楊天歌丨「佛系青年:冷漠與共」策展手記
    以此為契機,我和雅思敏在3月份提交了「佛系青年與溫柔抵抗」的展覽方案,並在4月欣喜得知,我們的方案最終脫穎而出。在這之前的2017年末,我和雅思敏在上海一起上了為期一個月的策展課程。我們時常交流,如任何年輕人的談話一般,話題往往漫無邊際,也總是試圖落腳於世界局勢的變動和我們各自的位置——於是這也意味著,我們最終找不到任何結論上的立足之地。
  • 「佛系青年」是一種社會偶然現象
    「佛系青年」既指將「一切隨緣」作為精神行為指導準則的部分青年,也指當代青年群體中出現的「做什麼都無所謂,隨波逐流」的一種社會現象。看到「佛系」一詞,不免與佛教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聯繫起來。然而,它與佛教的教義大不相同。佛教中的淡然,是經歷過世俗生活的大徹大悟。
  • 藏在「佛系生活」背後的90後,他們其實是一群「燃系青年」
    近幾年,也經常看到網絡上對於年青一代的抱怨:∨很多boss特別警惕「95後」,認為他們當中有很多「佛系員工」,沒欲望、沒夢想、沒幹勁,很多屬於那種小確幸(追求微小而確實的幸福)。360總裁周鴻禕就明確要定期清理佛系員工,否則,整個工作氛圍就像死海那樣毫無生機。
  • 佛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他們的生活態度是怎樣的?
    佛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他們的生活態度是怎樣的?網絡上說「佛系青年」「佛系**」是近幾年的流行熱詞,它們究竟代表什麼現象呢?其實,這些詞只要是綴在「佛」字的後面,不管怎麼變它就是個帶有佛性詞語,這樣的人就是帶有佛性或嚮往佛性的人!
  • 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佛系青年
    事實上這款遊戲同樣吸引了大量男同胞,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佛系,所謂佛系青年的概念來自日本,大意就是隨緣、平和、無過多欲求的人。那麼歷史上有哪些佛系青年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伯夷叔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淡薄利祿但卻極端重視個人名聲的傳統,因為近乎固執的堅持、反抗而受到了司馬遷的高度評價,開創了中國隱逸文化和佛系青年的自我放逐之旅。
  • 佛系青年與普通青年之間,只差一輛車
    最近,「佛系」一詞突然流行,在青年人間掀起一場狂歡,各種佛系紛紛登場:佛系粉絲、佛系員工、佛系甲方甚至佛系前任,還衍生了諸如佛繫戀愛、佛系健身等一系列佛系生活方式
  • 你是「佛系青年」嗎?如何成為真正的佛系青年
    什麼是佛系青年?社會上說的佛系青年是個網絡流行詞,它是指抱著所謂一切隨緣、不苛求、得過且過、不走心的活法和崇尚這種生活方式的青年人。其實,這樣的生活其實並非真正的佛系,大部分只是因為還沒有明了宇宙人生的意義,所以不知道我們為何而存在所導致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和動力。歡迎關注我們,一起 #輕鬆學佛# 。真正的佛法是積極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真正的佛系青年也是如此,會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無我利他的社會責任之中。
  • 成長對話 丨你是這樣的「佛系」青年嗎?
    當「佛系」成了習慣,那渴望進步的想法就會被拋擲腦後。可能每個人在入學後都有一段特別迷茫的時候,有些難度的事情都想主動放棄。但其實堅持住了,熬過來了,視野就開闊了。你可以慢慢的變優秀,但絕對不能逃避、停滯不前。
  • 青年幹部當理性看待「佛系」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由此,越來越多的人有了「佛系」的生活態度,指的就是追求內心生活的平靜,無欲無求、不悲不喜。活在當下,知足常樂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青年幹部正處於發展的最好時期,是否應該逃避一切壓力,提前步入「退休」生活呢?
  • 第一批「佛系」青年,現在都怎麼樣了?
    2有一個詞語叫「佛系」,形容現在很多年輕人,不爭不搶,不論輸贏,有也好,沒有也好。職場上所謂的「佛系青年」,就是這樣安分守己,不喜歡邀功也不主動攬活兒,面對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臨時派發的任務,哪怕心裡有情緒也會堵在喉嚨裡,變成嘴邊的一句「好的」「沒事」「沒問題」。
  • 佛系道系靠邊站!一群80後「茶系」青年來襲
    前段時間刷屏的「油膩大叔」還未走遠,90後流行的「佛系道系」又迅速走紅。仿佛是一夜之間,「佛系道系」就變成了一個潮流的詞彙。
  •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時間:2020-06-03 18:34   來源:互動百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網絡流行語,是從佛系青年衍生出的一個詞,指的是比較變幻無常的一類年輕人,他們能腹黑也能撒嬌賣萌,容易迷惑他人。 妖系青年,表面上人畜無害,實際上極度能麻煩別人的事情,決不自己做。善   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新佛系青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李誕,「佛系青年」這個從日本舶來的詞彙,在中國變成了「人間不值得」。有人說李誕其實一點都不佛系,他「貪財好色」,有成功的事業,有漂亮的老婆。或許只是他的佛系,和「喪文化」的佛系不太一樣罷了。喪文化的佛系從日本喪文化演變而來的「佛系」,其實和宗教並沒有什麼關係。只是頹廢、懶惰、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猶豫不決、自我安慰的代名詞。一個字總結「喪」。好聽點是不爭不搶、不專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其實,更多的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的怠惰、消極。
  • 負性幻覺:患上時代病的「佛系」青年-虎嗅網
    特別在東亞的發達經濟體中,「佛系青年」奉行的「侘」「寂」美學近年來呈現日益流行的趨勢,甚至影響到了歐美青年文化。賈伯斯和蘋果為代表的禪意設計美學大行其道便是例證。鈴木大拙《禪與日本文化》中認為,「侘」意味著真正的「貧困」,是「少欲知足」,是「不在時代的潮流中隨波逐流」,在「文明化」的人工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現代人,希望回歸內心深處,本能地憧憬與自然的生活狀態想接近的原始的純樸,而「寂」則代表超脫的「孤絕」。他們都或多或少帶有消極的性質,這也是崇尚空無的「侘」「寂」美學能夠在「佛系青年」中引發共鳴的原因。
  • 佛系青年的心態是什麼呢?
    佛教的思想不是消極厭世,而是積極入世的,現代有一句網絡流行詞叫做佛系,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雖不結觸佛法,而自然生出的一種心態,佛系青年起源於物質生活充足,沒有體驗過為衣食住行而艱苦尋求的感受,物質的充足會使人追求內心。感恩國家讓人們物質充足,精神飽滿,才有條件讓更多人追求心靈,大海航行靠舵手…,理論的推動可指引物質世界的一切。
  • 終於懂什麼是佛系.佛系追星,佛系前任,佛系買家..是在下沒你們會玩.
    佛系,到底是在表達啥?隨便翻下微博,佛系汪,佛系追星,佛系前任,佛系買家是在下沒你們會玩!佛系生活,是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的總稱,隨緣精神在方方面面均可應用。「佛系追星」一詞應運而生。佛系追星,慈悲為懷,萬物皆空,一切隨緣。佛系前任是什麼鬼???
  • 當代佛系青年現狀:戀愛隨緣,一心賺錢
    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當代佛系青年,或許就能夠讀懂他們了。戀愛隨緣根據民政局在2018年的統計數據,我國有2.4億成年人處於單身狀態,其中7700萬是獨居生活,而這個數字在2021年預計將上升在9200萬。雖然不清楚這些數字中,青年人佔據多少,但是看看這邊單身的年輕朋友,就知道絕大多數人都是適婚年齡的年輕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