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有篇文章《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
一句頂一萬句非常管用
給佛系貼上喪文化的標籤,其實是前浪對後浪思維模式的錯位理解。
這種解讀始終遊走於迷霧森林外圍,自動腦補了他們想像中的內核實景。
佛系青年表示:什麼時候我都出家了?
我自己怎麼都不知道~~
佛系青年其實是從沙雕青年中脫穎而出的鬥戰勝佛。
奈何成長百般毒打,佛系青年的不卑不亢,倔強抵禦,大眾知多少?
在大眾眼裡,佛系者總會發表不成氣候的沉默。一點不風風火火,熱情洋溢,反而恍恍惚惚,心如止水。
其實,不然,佛系青年是大智若愚,活得通透明白,看清看透不點破,該糊塗時不battle。
佛系者給人的既視感,間歇性人格分裂,時常叛逆到和外界格格不入,個性到所有標準以我為準,這樣的看法正中下懷。
佛系者的確不管世俗眼光,只做自己,敢愛敢恨敢追逐,此生清澈明亮。
被動冠名各種意外稱號:神經質,迷之精分,不思進取,不切實際。佛系者臉上笑嘻嘻,實則內心MMP。
其實佛系青年穩中帶皮,放縱不羈,恣意瀟灑,活得是自己freestyle。
01心態坐標系上的人生風水走向
暫且不深究社會大環境對於年輕人是多麼不友好,導致了現代年輕人處於低欲望的狀態。
換個角度思考,娛樂至死的時代,在摧毀人們的鬥志力,分散注意力,消耗個人精力。
你有沒有想過娛樂消遣後精神特別空蕩蕩的原因?
199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集合了全球500多位政治、經濟精英,包括柴契爾、老布希、各大頂尖企業的董事長,他們在討論實施「奶頭樂」戰略。
以此化解巨大的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矛盾,通過大眾化的娛樂產業,讓人耽於享樂與安逸中。
不知不覺中,這種低劣的策略,一方面在圍攻我們的日常生活。
令人磕上頭的電視劇,綜藝節目,各種花邊新聞,挑逗刺激人們的眼球。大部分人空閒時間是不是迷失其中,根本無法立刻意識到自己當下在做些什麼。
一旦習慣了低成本、高回報的刺激,注意力從中移開,內心就會感到極大的空虛。
另一方面,壓垮年輕人的幾座大山,房貸壓力,工作壓力,子女教育支出,這些令人頭大的問題,引發海嘯般地叫苦不迭。爆發出來的是階級矛盾。
美國上層精英N年前就想出了對策。「奶頭樂」戰略還是在人群中蔓延。
「奶頭樂」戰略為了解決社會不滿情緒,要壓制這種情緒,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製造溫床,讓人們喪失思考能力,並安撫大眾,消耗大眾多餘的不滿情緒。
有的人面對這種階級矛盾,社會不公平的現實,怨天尤人,看到這些吐槽,合情合理。
但是,一個人老是因為這個問題,全身而退,那個問題解決不了。就會讓人奇怪,這是一個什麼的人?是不是自身的思考太消極,太刻板了點?
另一波圍觀群眾,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以清淨之心看世界,以歡喜之心過生活。
心無雜念,聚焦對自己來說重要,有意義的事物, 任憑外界如何浮躁,堅守內心世界那份不驕不躁,溫柔地善待他人和自己。
忽略焦慮的情緒,拒絕貪圖享受,拒絕參與摧毀意志力的活動,拒絕迎合破壞情緒價值的人情世故。這種拒絕不是絕對化的否定,而是嚴於律己的思想覺悟。
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努力爭取,拼盡全力是為了不辜負自己,對得起自己。
專注於應該專注的事物,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投入反而會受到指引。
大智若愚的佛系青年們,活得通透明白,看清看透不點破,該糊塗時不battle。
02活得再通透明白,奈何失敗,放棄治療?
在知乎的討論區,看到了很多人打著喪文化的口號戰隊佛系。
很多佛系選手不認同喪文化,也不會刻意反駁,反而保持緘默。
為什麼這麼說?
佛系選手們大隱於市的隨緣心態恪守黑格爾理論指導:存在即合理。
但是,遇到困難模式時非但不作為反而更偏愛情感宣洩,這類群體慣用的行為模式就是經常發表憤世嫉俗的情緒與觀點,抑或尋找認同,抑或尋找心理寬慰,抑或發發牢騷。
趨向於此類價值觀的人構成一種虛擬社群,大家因為相同的思路形成陣地,但常常會忽視:
你感覺佛系的人很喪,這只是你的感覺,而且這種直覺很不準。人家立完flag之後,繼續乘風破
浪。
佛系者本來就不會刻意宣揚他們內心真正尊崇嚮往的信念。
當年,曾國藩為什麼能帶領湘軍打敗數倍於己的太平天國?
16字概括作戰要領
「結硬寨,打呆仗,以慢為快,以守為攻」,
他帶領湘軍在城池外圍挖戰壕,讓城中軍隊斷糧斷水,成為甕中之鱉,最終生生拖死他們。
曾國藩能審時度勢,準確分析出全局態勢。
很多佛系者都和曾國藩如出一轍,他們策略取嚮往往是:用別人都不懂的方式,做別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在自己的領域深耕。
他們清醒地認識世界,有意識地體驗今天,精確地判斷未來,然後正確而聰明地行動。
生活中確實會遇到很多問題,挫折,正面死磕,不頭破血流,也會讓你褪層皮,這是成長,進化要付出的代價。
沒有誰,可以不用經歷成長的毒打,只是每個人的體驗方式和關注點千差萬別。
活得再通透明白,可是怎麼努力也沒結果,只好放棄治療?糾結於失敗,可能忽略了未知。
為什麼會忽略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美團CEO王興說: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因為豁達,擅長掌控住內心的平靜,佛系者經常笑看人生,十拿九穩的自信態度,不經意間信手拈來的底氣來自向智慧的人借視野。
站在巨人的肩膀,視野更加開闊,見多識廣後,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會變得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遇到了問題,可以轉換成能夠解決的小問題,問題轉化不是不去面對,而是考慮方法策略,降低要求不是得過且過,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遇到了很多問題,那就見招拆招,把艱巨問題拆解成長遠的目標,然後按階段完成。困難的目標,戰略性攻破關鍵點。當下望洋興嘆的問題,用創意與想像力突圍。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不同級別的問題花費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要面對各種社會壓力,外界壓力,社會評價體系的時候。
繼續展開思路,想要提高獲得滿意結果的概率。
那就需要在已有的配置基礎上,通過自身的努力,最大程度調動資源,針對優化方向,組合資源。
面對一切阻力,負面壓力。或者,最後還是得到不滿意的結果,最終選擇原諒、寬容自己,與自己達成和解,但依舊不會放棄對初心的追求。
不管世俗眼光,只做自己,敢愛敢恨敢追逐,此生清澈明亮,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內心篤定堅持。浮華三千,我自安然的佛系不過如此。
03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
佛系者穩中帶皮,放縱不羈,恣意瀟灑,活得是自己的freestyle。
這種快樂是放飛自我,純粹地享受精神富足,是沙雕青年們的狂歡盛宴。
睡覺,交友,購物,娛樂,統統都可以以佛系自居,生活已經很苦了,何必再為難自己呢?
諸如此類的生活習性,源於佛系青年喜歡簡約,簡簡單單,好不逍遙自在。
省力才是佛系的精華所在,用最省力法則管理我們的思維活動,則可以花費較少的努力便可以解決同樣的問題。
如果達成同一個目標的方法有很多種,那就保守點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方案。
佛系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淡定從容,無論逆境還是順境都處之泰然,把心安頓得妥妥噠。
掌握內心的安定,讓心靈無拘無束,詩意盎然,生活自然和諧掉不少暗色調。
八字箴言概括:身在無間,心在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