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最早的時候在我國常見的黑豬,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很少見到了,能看到的,都是大白豬?
我老家是農村的,在我小的時候,家裡也餵過豬,是大黑豬。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黑豬越來越少,白豬越來越多。回老家時看到有養豬的,也是白豬。原先還真沒注意過這一點,好像黑豬已經很多年沒見到了。黑豬肉,也成了一個賣點,就像濟南的徒河黑豬,貴的要命,一般人都吃不起。現在養黑豬有名的,就是網易的丁磊了。
中國的肉食主要是以豬肉為主。記得小的時候過年都會殺豬。包括現在,雖然不殺豬了,但是過年最少也得買個豬頭。我國的豬肉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佔世界一半以上,最高的時候一年有7億頭生豬的出欄率。怪不得前段時間,外國一個政客,具體忘了哪個國家了,說中國的養豬事業,對世界空氣汙染很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吃的豬肉已經不再是中國的本地品種了,絕大多數都是進口的。包括英國的、丹麥的和美國的白豬等。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見到的大白豬大都是外國的品牌,而真正中國本地的豬種其實是黑豬。所以西遊記中對豬八戒的描寫是大黑豬。而現在的年輕導演沒見過黑豬,所以現在很多電視劇中豬八戒也成了大白豬。
根據農業部2008年的調查數據顯示,現在包括橫涇豬、深縣豬、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經滅絕,有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全國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群體數量都呈現下降趨勢,市場上留下的黑豬已經越來越少,無論是在養殖場還是在餐桌上,基本上都很少見了。
我吃過徒河黑豬,肉質細嫩口感好有嚼勁。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基本上黑豬都是這個味道。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沒見過黑豬。
那怎麼現在黑豬越來越少了呢?
因為從80年代說起,當時國內的豬肉需求大增,但是本地豬的生長較慢,個頭也不是很大,出肉率比較低,很難滿足市場需求。於是,為了增加國內豬肉的供給,我國開始從國外引入種豬。就像是現在最常見的大白豬,也就是約克夏豬,這些豬的產肉率高,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吃三斤飼料就能漲一斤肉。
從出欄時間來說,黑豬一般是一年才能出欄。而白豬6個月左右就能出欄了。對於追求快速效益的養殖戶來說,黑豬確實不划算。而且黑豬很少吃飼料,一般吃野菜、剩飯剩菜或玉米,養殖成本高。
既能滿足市場需求,又能降低養殖成本,外國的進口豬相比本土豬而言優勢要大得多。於是,外國的種豬在國內備受養殖戶歡迎,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替換掉了本土豬,開始大規模養殖大白豬,甚至包括很多個體戶都會優先選擇生長速度快的大白豬來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