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文藝青年」這個字眼

2020-12-09 澎湃新聞

原創 張立憲 讀庫 收錄於話題#讀庫1#張立憲6

按:《讀庫2003》及小冊子《AI甦醒》已於近日發貨,還請各位全年訂戶查收。我們的讀者群逐漸壯大,歡迎添加小六微信(ID:46017596),為您提供專屬服務(已加過的同學請忽略)。

「文藝青年」這個字眼,在我自己的詞語體系中也已經很久沒有出現了。就像大多數事物一樣,被越多人使用,就存在越多被誤讀、失去本真意義的可能。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我們終於成功地把「文藝青年」改裝成了一個損人、罵人的貶義詞。

為躲避這種浪潮和鋒芒,我這些年敘事時,便用「讀書的人」來指代自己本來要表達的「文藝青年」那個主體。因為我自己的工作是圍繞著書,跟我打交道最多的也是跟書有關的人。

請注意,「讀書的人」,不是「讀書人」。讀書人更像是一種自我標榜,一個標籤,它是一個名詞,一個概念,而「讀書」的人,則包含著一個身體上的動作,一種生活中的習慣。我更喜歡後者。我接觸的文藝青年,主要就是這些讀書的人。

但今天我有一種感覺,應該為「文藝青年」恢復名譽了。這個詞怎麼了?文藝青年招誰惹誰了,他們沒傷害過誰呀。當然,我說出下面這番話,既不可能就此便重拾他們的價值和尊嚴,文藝青年也不屑於為自己辨汙。

如果說不喜歡這個字眼、這個群體的話,那麼,想想文藝青年的反義詞是什麼。我們會喜歡與之相反的那些東西嗎?如果我們覺得文藝青年做的事情讓人不太開心、不大喜歡,那麼文藝青年們不做的那些事,難道我們就很喜歡嗎?

這麼一想,我覺得文藝青年還挺好的。

現在大家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是生活在網上,遇見最多的,就是各種型號、各種姿勢、排山倒海、氣勢洶湧的槓精。就我個人來說,我最不喜歡的就是這類人。而文藝青年有一個特徵,這個群體中很少有槓精出現。我這些年還能幹點兒正事,就是因為沒有槓精糾纏,我自己也不再去盡跟那些人「把事情說個清楚」「給個說法」的所謂義務。

文藝青年都是跟自己抬槓。文藝青年擅長跟自己過不去,就很少去別人的地盤上破口大罵,要求別人按照他提出的要求來做。在如今的年頭,這實在是一個不得了的美德。

智商就是閱讀理解能力。許多人之所以智商欠費,不僅表現在他從來沒有完整讀完過一本書,甚至連準確理解一條一百四十字微博的能力都沒有。相較而言,文藝青年不存在這種智識上的缺陷,圖書、電影和音樂,在文藝青年的世界裡很重要,超過俗世中的許多東西。他們與這些文藝作品相伴,也有著自己豐富而可感知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邏輯。

在這個經常沒地方說理的世道,文藝青年們至少是講理的。

文藝青年的分寸感、邊界感也是很好的,不管他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多麼酸溜溜、多麼矯情。我曾經接到過一個讀者給我「匯報個事兒」:「我跟我男朋友分手之後,分書,他不讓我帶《讀庫》走,我二話沒說又把《讀庫》從第一本兒到最後一本兒都買了一遍,還有以前買的筆記本什麼的都買了一遍。有了這些書,一個人到哪兒都挺安心。謝謝讀庫。也謝謝以前跟我一起看這些書的那個最近都喜得貴子了的死小子。」

讀到這條留言的時候,再想一下你看到的其他跟分手有關的社會新聞是什麼。

我們對文藝青年還有一種錯覺,以為他們「愛在虛無縹緲間」,好像都不食人間煙火似的。不是這樣的,文藝青年大部分都活得好好的,正是因為他們有腳踏實地的一面。他們既能在天上飛,也能在地上走。

《讀庫2002》中有篇文章,名字叫《小本生意人》。作者胥小燕是陝西人。她的家鄉在漢中南鄭縣,八十年代的時候,父母帶著她跑到關中做生意,在鹹陽開了家小店,賣大米涼皮。作者的少年時光就是在涼皮店裡度過的,後來考上了西安的大學,再工作、成家。她把自己家族開涼皮店,做小本生意的經歷寫了下來。

當我們很多人只是描述涼皮、記得涼皮美味的時候,她記錄下了自己的父母,那些開涼皮店的人,那些涼皮店裡艱苦而溫暖的歲月。

我估計胥小燕大學讀的是工科,她大概也不認為自己是文藝青年,但她做的就是文藝青年們才做的事。

百無一用是書生嗎?我自己當年就是個文藝青年,做《讀庫》十六年來,基本就是跟全國各地的文藝青年打交道。這些年,是我生活得特別自在、特別從容的十幾年。如果書我還能編下去,還能繼續和這些讀書的人打交道而不是其他一些人,那麼我這種美好生活還將一直持續下去。我生命的終點如果是這樣,簡直就是幸福「死了」。

這麼好的狀態,正是這些文藝青年們給我的。

除此之外,還有讀庫編輯部每年持續收到的各地土特產,以及,估計大家現在已經很少見到的,手寫的信件。

至今我經常還會收到信或明信片,那些寫信的人跟我說下他的行蹤,他的工作,他的戀愛婚姻家庭。當然,除了這些手寫的消息,更多的已經改成線上交流了,有人有了愛人,有人有了娃,有人換了工作,有人換了城市,有人出國,有人出獄,有人回國,有人回鄉。

有一張美元支票,我特意留了下來。這是預訂第二年讀庫的書款,這個訂戶生活在美國,每年給我們一張美元支票。我看這張支票上的時間很巧,那一天正好是我女兒出生,就把這張支票留下來,捨不得再去銀行兌匯。

訂書人知道之後,又給我寄了一張新的支票,還每年給我的女兒寄一張生日賀卡,就是若干年前我們最常用的那種。

寄支票和賀卡的人,名字叫高爾泰。我心目中中文世界最好的寫作者之一。

高爾泰是文藝青年嗎?我覺得是,雖然他已經八十五歲了。是的,很多人雖然生理年齡只有十幾二十多歲,但是心智已經死亡,血液也已變涼,我不認為他是年輕人。在我的字典裡,文藝青年沒有這些生理上的限制。我也相信,文藝青年是能夠保持活態和變化、沒有年齡限制的物種。

這些年我每去一個地方,都會有雖未謀面但心理上感覺已經很熟悉的地名和人。因為這些地方和這些人,當年給他們寄書的信封,都是我一個個手抄的。到任何一個城市,哪怕只是看到馬路上的路牌,都會想,哇,這個區我曾經寫過,這裡有個叫什麼名字的人。

到這些城市,都是當地讀者在線上吆喝一聲,就糾集起若干人一起吃飯喝酒,探討人生,懷疑人生。和他們在一起吃飯也特別快樂,當然不是說結帳,為搶著結帳把手都爭脫臼了。而是在一起那種非常舒服自在的狀態,大家聊的話題,在意的人和事,特別讓你願意把飯吃下去。

想想看,你吃飯的時候,見到的都是你願意見到的人,說的話都是你樂意聽進去的話,探討的也都是大家樂於參與的話題。在這年頭,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兒。這就是我實實在在的幸福。

今年,讀庫的倉庫要從北京搬到南通,幾十車次,載重三十噸的大貨車要從北京開一千多公裡到南通。我在網上發布了搬家的消息之後,有一天晚上,我收到一條留言:「六哥好,我是山東的一名高速交警,讀庫的一名讀者。看到六哥的文章,知道讀庫庫房南遷的事情,不知此次南遷運輸途經,山東要走哪條高速,導航推薦路線怎麼走?我只是讀庫的一名普通讀者,這次讀庫南遷之際,幫不上什麼忙。如果貨車在山東境內高速通行期間,需要高速交警服務的,我可以盡力幫助協調。」

看到這條消息,是臨睡前十一點多,我當即眼中發熱,還把留言截圖放在了網上。

正如大家所料,底下又有槓精出現了,歌詞大意:這不就是交警公然要和讀庫一起搞行業腐敗、不正之風嗎?高速是給你讀庫一家開的嗎?交警就是為你讀庫服務的嗎?⋯⋯真是沒辦法。

還好,在我的小平臺上,這樣警覺的人只是少數,而大多數讀者,就像這位交警一樣,我們彼此之間有著不言自明的共識。正是相信彼此不會陷對方於不義境地,才會有這種表態。這種默契,另一些人的世界裡不會懂。

我沒有能力來系統論證文藝青年的社會學、人類學特徵,他們也不是具備完美特徵的人群,但我知道我喜歡他們,和他們在一起我有起碼的安全感,正如他們有可愛的小毛病——再引用一下韓少功老師的話吧,「我景仰美的敵手,厭惡平庸的同道,蔑視貧乏的正確,同情那些熱情而天真的錯誤」,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十幾年前,讀庫剛剛開始起步時,我在豆瓣收到過一個讀者的留言,至今記憶猶新。他除了給自己訂一套讀庫之外,還給在深圳打工的姐姐訂了一套。他向我轉述姐姐給他的信。姐姐收到書的情景是這樣的:有人在傳達室喊「有你的快件!」,姐姐就跑到門口,領到後拆包,然後抱著這幾本書,穿過長長的車間,穿過一排排的人,回到自己的工位。

這位讀者沒有描寫自己姐姐臉上的表情、內心的感受,但我想大家能夠想像得到。我一直在憧憬,等讀庫有錢了,我們要拍一個宣傳片,就用這一幕作腳本。但後來我放棄了這種想法。我已經知道,這種文字所架構的空間,恰恰是圖像不能表現的。我實在想不出,那位姐姐抱著書走在長長的路上,她的神情,她的狀態,是哪個真實的演員能夠演出來的,是能夠滿足我們所有人想像的。

(本文據「得到·文藝參考」之夜的現場演講整理。)

作者: 張立憲·讀庫主編

個人訂閱號:六格拉底

原標題:《重拾「文藝青年」這個字眼》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你才是文藝青年 你們全家都是文藝青年
    不知道什麼時候「文藝青年」跟「公知」「憤青」一樣成了臭大街的稱呼。一提到文藝青年都帶著嘲笑或輕蔑。如果有人說誰是文藝青年,他恨不能回一句「你才是文藝青年,你們全家都是文藝青年」。文藝青年被汙名化為一個貶義詞,被貼上很多負面的標籤。
  • 你是文藝青年,還是……
    吃貨青年文藝青年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嘴和胃,必須有一個在咀嚼,有一個在消化。吃貨青年文藝青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嚮往的地方。這個地方必吃的美食我早已查好。吃貨青年文藝青年帶上相機拍遍漳浦每個角落。
  • CSGO中的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2B青年
    在遊戲中,我們可以把各種各樣的玩家分為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2B青年。當然,很多玩家會兼具三種青年的操作,並且三種玩家的操作並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之分,本文並不絕對,僅供娛樂。三種青年打字的區別關於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2B青年,最早來源於豆瓣上的一個活動帖,大家紛紛分享了關於三種青年的對比。今天,我們試著在CS:GO裡尋找下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2B青年吧。
  • 90年前的文藝青年,是如何激蕩青春的?
    近日,「眾說周知——作家眼中的紅色起點周周談」系列直播活動第五場,「文學 激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先驅的血」開播,聚焦這場波瀾壯闊的左翼文藝運動,回望90年前的文藝青年如何激蕩青春。
  • 要麼竇唯,要麼湯唯,文藝青年沒有第三條路
    兩種文藝青年,都在世俗世界遭遇劈頭蓋臉的懲罰——————湯唯為什麼廣受歡迎?據說,有製片人說過一針見血的大實話:「湯唯可能是中國大陸女演員裡唯一看上去像是念過書的人。」湯唯嫁給了把她拍得清新脫俗的韓國導演金泰勇,對方不是富商,也不是娛樂圈一言九鼎的大佬,但總體上門當戶對,文藝氣質還很搭調。「湯唯」兩個字的票房號召力還算不錯,至少不用像前輩趙薇那樣,要花上好幾年的功夫才能重拾大導演對她的信任。品牌代言一個接著一個,麵包不用再啃了,名表、華服,只要她開口,就會有人送貨上門。
  • 追求文藝道路上的青年們
    」的標準是:在廣義上,凡是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都可以稱為文藝青年。他們不知道,文藝是一個追求生活態度的本質。換句話來說,深刻到骨子裡的那些文藝青年在本質上是熱愛生活的,他們經常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處理繁瑣的問題。
  • 太白山,一個文藝青年和吃貨青年都想去的地方!
    文藝青年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吃貨青年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嘗嘗。有沒有一個地方,是文藝青年和吃貨青年都想去的地方,當然有,太白山景區就是其中之一。文藝青年:心靈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吃貨青年:嘴和胃,必須有一個在咀嚼,有一個在消化。文藝青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目的地。吃貨青年:這個目的地有哪些必吃美食我早已查好。文藝青年:帶上膠片機。
  • 當文藝青年和吃貨青年來汕頭旅行的區別
    文藝青年:心靈和身體,必須有一個在路上。文藝青年:帶上膠片機。文藝青年:穿上棉布襯衫帆布鞋。文藝青年:去汕頭,去文藝範的咖啡店發呆,去南澳島看夜景,漫步在礐石的綠道上,欣賞汕大最美圖書館……啊,想去的文藝聖地太多了,
  • 當文藝青年和吃貨青年去旅行...差別竟然這麼大
    吃貨青年:這個目的地有哪些必吃美食我早已查好。文藝青年:帶上膠片機。文藝青年:穿上棉布襯衫帆布鞋。文藝青年:背起背包獨自環遊世界。文藝青年:去臺灣,去九份的咖啡店發呆,去墾丁看夜景,漫步在金門的街道上,欣賞後壁湖的落日……啊,想去的文藝聖地太多了,不知道走不走的完。
  • 文藝青年這種病,得好好治
    文藝青年身上總有一種迷一樣的氣質,讓人捉摸不透。我,自認為曾經也是一枚文藝青年。寫詩,寫小說,攝影,畫畫,當一個理想主義者。沒事兒就擺出一副思考狀的樣子,不是吾故意為之,而是由內而發……於是別人就叫你——文藝青年,於是就沾沾自喜了。
  • 你願意被叫做「文藝青年」嗎?
    你自認為是個文藝青年嗎?你眼中的文藝青年是怎樣的?.......事情從理想國最近出了路內長篇小說《霧行者》說起,這書的故事呢,就不在這劇透了。因為這本作品,「文學青年」再次成媒體報導時的話題。嗯,你曾經是文學青年,後來發生了什麼?上個星期新書首發活動中,路內、戴錦華、梁文道三位對談,也聊到文學青年這話題。
  • 做個文藝青年 不丟人
    不知道什麼時候興起來的,青年被分為了很多種類,最出名的一種被分為了三個等級: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2b青年。普通青年最平常,不奇怪;2b青年也都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讓人奇怪的是,什麼時候開始,文藝青年也成為了被嘲諷的對象了?
  • 在西安,哪些地方最「文藝」,文藝青年必看
    對於許多的文藝青年來說,不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旅行途中,總是非常願意去發現一些有趣的地方、體驗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屬於自己的安靜時光。在西安,有這麼幾個地方,相信你一定會喜歡。超多的牆繪有趣又好看、小茶館和咖啡館裝修文藝、火車頭與軌道慢慢的都是復古風……喜歡塗鴉、喜歡手作、喜歡復古、喜歡安靜與文藝的你,一定不能錯過半坡國際藝術區。二、大華1935大華1935位於西安市新城區太華路,這裡有著濃濃的工業復古風,文藝氣息隨處可見。
  • 別因為你遊手好閒,就自稱文藝青年.
    男士護膚品牌高夫最近給文藝青年們拍了一支短片,看得我渾身一哆嗦⬇️真的,太會給文藝青年畫像了
  • 王學坤委員:成立新文藝青年協會組織 促進新興青年職業發展
    其中絕大部分為18至35歲的青年,分散在社會各個層面,目前大多還缺乏有效的聯繫渠道和影響方式。如何聯繫、服務、引領這個群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帶來了一份提案。5月2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近年來,佔據新興青年群體重要份額的新文藝青年蓬勃發展。
  • 佛系青年、文藝青年、古風青年……你是屬於哪種寶藏青年?
    >是第二十一個國際青年節下面就跟著團團一起了解一下國際青年節並看看當代中國青年的模樣和風採吧!:10~24歲國際青年節1國際青年節的由來國際青年節是一個由聯合國發起設立的節日。第一個國際青年節是在2000年8月12日。聯合國在1999年通過了第54/120號決議,將每年的8月12日定為國際青年節。國際青年節的設立為各國政府重視青年問題提供了契機。各地在國際青年日這一天,會舉辦演唱會、研討會、文化活動和會議等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通常會有當地的政府官員參加這些活動。
  • 談談那些喜歡手帳的文藝青年們
    這幾年來,「文藝」這個詞已經被很多人玩壞了,說自己是文藝青年,那和說自己「矯情」幾乎是一樣的。大批量「偽文藝」青年的冒充,讓真正的文藝青年苦不堪言。作為文藝青年中的小眾群體——手帳族,同樣也在受人詬病。有人說,「文藝」是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 不要將奇葩都籠統的稱為文藝青年
    不知從何時起,文藝青年被妖魔化了。搜羅一下網絡上關於文藝青年的描述,大體是這個樣子—— 某輛開往尼泊爾邊境的大巴上,某個女青年痴呆呆地望著窗外,她要去加德滿都,口袋中沒幾個錢,到了加德滿都不能坐飛機看珠峰也不能參加徒步,只能在便宜的旅社坐著。女青年說,我就是想去尼泊爾發呆。
  • 當我們在嘲笑文藝青年時,我們在嘲笑什麼?
    所有人都在猛烈嘲笑文藝女青年。這年頭,文藝女青年真可以說是各種標籤中鄙視鏈的最下遊了。作為一個其實可能還算文藝,懷疑自己算不算是個文藝女青年的人,忍不住要參與一下這次的熱點討論。」這個難以描述的概念,和量子糾纏這個物理學概念之外,大部分她所選擇的用詞,都非常的「典型」,例如: 「去遠方」、「在路上」、希望看完這個視頻的人都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西藏」、「佛珠」…… 這些都是這幾年,持續地會遭到白眼的用詞。
  • 文藝女青年暗黑料理大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