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複習,第三單元知識要點
《古詩三首》
1.江水為什麼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你看見過這種景象嗎?
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鋪」既寫出了夕陽的柔和,又寫出了照得面積廣大而均勻。
2.作者為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3.用詩句回答問題
「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只緣身在此山中 )。
《暮江吟》一詩中含有比喻的詩句是:(露似真珠月似弓) 。
《雪梅》一詩中「雪」和「梅」對比的詩句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遜梅一段香)。
《爬山虎的腳》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葉柄」是連接葉片和莖的部分。作者用這三句話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哪裡,形狀和顏色是怎樣的。中間的長句子是對第一句的補充,更具體地說明腳是長在莖與葉柄相連之處,而且是從葉柄的反面伸出來的,它由六七根枝狀細絲組成。作者又以蝸牛的觸角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寫得非常逼真,可見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十分仔細、認真。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這句話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將爬山虎的腳比作蛟龍的爪子,形象地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外形特點。
2.題目是《爬山虎的腳》,為什麼不只寫腳,而要先寫葉子呢?
原因有兩個:一是爬山虎的葉子靠腳才能夠爬滿牆,這滿牆的葉子,正是腳的功勞,進一步突出了腳的作用之大;二是我們通常先看到的是爬山虎的葉子,仔細觀察才能看清爬山虎的腳,所以先寫了葉子。
3.給下面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觸:A.接觸;碰;撞 B.觸動;感動
看了《西遊記》,我感觸很深。(B)
他不小心觸了電。(A)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A)
4.按要求寫句子。
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改寫成比喻句)
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改為反問句)
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難道還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