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把歐洲從「酒鬼國度」成功轉型為喝咖啡的「理性社會」?

2021-01-12 利林立

19世紀的法國史學之父儒勒·米什萊說:「文藝復興抒發的新思潮,部分歸因於一件足以養成新生活習慣,甚至改變民眾氣質的大事件,那就是咖啡的出現」。他把西方文明啟蒙的產生一部分歸功於咖啡,認為是咖啡把歐洲從爛醉如泥的「酒鬼國度」成功轉型為喝咖啡的「理性社會」。

儒勒·米什萊的觀點不無道理,咖啡自從傳入歐洲,給歐洲人帶來的不僅僅提神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歐洲人「戒酒」。咖啡館也成為催生民主和人文的場所。

咖啡傳入歐洲

起源

大約在公元6世紀,衣索比亞人最早發現咖啡。關於咖啡起源,流傳下來有幾個傳說,其中公認度最高的是「牧羊人的故事」

在非洲的衣索比亞的高原上,有個牧羊人卡爾代,有一天他看到山羊十分興奮。他覺得很奇怪,細心觀察後,發現羊群是吃了某種紅色果實。卡爾好奇嘗了一些,發覺食了也變得精神爽快,便將果實摘了帶回家,分給當地人吃,因此這種果實便傳開了。

但幾乎所有歷史學者都同意咖啡的原產地就是衣索比亞,這一點是不用爭論的。

發展

最早有計劃栽培及食用咖啡的民族是阿拉伯人,至於為什麼咖啡會從東非的衣索比亞去到阿拉伯世界,無非是因為戰爭。

公元525年,衣索比亞軍隊侵入葉門,咖啡豆就被士兵們隨身帶到葉門地區,然後公元575年,葉門地區開始出現咖啡樹種植。後來阿拉伯人從衣索比亞手裡收回了葉門,咖啡也就傳入了阿拉伯世界。

後來阿拉伯人在葉門建立了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商業不發達,沒有獲利的概念,更看重特權,阿拉伯人就把喝咖啡當做特權,法律還明文規定,嚴禁攜帶能發芽生長的咖啡豆都或咖啡樹苗出境。以免咖啡的種植流傳到其它地區。

傳入歐洲

在16世紀前,阿拉伯人幾乎壟斷咖啡的生產和飲用,為什麼後來會傳入歐洲?還是因為戰爭侵略擴張。

土耳其人的奧斯曼帝國不斷對外侵略擴張,像開掛了一樣拿下一塊又一塊領土。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奧斯曼帝國徵服了阿拉伯世界,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

那時土耳其人似乎比阿拉伯人更愛做生意。當時奧斯曼帝國是東西方貿易中心,商人來來往往,早在16世紀末,威尼斯,馬賽和倫敦的商人就開始偷偷將少量咖啡豆帶回本國。後來逐漸形成有規模的咖啡貿易,咖啡也由此傳遍這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領土。

咖啡幫助歐洲人「戒酒」

在討論咖啡改變歐洲民眾氣質之前,我們要先知道,在17世紀之前,那時歐洲社會是醉醺醺的和落後的。

尤其是在中世紀(5世紀後期-15世紀中期),那時人們無知迷信,除了聖經沒有什麼書可以看,沒有歌劇,音樂也不怎麼悅耳;至於飲食更是難以下咽,胡椒,鹽,白糖,要什麼沒什麼。日常歐洲人民日常就是上教堂和喝酒。

喝酒不僅因為好喝,還有宗教原因。在基督教傳統裡,葡萄酒與無酵餅象徵耶穌的血與肉,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曾舉起葡萄酒對門徒們說「喝吧,這是我的血」。每個修道院都有種植葡萄,釀造葡萄酒的傳統,當時葡萄酒的產量,足夠貴族拿來當水喝。電視劇《冰與火之歌》中,就有不少歐洲貴族喝酒像喝水的場景。

貢特爾·希施菲爾德的《歐洲飲食文化史》根據文獻記錄指出「在中世紀晚期許多地區成年人平均每天喝大約兩升啤酒或葡萄酒」。而按照我國膳食指南,人體每日正常所需水量也是兩升左右。

到了17世紀,這種情況也沒很大改善,美國作家斯圖爾德·李·艾倫在《咖啡癮史》提到:

1660年的巴黎有超過100個宗教假日,每個假日的高潮都是當時非常流行的馬拉松飲酒比賽。「他們得先喝掉一半,然後一口氣把剩下的全部喝完,」一位德國人在1599年記載,「直到他們完全陷入昏迷狀態……會有兩個英雄脫穎而出,然後再繼續最後的酒量比賽。」到了晚上,歐洲的城市到處可以看到醉漢「左右搖擺,前後晃動,四肢不穩,摔進泥地時,雙腳還攤開得連馬車也穿得過去」。在那個時代,每個家庭主婦都會烘烤麵包,也會釀酒。「眾人靠這道飲料過日子,多過於靠食物。」普列克託瑪斯(Placutomus)曾於1551年如此描述。

其實早在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曾試圖改變這種濫飲的現象。飲酒的問題是他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其追隨者——聖方濟修道會,印了最早的「酒精魔鬼」海報,那是一個有豬頭鳥爪的喝醉酒的魔鬼,他們也禁止酒量比賽。但馬丁路德的限酒計劃最後還是失敗,一個原因是當時還沒出現酒的代替品。

直至17世紀晚期,奧斯曼帝國開始禁止咖啡,1633 年某天夜晚,奧斯曼帝國暴君穆拉德四世走到伊斯坦堡的一家咖啡館,看到平民批評他的暴政。專政的穆拉德四世便開始嚴禁咖啡,把咖啡館夷為平地,派人擊沉運載咖啡的船,一言不合就處死別人。

但咖啡商人還是要養家餬口啊,他們就把生意轉向了義大利、法國、奧地利等歐洲國家。

而此時,在英國,清教徒奪取了議會的控制權(清教徒是指主張清除天主教殘餘的改革派,主張禁酒)。清教徒便熱切地將咖啡這種「黑酒」視為是上帝賜予的代替啤酒的飲料,還改掉了在早餐喝啤酒湯(beer-soup)的習慣。認為這種飲料比啤酒還好,還有治療酒醉的功用。

當誘人的葡萄隱藏的毒害強暴了整個世界, 咖啡,這非常有益的酒精,出現了, 挽救了腸胃,也把腦筋變得更靈活。——清教徒(1674年)

慢慢地,人們開始習慣喝咖啡,減少了喝酒量。根據歷史學家詹姆斯·豪厄爾(James Howell)的說法「隨著咖啡館的增加,人們不只變得清醒,就連早上喝酒的休息時間也慢慢被替代。1652年倫敦只有一家咖啡館,到了1700年已經超過2000家。」

倫敦的第一家咖啡館由帕斯誇·羅塞在1652年開辦,他是亞美尼亞人,曾給一位英國商人做過僕人,在中東旅行期間喜歡上了咖啡。他的咖啡館一炮而紅,引得當地的酒館主人向市長大人提出抗議,說羅塞無權和他們搶生意,因為他不是倫敦的自由民。最終,羅塞被迫離開英國,但咖啡館這個主意紮下了根。

到1663年,倫敦已經有了83家咖啡館。1666年的倫敦大火燒毀了許多咖啡館,但又建起了更多。到17世紀末,光是倫敦就有約550家咖啡館。很明顯,在歐洲的所有城市中,倫敦接受咖啡館最快也最熱情,一位小冊子作者在1675年也這樣寫道:

「自從我們初識咖啡館以來,土星尚未完成軌道上的一圈行程,但咖啡館已經枝繁葉茂,不僅在我們的城市裡,而且在大學,在全國各地的大多數城市和大鎮裡都為數眾多,這不能不令人驚嘆。」

法國的情況也一樣。自從巴黎的第一家咖啡館「普羅科佩咖啡館」於1686年開門以後,巴黎咖啡館的數目迅速擴大,1720年達到了380家,1750年是600家,1800年達到800家。

無疑,當時的歐洲社會開始從濫飲的社會轉變為抑制飲酒過量的社會,還開始用咖啡因來保持頭腦清醒。

咖啡館催生了民主和人文

在小酒館,光線暗淡,人們大多喝醉了或者帶著武器,暴躁的很,不合適政治和宗教議論,一言不合就罵街。

咖啡館卻燈光明亮,陳設高雅。喝咖啡提神醒腦,被認為是有品位,樂於接受新思想,人們沒事就去喝喝咖啡瞎嗶嗶,可以說,咖啡館是討論民主和人文的理想場所,加快了歐洲向「理性社會」轉型的進程。

倫敦一家咖啡館內部,人們在裡面閱讀、討論

英國作家湯姆·斯丹迪奇的《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網際網路》便提到這一情況:

咖啡館的氣氛鼓勵陌生人之間的交談,階級和社會地位的差別完全被拋在一邊。咖啡館明文規定:「無論一個人的地位如何,都不必為地位高的人讓座。」17世紀的一首韻體詩解釋說:「紳士貴族,販夫走卒,都一律歡迎;大家共坐一處,人人高興。」

看到這裡,你或許就能理解為什麼歐美影視作品裡面,人們總是能很自然地在咖啡館裡面搭訕別人,結識新朋友是很容易的事。美劇《老友記》就是每集都有不少幾個朋友在咖啡館一起聊天,或者在咖啡館主動搭訕陌生人的場景。

咖啡館是純粹交換信息的場所,人們在這裡暢所欲言,對各種思想反覆斟酌,判斷其時候合理,或被人接受吸收,或予以摒棄。可以說,咖啡館催生了民主和人文的成果。

比如在科學家愛去一家「希臘咖啡館」,牛頓和天文學家哈雷(哈雷彗星取自其名)就是一對「咖啡友」,他們同泡一家咖啡館,還在咖啡館裡舉辦科學講座,甚至親手在咖啡桌上解剖過海豚。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是在哈雷的啟發下誕生的。

哈雷和其他科學家泡咖啡館時,天南地北地閒聊,朋友提出問題「為什麼天體運動的軌跡是一條橢圓形曲線」。哈雷搞不懂,便找來牛頓。牛頓便為哈雷計算證明原因。這一算就算了兩年,而且算出的結果比哈雷要求的多得多,也就是現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是牛頓第一次用他天才的思維提出萬有引力定律。

誰寫了新詩或新的小冊子,只需把其留在咖啡館,便會有人看。各類小冊子作者,例如有名的喬納森·斯威夫特和丹尼爾·笛福,都在咖啡館汲取了豐富的素材,並運用到作品中。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大部分內容也是在咖啡館完成的。

對於商人來說,它還是一個交易場所。

倫敦證券交易所便是由咖啡館演變而來。1680年,Jonathan Miles在倫敦的交易街開設強納森咖啡館(Jonathan's Coffee House),由於在皇家交易中心附近,生意人便約定俗成定時在咖啡館出現,以便生意夥伴可以輕易找到他們,他們把咖啡館當作辦公室、會議室和交易地點。咖啡館便開始提供各種商品價目訊息,最後演變成了倫敦證券交易所,今天的世界四大證券交易所之一。

其他還有例如倫敦的勞埃德證券(勞埃德咖啡館)、倫敦航運交易所(波羅的海咖啡館)、英國東印度公司(耶路撒冷咖啡館)等。

生意人在咖啡館交易

政治家,神學家,醫生,律師,詩人,作家,演員,音樂家等等都有他們各自經常光顧的咖啡店,你想了解法律,就去律師們聚集的咖啡館,花上一便士買一杯咖啡,當時的一首歌謠說得好:

「這麼好的大學,從未有過;花上一便士,就能當學者。」

在咖啡館肆無忌憚地討論政治實在太流行了,連英國王查理二世都擔心它會成為陰謀造反的中心,心想這可不行,就發布禁令試圖取締咖啡館。但當時咖啡館已經成了倫敦商業政治生活的中心角色,人民群眾一萬個不答應,便組織了請願團進行抗議。財政大臣也站在他們一邊,提醒國王「您看,咖啡館出售的咖啡、茶和巧克力,都是真金白銀的稅收吶。」國王接納了意見,於是這項禁令11天後就被取消了,咖啡館成功地抵制了政府的管控,捍衛了自己作為自由交流討論的場所的地位。

相關焦點

  • 薦閱|《咖啡癮史》
    1.19世紀的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儒勒・米什菜將西方文明的啟蒙歸功於歐洲從爛醉如泥的酒鬼國度成功轉型為喝咖啡的理性社會:「文藝復興抒發的新思潮,部分歸因於一件足以養成新生活習慣,甚至改變民眾氣質的大事件,那就是咖啡的出現。」 2.我認為加爾各答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
  • 籠罩在咖啡芳醇裡的國度
    據說有權威媒體推薦過的全球十大咖啡城市,新加坡竟然位列其間。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族,一個與茶文化有著深厚淵源的群體,居然如此鍾情咖啡,這多少有點讓人感覺驚異。看來不同文化的交融並不一定那麼困難,這些華人雖然大都浸淫於中華的古老文化,卻也是現代世界的參與者。
  • 蔡德林:籠罩在咖啡芳醇裡的國度
    到新加坡後,慢慢地注意到咖啡在此間的境遇與在中國大為不同。在中國,咖啡無論怎樣也還是小眾的愛寵,但在新加坡,即便是在華人社會,咖啡也登堂入室,成了平民百姓的日常必需。新加坡的各個角落都有巴剎,每個巴剎都有為數不少的咖啡攤檔。你無論什麼時候到巴剎去,·都可以看到各種年齡的人、各種職業的人,端坐桌前,面前一杯咖啡。
  • 酒鬼喝酒上癮!喝咖啡的也照樣會上癮!尤其是速溶咖啡!
    一個真正的酒鬼,上癮了會很難受的!但是對於不喝舊的朋友你很難體會那種感覺!給大家打個最簡單的比方:你後背有個地方非常的癢,奇癢難忍,但是你卻夠不著!你說痛苦不痛苦?犯了酒癮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別誤會,我們今天不是講喝酒的,還是要說咖啡!你可能停過有很多人對咖啡非常依賴!比如伏爾泰一天要喝幾十杯咖啡!
  • 咖啡,是飲品;咖啡,不是飲品---之四 辦公室咖啡與交流溝通
    對於現代人,辦公室咖啡如果僅是暖胃飽腹提神,真是再容易不過了。拿起手機豐儉隨意任意點還送貨上門。我想聊這個話題,在於物質和服務極大豐富的今天,彼此的溝通理解,似乎與其成反比。通過咖啡似乎可以改變一下這個狀態。咖啡的芳香刺激腦神經活躍,藉助咖啡打開話題,聊點咖啡品類風味,體會,許多善意的表達,春風化雨,漸入佳境,溝通變得有趣,溝通因咖啡的芬芳而順暢。經常衝煮咖啡,可以改變氣質。
  • 不喝咖啡會死,是歐洲500年來的血淚教訓
    傳說一位伊斯蘭隱士夏狄利成功煮出這種咖啡、可可、奶油和牛奶的混合飲料,並向阿拉伯地區廣泛傳播。 當時阿拉伯地區的伊斯蘭宗教禁喝葡萄酒,尤其是蘇菲派(伊斯蘭教中的神秘主義,有別於一般的穆斯林,在生活方面相當嚴格)穆斯林在做守夜禮拜時,發現咖啡是有助於提神的最佳飲料。 但是,咖啡的第一次厄運來了。
  • 藥劑鋪 - 咖啡攻佔歐洲的灘頭堡
    咖啡四百年前剛剛在歐洲流行時,它還是用鍋子炒的,很焦很苦,而且還不濾渣,很難喝喔……圖:阿拉伯人用平底鍋子炒咖啡豆,16世紀畫作是啊,從不同紀元年代來看咖啡,對它的風味評價還真不一樣,咖啡可以攻佔歐洲,當年絕對不是因為它的美味,而是有其他因素。咖啡在21世紀已是全球化商品,它在現代社會的形象,是一種時尚飲品或是文化性飲料。
  • 喝了那麼多咖啡,歐洲咖啡文化你了解多少?
    ▲unsplash@lufang cao對於很多咖啡愛好者來說,在歐洲各具特色的咖啡店點一杯咖啡,度過愜意的時光,是歐洲旅行清單的重要一項。在等待打卡歐洲的日子裡,除了在咖啡節喝個爽以外,也跟著維京一起了解下歐洲各地的咖啡文化吧~#奧地利「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奧地利詩人兼散文作家彼得艾頓博格先生的這句話,遠比他的詩文作品更出圈。
  • 阿拉伯人對咖啡的酷愛超乎想像,那些不為人知的阿拉伯咖啡文化!
    黑豆蔻口味的阿拉伯咖啡,也被稱為qahwasada(歡迎咖啡),在約旦文化中根深蒂固。為客人提供咖啡(和茶)是約旦熱情好客的重要組成部分。咖啡是風靡全球的飲料,但你知道嗎?喝咖啡的行為其實是起源自阿拉伯地區,在17世紀才傳到歐洲地區。
  • 咖啡的環球之旅---從歐洲到中南美洲
    法國人在喝葡萄酒,英國人再喝烈性威士忌,德國人再喝啤酒,咖啡館在歐洲遍地開花的18世紀前,歐洲的上流社會沉浸在女性主持的羅可可式的沙龍文化裡,政客、畫家、詩人、音樂家在華服美食中溫文爾雅的討論時政、文學和藝術,也在其間傳播流言、曖昧。
  • 咖啡是怎麼風靡全球的?全世界都在喝咖啡,為什麼不喝雞湯?
    咖啡即便是在西方,最早也只是在一些小咖啡館裡飲用,大概是在17世紀末期,土耳其的軍隊兵敗維也納,部隊撤離的時候留下了大批的咖啡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咖啡原來一直被當做軍需物品!法國人在喝咖啡之前一直是喝一種菊苣加牛奶,跟咖啡豆類似,菊苣也會經過烘烤研磨。
  • 禁銷咖啡果皮茶的歐洲,卻開始流行喝咖啡葉茶了?
    雖然19世紀有一些人試圖在歐洲引進咖啡葉茶並飲用,但它未能得到消費者的喜愛。但近年來,它在西方市場取得了一些關注,部分原因是來自它假定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優勢。人們不想嘗試喝咖啡葉茶的最大障礙之一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它的味道會像咖啡的味道一樣。但事實上,儘管它是用咖啡植物的葉子做的,它的味道和咖啡完全不同。
  • 咖啡故鄉的人們竟然是這么喝咖啡的!
    可以說,從古至今,咖啡一直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   探尋咖啡的起源,最終你會來到衣索比亞,在這裡,人們把喝咖啡看作是一種神聖的儀式,他們會在咖啡中加入各種草藥和香料,為客人們送去健康與祝福。
  • 周永明 :咖啡、茶和巧克力在歐洲的三國大戰
    有一好友,患有嚴重的咖啡依賴症,每天早晨必須喝上一杯方能進入工作狀態,否則整日萎靡不振。一日對我戲言,能否就咖啡再寫一篇,自己不假思索即滿口應允。其實我對咖啡既不著迷也素無研究,但謝天謝地,我喜歡的德國歷史學家謝韋爾布希寫過一本《天堂之味:香料、咖啡、菸酒的社會史》一書, 我在威斯康辛大學開設過一門頗受本科生歡迎的課,名叫「毒品人類學」,把它列為必讀。
  • 瑞士咖啡漫談
    在亞洲的茶文化國度中,咖啡已變得越來越舉足輕重,人們常常把咖啡與高尚、高雅、高貴聯繫在一起,以區別於茶。然而,日本已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後的第三大咖啡消費國,似乎咖啡的消費和普及程度與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 ▶美國是全球咖啡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但其「豪飲」咖啡之舉卻為大多歐洲人所不齒。他們常常是一大壺電熱過濾式咖啡從早喝到晚,時時刻刻地被清淡咖啡滋潤著。
  • 依舊禁止咖啡果皮茶銷售的歐洲,卻開始流行喝咖啡葉茶了!
    雖然19世紀有一些人試圖在歐洲引進咖啡葉茶並飲用,但它未能得到消費者的喜愛。但近年來,它在西方市場取得了一些關注,部分原因是來自它假定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優勢。    咖啡葉茶的飲用口感  人們不想嘗試喝咖啡葉茶的最大障礙之一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它的味道會像咖啡的味道一樣。但事實上,儘管它是用咖啡植物的葉子做的,它的味道和咖啡完全不同。
  • 為什麼男人要喝咖啡?與會喝酒的男人相比,喝咖啡的更能靠得住!
    為什麼說男人一定要喝咖啡?真要從健康的角度去說,也會有很多的理由,但是今天咱們不談這個!影視作品中有很多的場景都會跟咖啡有關,小編至今都記得小李子萊昂納多在盜墓空間裡的那一幕,巴黎咖啡館世界崩潰的那個場景,半休閒的穿戴與環境完美的搭配,非常亮眼!
  • 文化 | 用盤子喝咖啡的時代
    畫中的女人 (一位貴族) ,正把咖啡放倒在碟子上。這並非她不小心打翻杯子,她是故意這樣做的。這兩幅18世紀的繪畫都暗示,在咖啡剛開始於歐洲火紅的年代,當時期的人不論男女,有用盤子喝咖啡的習慣。圖: Louis Marin Bonnet繪《喝咖啡的女人》上面這幅更直接,這是法國藝術家Louis Marin Bonnet的粉彩版畫,創作於1774年,畫名是: 喝咖啡的女人 (The Woman Taking Coffee) 。這位優雅的上流社會仕女,就像現在這些北歐鄉村農民一樣的方式喝咖啡,只是她舉止非常優雅的把咖啡倒入盤中。
  • 2020年12月 在成都喝咖啡
    看著裝修可可愛愛的,店裡還有在售雲南深山鄉村的農副產品,而且整店奶咖只用燕麥奶做,這一切都指向了一杯美好的咖啡。然而…… 這杯咖啡實在是太!難!喝!了!!!是我近幾年內喝到過最難喝的咖啡!❄️ 此刻的成都下起了雪,實屬罕見,希望是好兆頭喔~ 2020年08月 在成都喝咖啡2020年09月 在成都喝咖啡
  • 「哈比夏」和 咖啡的國度
    第一杯衣索比亞的咖啡有點酸,牆上掛著的美女沏咖啡的照片很甜。第一晚從機場出來已是凌晨一點,一頭霧水攪著大雨瓢潑,計程車要價30美金。揮刀砍價幾下後投降了。一路上司機都在用當地語言在電話裡和人聊天,只有「chinese「能聽懂。中文裡異鄉相見的第一句話是:「初到貴地,請多關照「。在依賴網絡和水、電的現代社會,有了這些才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