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李鬱芬教授逝世,她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2020-12-15 大洋網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獎等;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

邊幹邊學,摸索前進

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黨的號召,復旦大學黨委從本校物理、化學等系抽調一批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等單位的師生共同組成科研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當時,這支科研隊伍以「58中隊」為代號,在化學系主任吳徵鎧教授的指導下開始研究工作,李鬱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員。

當時,世界上只有美、英、蘇三國掌握製造分離膜元件的技術,同時該技術被這些核國家列為重大國防機密並嚴禁擴散,甚至被蘇聯稱為「社會主義陣營安全的心臟」。1960年8月蘇聯撤走專家時曾揚言,他們走後,「中國核工業將成為一堆廢銅爛鐵,別說製造原子彈了」。

就這樣,在有限的技術資料支持下,「58中隊」的成員邊幹邊學,不斷摸索前進。當時,無論是從研究本身還是從研究條件來說,這項工作都是無比艱苦的,有的工作甚至還相當危險。從1958年到1961年,他們堅決服從國家需要,堅持研究工作,並對製造全過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漸成為原子能科學專家。1960年後,國家有關方面將吳徵鎧教授調往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復旦負責的研究工作轉由李鬱芬等人繼續進行。

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正如當時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所所長錢三強所說:「這任務是絕密的,不能和任務外的任何人(包括配偶)談及此工作。今後不能再署名發表文章,要從此隱姓埋名,對粉末冶金的同行就說是改行了,不再參加粉末冶金方面的學術或學會活動。這項任務是『直的進來、橫的出去』(意指終身工作)。」由於是絕密任務,參加人員必須要嚴格遵守保密規定:不得與本任務之外的任何親朋好友(包括配偶)談及這一工作,不得公開發表論文,並要樹立終生為之工作的思想。李鬱芬等人對此毫無怨言,準備當一輩子無名英雄。以至於改革開放以後,當李鬱芬遇到她的老同學時,對方十分驚奇地問她:「這些年你都到哪裡去了?既不見你發表文章,學術會議上也見不到你,我們都以為你從地球上消失了呢?」是啊,別人當然不可能知道,在那些「從地球上消失」的日子裡,李鬱芬和她的同事們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

1961年11月,在原子能系李鬱芬的帶領下,復旦「58中隊」全體研究人員連同儀器設備集中到上海冶金所會戰攻關,代號為「真空閥門」,復旦人佔總人數三分之一,李鬱芬任第三大組組長。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當記者和李鬱芬談及這段往事,她只說,「國家需要你,你肯定要好好幹,我們當時都願意像一個螺絲釘一樣工作。」她想了想,「我不知道這些話你們年輕人是否願意接受,可能現在觀念不同,你們更追求一種自我的張揚,但這是我當時真實的想法。」對於共和國的有功之臣,祖國和人民是不會忘記的。1978年,這項攻關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後又獲得1984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12名獲獎人員當中,原復旦大學「58中隊」的同志就有4位,即李鬱芬、李長林、張敏、謝雷鳴。錢三強在《中國原子核科學發展的片段回憶》一文中特別指出,「我們原子能所為此組織了攻關小組……聯合了中國科學院、冶金部和復旦大學等幾個研究單位,經過四年努力,研製成功合格的擴散分離膜……」從此,中國成為繼美、蘇、英之後,第四個能製造擴散分離膜韻國家,並成功製造了原子彈。「誰人識功勳,一彈揚國威」,李鬱芬等人的重大貢獻,直到二三十年以後才為世人所知。

淡泊名利,實事求是

作為學科中的骨幹、帶頭人,李鬱芬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榮譽,但她把它們都看得很淡,謙讓淡定是同事們對她一貫的評價。熟悉李鬱芬的人,都說她淡泊名利,有著一名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她先後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等稱號,但她時常覺得自己做的太少、得的太多。李鬱芬覺得作為一個黨員最重要的就是實事求是,工作上如此,為人也一樣,面對缺點不隱瞞粉飾,面對功績也絕不虛報浮誇,這才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應具備的作風。

做科研要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繫

她鼓勵青年教師與學生要培養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她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一旦鑽進去了,就會有興趣了。做實驗總會遇到困難,想幾天幾夜可能都沒有頭緒,突然之間有了靈感,把問題解決了,那種油然而生的喜悅會把所有的煩惱都掃去,支持你走下去的往往就是興趣。」在一次大會上,她鼓勵女同學要有科研事業心,她說,「在我周圍一直有很多優秀的女科學家,當年在『真空閥門』研究小組的業務骨幹中有好幾對夫妻,工作中都同樣出色。現在很多學生特別是女學生願意畢業之後做白領,而不是從事比較艱苦的科學工作。追求生活質量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了就會磨滅了一個人的意志。我不知道你們年輕人怎麼想,但我是一直把工作看得很重要的,特別是這份工作與國家的利益相聯繫的時候。做科研特別需要一份事業心。」

李鬱芬的科研工作並沒有因在原子能核心技術中的重大貢獻而止步,她還參與其他諸多科學項目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成果,發表論文40餘篇。1970年,李鬱芬開始從事雷射器件、雷射光譜及雷射醫學方面的研究,1974年參加研製氮分子雷射器及染料雷射器並獲得成功。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哈佛大學N.Bloembergen教授(當年在史丹福大學)在1980年底出版的《現代中國的科學》一書中對此作了很高的評價,「復旦大學於1974年研製成功中國第一臺染料雷射器」。1974年至1976年,李鬱芬從事中國古代西漢透光鏡研究,揭開了古鏡透光之謎並首次複製成功,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她還於1979年參加在國內首次製成染料雷射眼科治療機,1981年進行CARS測溫技術研究,兩項技術都被評為上海市科技成果獎、國家教委優秀科技成果。

來源: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中新網12月9日電 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復旦教授李鬱芬逝世,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復旦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我國首顆核彈研製,甘當一輩子無名英雄
    2020年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的巾幗女英雄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巨星隕落,舉國哀悼!李鬱芬教授雖然離去,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科研和精神財富,為後輩搭好了平臺,指明了方向。「直的進來,橫的出去」——為我國核事業甘當無名英雄!20世紀50年代末,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復旦大學抽調了一批優秀的物理、化學師生,和上海機械學院、華東化工學院組成了師生聯合科研小組,開展分離同位素研究,為研製原子彈提供基礎技術。
  • 參加中國第...
    原創 殷夢昊、金雨豐等 復旦大學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同志,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叫啥?
    像早前各國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那時候原子彈算是最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各國都不希望其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各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目前世界上原子彈的使用記錄只有兩次,當時美國用兩顆原子彈促進了整個二戰的結束。
  • 中國造第一顆原子彈有多難?高能炸藥竟是用鐵鍋熬的
    「這是存放原子彈最小部件的閘」。上鋼新村街道「兩彈一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裡,89歲的陶瑞濱指著眼前這個不起眼的木匣子對記者說。木匣子外方內圓,像個普通的筆筒。誰也想不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中子源曾躺在裡面。
  • 冷知識10則:中國第一顆爆炸的原子彈名叫什麼?
    1、中國第一顆爆炸的原子彈名叫什麼?
  •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
    美國第一顆原子彈叫瘦子,蘇聯的叫南瓜,中國的該叫什麼?隨著中國的進步慢慢的我們從落後國家,也慢慢地開始站立在了世界大國的排名裡成為了發達國家。像之前各國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就給原子彈起了各種各樣的代號,畢竟原子彈算是最先進的武器,各國都不希望它的相關信息洩露。那麼你知道第一顆原子彈的代號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中、蘇、美三國的情況。目前世界上只有兩次使用原子彈的記錄,當時美國為了促進整個二戰的結束,使用了兩顆原子彈。
  • 蘇聯第一顆原子彈叫南瓜,美國叫瘦子,中國的叫啥?名字太文藝了
    不過從清王朝的覆滅到二戰時期,中國即便有清楚的認識但當時的情況已經十分嚴峻,他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好在當時的日本侵略者並不被世界所容忍,中國不是勢單力薄的國家。然而,依靠普通的打法,日本把戰線拉得太長,而美國為了快速解決戰鬥就朝他們國家丟了兩顆原子彈,一顆叫小男孩,一顆叫胖子,這兩個原子彈只給廣島和長崎留下一片廢物和兩朵蘑菇雲。
  • 大事記| 我是死神,世界第一顆原子彈誕生記
    羅斯福被他說服了,美國的原子彈計劃開始啟動。初期對這個計劃熱衷的科學家,大部分來自歐洲,他們對一點深信不疑,即納粹德國已經開始著手研製原子彈。玻爾:原子彈的「雙重生父」2005年春天,為了紀念「世界物理年」而在北京一所大學裡上演的一出科學戲劇,惹惱了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
  • 中國經濟法學開拓者、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劉文華逝世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方面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法學家、教育家、中國經濟法學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劉文華教授,因病於2020年3月12日1時1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 他是楊振寧李政道的同學,帶了51位留學生歸國,搞原子彈隱姓埋名
    這個人一輩子主要做了一件事,搞原子彈。然而,為了研製中國的原子彈,他就像變了一個人。隱姓埋名十幾年,性格大變不愛說話。原子彈的巨響之下,他卻淡泊名利,默默無聞。因為此刻的西南聯大物理系,集結了中國最好的物理系教授們,在朱光亞以後的生涯中,我們會發現,年齡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標尺。02自從日本被美國扔下兩顆原子彈後,全世界的人都見識到了這種足以瞬間毀滅一個國家的威力。中國能不能也造原子彈呢?
  •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時,英國、美國、法國和蘇聯各是什麼反應
    在國家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根本沒有研製核武器的條件,所以在早期中國根本沒有核武器研製計劃。但在抗美援朝戰爭之後,中國下定了決心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核武器,因為在韓戰時期,美國多次對中國進行核威脅。當時的中國沒有核武器,所以就只能忍受美國的核威脅。在這之後中國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功了引爆了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
  • 這些曾「跟任何人都不能說」
    日前,總臺央視《面對面》採訪了三位參與核武器研製的科學家,揭秘「北京九所」裡那些曾「跟任何人都不能說」的隱秘。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裡,一座嶄新的辦公樓開始動工建設。這座名為「花園路3號院」的辦公樓,是為一個叫「北京九所」的機構而建的。
  •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1937年9月,錢三強來到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裡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該實驗室是居裡夫人創建的,居裡夫人逝世後,由錒的發現者德比愛納教授任主任,但是實際上是居裡夫人的大女兒伊萊納主持。伊萊納·約裡奧-居裡夫人就是錢三強的導師。伊萊納像她的母親居裡夫人一樣,潛心於科學研究,忘我勤奮,作風嚴謹,品格高尚,待人謙和。在這樣一個導師的教導下學習,的確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
  • 他是中國原子能之父,捨命保護原子彈元件,差點被美國日本搶走
    如果沒有他的捨命報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可能要晚上幾年。他曾經兩次用生命保護了兩樣對中國原子能事業至關重要的東西,50毫克鐳和加速器零件。不僅如此,他早在1931年,就在清華大學物理系開設核物理課程,並主持建立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
  • 復旦大學42歲女博導英年早逝……
    記者從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獲悉,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司佳逝世。 該學院官網介紹,司佳1978年6月生於上海;2006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哲學博士;2016年11月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近現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向。
  • 新中國婚姻法學科奠基人、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巫昌禎逝世
    記者今天從中國政法大學獲悉,著名法學家巫昌禎教授因病於2020年3月25日15時30分逝世,享年90周歲。  巫昌禎,1929年11月17日出生,江蘇句容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特聘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婦聯執行委員。
  • 復旦大學教授徐靜波:京都,日本文化的心像地圖|知微行遠論壇報名
    他是國內研究日本文化的資深學者,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著作頗豐,將宏大的千年日本文明史娓娓道來;他喜愛旅行,尤其注重用自己的足跡去考證古籍史料;他熱愛美食,早年是研究梁實秋的學者,後來自己出版數本關於和食的起源和發展的著作,洋洋灑灑的數十萬字裡,呈現了大和民族獨特的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