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除了錢幣之外,由中國而至的帶有漢字的物品如銅鏡,中藥材,以及絲綢等物品,這些物品上帶有的漢字也被視為一種裝飾性的中國圖畫而已。正如文字起源就是由圖畫乃至圖畫文字發展而來的一樣。漢字原本具有各自的讀音和含義,這些刻在中華物品上的漢字的讀音和含義在當時的日本人眼中看來毫無釋義的必要,只是具有中國舶來品的特徵而已。
二、朝貢體系下傳達的取信功能的漢字――漢委奴國王金印
在「漢字文化圈」或者「中華文化圈」中,當然是以中國為中心,就對其周邊國家實施冊封和朝貢制度。即以中國為中心,周邊國家被中國冊封為王,這些被稱為「王」的國家承認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權威性;而周邊的被冊封國家則通過獲得中國皇帝的認可來維護和擴大本國的疆域和政治的安穩,同時以向中國朝貢的形式履行自己作為藩屬國的義務。中國通過頒布詔書和「印綬」的形式來向周邊國家實施冊封體制,而被冊封國也會使用所賜予的印章。
1784年2月在日本福岡縣博多灣出土了一枚金制蛇鈕,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一方金印。此印的發現,與《後漢書?東夷傳》中「建武中元二年(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光武賜以印綬……」的記載一致,多數學者認為「委」是「倭」的通假字,後來證實「漢委奴國王」金印就是後漢光武帝賜給倭奴國的金印。
「金印上銘刻的「漢」字右下角多出來一個「火」字。 「漢」字右下角刻畫成「火」字是偶然的嗎?日本出版的漢字圖錄《朝華字鑑》,沒有發現同樣的寫法。上海博物館藏的「漢匈奴破虜長」、「漢歸歸義氐佰長」(繁體)印,它們上面也刻有這個字。就是要使「火」字出現在印章上。為什麼要出現「火」字呢?因為漢是火德之國。中國古人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由五種因素組成:木、火、土、金、水。漢代剛成立時,有時候說是水德,有時候說是土德,可是慢慢地就規定為火德,東漢一成立就認為自己是火德之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