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已經進入到關鍵時刻,全民防疫也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裡,口罩示人,不能外出,民眾的工作、生活和休閒狀態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心理也在進行著一次「防疫戰」。
在防控疫情中,各地心理機構、醫院紛紛開通心理援助熱線,幫助民眾緩解心理焦慮,提供心理支持。在心理學專業領域赫赫有名的華東師範大學也是其中一員。
2月15日,華東師範大學推出心理防疫科普書籍《疫路心防》,於2月15日正式出版。電子版同步上線,免費提供下載。此外,華東師範大學還於1月31日同時推出心理熱線和在線直播「華東師範大學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網絡平臺」。
針對使用網絡直播和書籍出版這一新一舊的傳播方式,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了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兩位教授,聽他們講述如何幫助民眾緩解防疫過程中的心理問題。
老師要改變以往風格在鏡頭前有趣起來
華東師範大學推出的心理熱線和在線直播「華東師範大學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網路平臺」,通過網絡直播,讓網友與心理專業的老師面對面的交流。據負責該項目統籌的副院長郝寧介紹,心理熱線和網絡直播有各自的功能,相輔相成。心理熱線面對的是有一對一諮詢需求的來訪者,而在線直播是類似團體輔導的形式。「我們在服務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人並不需要一對一的心理諮詢,而是更需要獲取心理健康的知識、調解情緒的方法技術等,而這個通過直播我們就可以傳遞出去。」
2月21日下午五點,主講張麒老師和善的笑臉出現在QQ直播的窗口,「宅居」系列話題之「一起聊聊開學這檔事」準時開播。
直播開始,張麒沒有贅述過多理論,只是簡單點題。隨後聲音甜美的主持人陳曉引入下一個環節:嘉賓連線。
來自成都的心理老師孟泓沁是個陽光開朗的帥小夥,他笑著吐槽:「很多學生喜歡看直播間裡的廣告,因為相比課程,廣告更有意思一些。還有學生把改名玩出了花樣,回答問題的時候答案總是被打賞的「玫瑰」淹沒。」說到這裡,直播間的玫瑰也刷了起來。
張麒說:「以往老師總是要維持一種端莊的權威形象,但現在他們更需要努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要改變以往的風格,讓自己在鏡頭前有趣起來。這對很多教師是一種挑戰,還可能會影響恢復課堂教學後的教師形象。」
一位連線的觀眾說:「我是那種需要社交來提供動力的人,最近宅在家就很喪。今天和大家直播聊天之後,有了互動,感覺重新建立了聯結,整個人都精神多了。」
問題集中在對疫情的恐懼情緒及宅居造成生活問題
北青報記者對本次話療的「主播」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張麒進行了採訪。
北青:為什麼要把心理熱線和在線直播結合起來?
張麒:在線直播聽起來和心理關係不大,但其實是心理諮詢原理潛移默化的應用。傾聽傾訴、包容和接納負面的情緒,就可以起到心理治療的作用。無論什麼形式,它們背後都是心理學共同的規律的呈現。心理就是一個人對世界的一種認知。而這種認知是受到各種個體條件、經驗等主觀影響,和現實有偏差的。心理學就是講個人的哪些因素會影響到他的認知,這樣的認知又會產生怎樣的情緒,而情緒又是如何影響行為的。了解了這些,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適應環境。
北青:在線直播是怎樣進行的?
張麒:我們是在QQ群進行直播,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場三小時的直播。前一小時是學者的講座,中間一小時是直播互動,最後是一小時的群內交流。直播的反響很不錯。
北青:參與諮詢的主要是處理哪些問題?
張麒:我們的受眾主要是非疫區的民眾,所以大家更多的問題在於對疫情的恐懼情緒和因為疫情宅居造成的生活上的問題。正常的生活規律被打破難免會不適應,以往積壓的問題也會暴露出來。比如婚姻中,夫妻兩個人平時各自上班,沒有矛盾。但是現在都宅在家,二十四小時在一起,各種不和諧的地方就顯現出來了。
這些問題看似和疫情沒有關係,但其實很有關係。有趣的是,這種問題妥善處理也可能變成好事。比如跟爸爸媽媽輪流每人做一天飯菜,大家覺得關係變融洽了;或者和家裡人在一起打麻將,父母可以平等地交流了。
北青:最近直播的內容是什麼?
張麒:從上周開始我們又在組織「宅居」系列主題的「話療」活動。就是針對疫情期間宅居的生活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比如這一期「宅居——一起聊聊開學這檔事」,就是聚焦在開學在線教學對學生、家長、老師的影響。
因為宅居的原因,大家的人際交往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以有這樣一個機會大家一起討論就可以緩解宅居的壓抑情緒,同時也是為宅居後恢復正常生活做一些準備,交流經驗,彼此支持。
北青:現在大眾對心理諮詢的接受度高嗎?
張麒:整個社會對心理諮詢的一個理解程度還不是很充分,但是比起十年前接受程度要高很多。如果(疫情)是在十年前,可能熱線只是有一兩個好奇的會打過來。但是現在有人願意用心理諮詢的方式應對自己的情緒,甚至還會有人想學習心理學。改變是很大的。我們採取這麼多形式,也是想讓大家能夠更加深入真切地理解心理諮詢是什麼。
沒有可供複製經驗具體應對要重新探索
北青:心理學在災情方面可以做哪些工作?
張麒:在疫情災情剛發生的時候,心理學應該參與到整體的策劃中。主要是宣傳策劃,怎麼去和公眾溝通。事件剛發生時人們都會恐慌,這時候政府的應對就很重要。需要提供權威、準確、及時、可信的消息,公眾的情緒就容易平靜下來。
這看上去是危機公關的工作,但背後是心理學的原理。危情發生後,對反應激烈的個體,就需要及時的心理幹預。教授平復情緒的方法,處理創傷事件的方法,以達到平復創傷,儘可能消除負面影響的效果。
北青:這次的疫情和一些災難比如汶川地震在心理輔導上有什麼不同?
張麒:這次疫情跟以往的災難是不一樣的。比如地震,它的過程相對是短暫的。災難本身有個終結,之後就是平復先前的創傷。但這次的疫情,我們一直處在災難當中,一直在發展變化。所以這次是完全不一樣的處理情形,沒有可供複製的經驗,很多具體的應對都要重新去探索。
北青:對非疫區公眾的焦慮情緒有什麼建議?
張麒:應對焦慮最有效的方法是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對疫情的關註上。在這個階段往往容易出現思維的窄化。思維窄化之後就會只關注到所恐懼的事情,其他事情都想不到了。這就變成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丟掉了整個生活。
所以我們要去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這有助於我們獲得基本的對生活的控制感,從而一定程度上消除焦慮。
三周結集出版《疫路心防》科普漫畫助力心理防疫
網絡直播受眾廣、效果直接,但不能把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長期留存讓受眾反覆體會應用。因此,華東師大將微信公號中推送的心理學科普文章整合,編輯出版了《疫路心防》圖書,張麒也作為專家團隊成員參與了科普工作。
張麒認為,無論是微信公號的專題文章,還是話題式的網絡直播,背後都是心理學原理的應用,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理解自我、應對自己的情緒。作者們也希望借著出版圖書的機會,科普一些心理學的知識。
關於圖書的編撰出版,北青報記者採訪了負責該項目統籌的心理學院副院長郝寧。
北青:出版《疫路心防》的初衷是什麼?
郝寧:1月24號開始,我們邀請了一些專家撰文對疫情當中的心理現象、問題進行解讀,提出了一些對策,發表在微信公眾號和學院官網上。《疫路心防》是這些文章的合集。
書中有「疫情背後的心理學原理」、「來自心理學的應對之策」和「疫情帶來的心理學思考」三個部分。我們在書中融合了疫情心理的科學解讀和我校的人文關懷,希望藉此給疫情中的讀者帶來一些心理上面的撫慰,可以學到一些方法應對當下乃至人生的問題。從1月24號開始創作科普文章,到2月15號正式出版,只有三周的時間。
北青:如此迅速地出版一本書,背後有哪些工作?
郝寧:其實2月6日我們才有了結集出版的想法,然後馬上和出版社溝通。他們很支持這項工作。審批的各個環節一路綠燈,還加派人手審讀文字、編輯圖文。因為只有九天時間,幾乎夜以繼日地工作,經常晚上十一二點我們還在和編輯討論文稿的修改,去訂正語句邏輯、字詞表達、專業術語、心理專家姓名的翻譯等等。
北青:為什麼想到把這些科普文章結集出版呢?
郝寧:因為成為正式出版物,影響力要比單獨的微信公眾號推文影響更大。微信文章可能有幾百上千篇,但是結集出版的只有這二十三篇。出版之後,出版社、官網、媒體都會報導宣傳,更廣泛的傳播可以幫助更多人。另外,把這些文章結集,會更有體系。這本書按心理原理、應對策略和對應的人生思考,分成三個板塊,這樣要比零散的閱讀更深入。
北青:書中還插入了十組手繪的科普漫畫,為什麼有這樣的設計呢?
郝寧:我們認為圖文並茂可以把疫情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通俗易懂地呈現給讀者,讓讀者直觀地看到基於某個原理我們可以怎麼樣積極地對待疫情,調整自己的情緒和狀態。這十組漫畫是我院許多師生合作的成果,也算是特殊時期獨特的教學經歷。
北青:希望這本書起到什麼作用?
郝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手冊,我覺得這也是我們華東師大整個學校的精神,充滿著人文關懷。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給讀者帶來心理上的撫慰,也可以讓大家學到一些心理學的方法,可以更積極、勇敢地面對疫情的挑戰甚至以後的人生。
實習生 李鵬亮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子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