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也是一個天然的紅外線輻射源,其輻射頻帶很寬, 無論膚色如何, 活體皮膚的發射率為98%。人體同時又是良好的遠紅外線吸收體, 其吸收波段以3-15微米為主,剛好是在遠紅外線的作用波段。
遠紅外線不會刺激人體,且可使人體能量增強,令身體內部溫暖,對人體內的器官產生共鳴吸收與療效,此處波長14 μm至6 μm ( 微米 ) 之光線對人類以及一切生物之生長極為重要,目前已獲全球各生物學會及人體工程學會一致公認。
人體遠紅外線的吸收機制是通過人體組織的細胞分子中的碳-碳鍵,碳-氫鍵,氧-氫鍵等的伸縮振動,其諧振波大部分在3-15微米,和遠紅外線的波長和振幅相同, 引起共振共鳴。具有遠紅外線加熱輻射功能的材料,所放射的8-15微米遠紅外波,能有激活身體細胞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分子等功能,詳述如下:
遠紅外線可以調節自律神經
人們如果長期處在緊張焦慮狀態, 自律神經持續緊張,會導致免疫力降低、頭痛、失眠乏力、四肢冰冷等,遠紅外線可調節自律神經保持在最佳狀態。
遠紅外線能激活生物分子活性
應特別指出的是: 紅外區域光子能量 ( 1.6-0.001電子伏特)不能激活分子的電子能級,所以不能象紫外線那樣使物質發生電離。遠紅外線只能激活分子的振動能級, 振動能級間的能量差一般為1電子伏特以下。也就是說,由於遠紅外能量形成分子的原子鍵能量小,因此不能使分子結構發生變化。
在遠紅外光子, 特別是3-14微米遠紅外光子的作用下,使生物體的分子能級被激發而處於較高震動能級, 這便激活了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活性,從而發揮了生物大分子調節機體代謝, 免疫等活動的功能, 有利於人體機能的恢復和平衡, 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遠紅外線可以改善血液循環
遠紅外線能夠深入人體的皮下組織, 使皮下深層組織溫度上升, 擴張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 調節血壓,改善心、腦、 肝、腎等器官由缺血引起的功能障礙。
遠紅外線可以改善關節疼痛,遠紅外線深透力可達肌肉關節深處, 使身體內部溫暖, 放鬆肌肉, 帶動微循環網的氧氣及養分交換, 排除積存體內的疲勞有害物質和乳酸等, 對消除內腫, 緩和酸痛效果顯著。
遠紅外線的鎮痛作用
遠紅外線的熱效應,降低了神經末梢的興奮性;血液循環的改善;水腫的消退;減輕了神經末梢的化學和機械刺激;遠紅外線的熱作用,提高了痛閾, 能緩解疼痛。
遠紅外線可以護膚美容
遠紅外線照射人體產生細胞共振吸收, 能將乳酸、 游離脂肪酸、 膽固醇、 多餘的皮下脂肪等, 藉囊口和皮下脂肪的活化,不經腎臟, 直接從皮膚代謝。因此, 能使肌膚光滑柔嫰, 能促進脂肪組織代謝,將多餘脂肪燃燒掉, 有效減肥。
遠紅外線能增強生物體的新陳代謝
如果人體的新陳代謝發生了紊亂, 引起了體內外物質的交換失常, 各種疾病將會不約而至。諸如水電解質代謝的紊亂,糖代謝紊亂所致的糖尿病、脂代謝紊亂引起心血管疾病,蛋白質代謝紊亂引起的痛風等。
通過遠紅外線熱效應, 可以增加細胞的活力,調節神經體液機制, 加強新陳代謝, 使體內的物質交換處於平穩狀態。
遠紅外線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免疫對人體抵抗疾病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經臨床觀察, 遠紅外線能夠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調節人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遠紅外線的消炎功能
遠紅外線的熱作用通過神經體液的回答反應,使原來遭到破壞的生理平衡狀態加速恢復正常,提高了局部和全身的抗病能力,同時能激活免疫細胞的功能,加強了白細胞和網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達到消炎抑菌的目的。
1977年日本山崎醫師,聯合日本多家醫院,作了七年臨床試驗,發現遠紅外線可治療50種以上疾病,如:
燙傷,火傷,凍傷
癌等惡性腫瘤的預防及治療
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肝及腎疾患
膀胱炎,前列線肥大,老人尿頻,痔瘡患者,夜尿高,低血壓,坐骨神經痛
腦中風後遺症
五十肩,腰酸背痛,氣喘,支氣管炎
耳鼻喉科疾病
神經痛,痛風,貧血,失眠,疲勞恢復,皮膚病
交通事故後遺症,自律神經失調,體臭
遠紅外線在醫療上的應用
乳腺炎、肩周炎五十肩、肩頸酸痛、關節炎神經痛、風溼痛、頸椎炎、骨質增生引起的疼痛、軟組織壓挫傷、運動傷害、腫脹疼痛、燒燙傷、痔瘡、靜脈栓塞、靜脈曲張、外圍血管缺血疼痛、潰瘍與傷口、糖尿病並發傷口、洗腎廔管保護、癌症放射治療後組織纖維壞死婦科方面、痛經、剖腹產後傷口癒合、骨盆腔炎、產後調養、更年期症候群、產後哺乳兒科方面、腹瀉、消化不良、腮腺炎、小兒遺尿神經方面、失眠、神經衰弱、頭痛、偏頭痛、缺血性中風復健。
內科方面:
鼻炎支氣管炎、哮喘氣喘、肝炎、胃潰瘍、急慢性腸炎、腸黏連? 腸功能遲緩、乳腺炎、高低血壓、關節炎、風溼痛、風寒感冒喉嚨痛、偏頭痛、糖尿病併發症、失眠。
皮膚方面:
溼疹、潰瘍與傷口、褥瘡、香港腳、股癬、頭癬、帶狀皰疹疼痛、一般性皮膚炎、循環調節膚質改善高壓氧治療、強化並延續高壓氧治療的療效。
▼遠紅外線可以治療50種以上的疾病
聲明:平臺僅供學習交流之用.部分圖片作品來自網際網路,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