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1月26日的鄭州,忽然下起了雨夾雪,室外站一會兒,頓感透心涼。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普通的日子裡,一幕幕催人淚下的畫面,讓人倍感溫暖。
這天,河南137名白衣戰士在鄭州集結,他們與家人擁抱,向同事揮手,帶著裝有成人尿不溼等各種物資的行李箱,踏上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徵程,他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馳援武漢,護人平安。
【集結】
逆向而行,馳援武漢 137個人竟有著同樣的願望
1月26日上午11點左右,許多河南人的朋友圈被幾條短視頻刷屏了。
雖然這幾條短視頻的拍攝地不同,有的發生在新鄉,有的發生在開封,有的發生在鄭州,但畫面中的人卻要去往同一個目的地:湖北武漢;雖然這幾條短視頻的主角不同,有90後、80後,也有70後,但他們卻有著同樣的名字:白衣天使。
這個時候,他們去武漢做什麼?答案不問自明,他們要從鄭州出發,馳援武漢,護人平安,也因此,從這一天起,他們有了另一個共同的名字:河南支援湖北應對疫情醫療隊。
「趕緊給大傢伙把防護用品發一下,每個人都得有,一個別落下。」1月26日下午2點30分,當上述短視頻被刷屏的3小時後,河南省衛生健康委門前的路兩旁,突然來了4輛大巴和數輛商務車,在載著28名醫護人員的車上,該院支援武漢醫療隊隊長張衛青一邊下車,一邊如此這般叮囑身旁的同事。
「很多醫生護士都報了名,超過徵集人數的很多倍。」張衛青告訴河南商報記者,1月25日晚上9點,其所在醫院的相關群組中,出現了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通知,且很快28個名額就被「搶」完了。
而支援湖北醫療隊名額被一「搶」而光的事情,也發生在河南首批支援湖北應對疫情醫療隊的其他組建醫院中。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大學淮河醫院、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都是很快就組建好了醫療隊。」看到醫護人員奔赴一線的決心和昂揚鬥志,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深受感動。
從1月25日晚上,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向上述五家醫院發出關於組建「河南支援湖北應對疫情醫療隊」的通知,到137名醫療隊員整裝奔赴武漢,僅不到一天時間,而作為一名奔赴疫情一線的醫療隊隊員,來自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楚紫棟堅信,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只要有醫護人員在,就沒有戰勝不了的病魔和疫情,就沒有扛不起來的希望和生機。
「救死扶傷是醫務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而我也覺得,只要我們萬眾一心,沒有翻不過的山,也沒有跨不過的坎。」他說。
【感動】
一幀幀動人畫面,記錄「逆行者」的責任與擔當
「我宣誓,定用生命,救死扶傷......」1月26日下午3點20分左右,河南支援湖北應對疫情醫療隊137名醫療隊員舉起右手,緊握拳頭,許下莊嚴誓言。
一個多小時後,他們將乘坐火車,前往武漢,奔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線。
他們帶著責任和使命出發了,但他們卻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瞬間。
鏡頭一:高喊「王月華,我愛你」 她被愛人哭著送別
1月26日,農曆大年初二的上午,位於河南開封的河南大學淮河醫院馳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即將啟程。
送別現場,一位身穿黑色的外套的男子對著載滿醫護人員的大巴喊,「王月華,我愛你」,而第二個「我愛你」還沒喊完,他已經泣不成聲,旁邊的護士見狀立馬拍拍他的肩膀,可他依舊像個孩子一樣大哭起來。
這個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的男子是誰?他又為何如此這般呢?一番了解後,河南商報記者得知,這名男子叫徐國良,是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的一名醫生,而讓他大喊「我愛你」的王月華,則是他的妻子,一個要去武漢支援的河南大學淮河醫院腫瘤科護士。
「她沒跟我商量,直接就報名了。」1月24日農曆大年三十,王月華接到醫院通知,稱要派醫護人員支援武漢肺炎疫情,因曾在呼吸科工作8年,王月華很快就報了名,這讓剛結束駐村幫扶工作回家的徐國良感到揪心。
「專業上我不擔心,但作為家屬就擔心她的身體撐不下來,這種感情很矛盾。」在徐國良眼裡,赴一線這事應該是他衝上去,可他無法替代妻子,於是,他只好報名參加所在醫院的第二批醫療隊。
「不好意思,實在忍不住了。」徐國良和王月華結婚10年,但說「我愛你」的次數卻屈指可數,而在送別現場,本是去給妻子送藥的他,之所以喊出那句「我愛你」,則是想給妻子支持和關心。
「作為專業人員,我們認為疫情一定會過去,還希望社會多點理解,咱們一起去面對這件事。」送別妻子後,徐國良在朋友圈寫道:「祝福吾愛,祝福戰友們,祝福武漢,祝福中國!」
鏡頭二:剪去心愛的長髮,行李箱裝滿成人尿不溼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厚厚的防護服是保護一線醫護人員不受新型冠狀病毒傷害的盔甲。可是,這一身盔甲也給醫護人員帶來一些「甜蜜的負擔」。
在河南支援湖北應對疫情醫療隊137名醫療隊員中,不乏有留著長發的女性醫護人員。倘若說她們穿上白大褂,是與病魔戰鬥的天使,那麼,脫下白大褂的她們,同樣也是愛美的女性。
可為了穿上連體的防護服,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援助武漢疫區醫療隊的女隊員們,竟然直接用剪刀,互相幫襯著剪去了長發,而在該院28名醫療隊隊員的行李箱中,裝的最多的東西就是成人紙尿褲。
「進入隔離病房需要穿隔離衣或者防護服,如果工作時間長沒辦法去廁所,可能就要用尿不溼解決了。」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援助武漢疫區醫療隊隊員王高帥告訴河南商報記者,穿脫隔離衣或者防護服很麻煩,在時間就是生命的一線,穿上成人尿不溼後,他們不用再把時間浪費在穿脫隔離衣或者防護服上,這樣一來,他們工作的時間就會很長,「就由更多時間為患者服務。」
同樣行李箱裝著紙尿褲的,還有來自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27名醫護人員。「一旦穿上防護服開始工作,幾個小時都沒辦法上廁所,只能用紙尿褲解決。」據了解,在這支平均年齡為33歲的醫護隊伍中,最小的才24歲,最大的也不過43歲。
鏡頭三:一人出徵卻肩負兩人使命替 臨別前他送上「最美情話」
「眾志成城,攻難克堅,不辱使命,不負韶華。」1月26日上午10點,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8名醫護人員鄭重宣誓,而宣誓之後,他們將成為河南省衛生健康委組建的首批赴武漢救援醫療隊成員。
據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院長劉劍波介紹,該院於1月25日晚上8點左右接到組建醫療隊的通知,「開完會我們醫院9點發出通知,很快28個名額就報滿了。」不到10小時,這支涵蓋呼吸、重症醫學、感染控制、感染性疾病等多專業的醫護團隊集結完成,而由其中12位黨員組建的臨時黨支部也火線成立。
談到這次召集,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重症監護室護士長胡玉守感觸頗深,「得到緊急出發馳援武漢的指令後,我收穫最多的就是支持。」當胡玉守在自己的朋友圈發出「緊急出徵,有誰跟我一起去?」的消息後,短短7分鐘就有12位護士接龍回復「我願意報名」。
和胡玉守一起「出徵」的,還有該院重症監護室護士孟劉號。和妻子同為科室護士的他,原本要夫妻二人一起「出徵」,可考慮到他們還有一個7個月大的兒子,醫院拒絕了孟劉號妻子的申請。
「我肩負著兩個人的使命,我一定要替妻子完成好使命。」孟劉號和同事們帶去的河南省特色技術——鼻腸管營養支持技術,將對武漢高齡重症患者提供更好的幫助,他們最擅長的外膜肺氧合(ECMO)技術,也將成為救治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患者的利器。
而在該院援助武漢醫療隊的送別現場,一段「最美情話」也暖哭了不少人。
「相信我們能順利的戰勝病魔,相信我們的專業能夠支援武漢人民。」俯下頭看著倚靠在懷中的妻子,用手輕撫了一下妻子的左臉後,該院呼吸內科教授王林梅的老公豎起右手拇指,「我相信你們能平安回來。」
鏡頭四:行李箱塞滿了醫療物資 父親般的叮囑讓人紅了眼眶
最近幾天,武漢多家定點救治醫院也不止一次通過各種渠道,向全社會尋求防疫物資的支援。就在1月26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還推送了《不止武漢!湖北公布防控新型肺炎捐贈方式》的消息,由此,不難想像湖北,特別是武漢地區防疫物資的短缺情況。
缺少防疫物資,就意味著醫務人員沒辦法到一線開展治療工作。
為了儘可能多帶一些防疫物資,到達武漢後儘快投入一線工作,在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援助武漢醫療隊28名隊員的行李箱中,竟然不見衣物的蹤影,取而代之的,則是口罩、手套、防護服等醫療物資。
而在臨行前,該院院長鄭鵬遠一一送別隊員,並不斷叮囑隊員,「要把身體保護好,狀態調整好,要記得,治療病人和保護自己身體一樣重要。」父親般的叮囑,讓不少醫療隊隊員紅了眼眶。
「放心吧,平安來,也會平安回。」一位隊員笑著揮手說道。
鏡頭五:百名醫護人員清晨集體請戰 3梯隊8150名志願者分批支援一線
1月26日下午4點多,河南支援湖北應對疫情首批醫療隊已前往武漢,就這此時,河南省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也在悄然組建。
「做不了河南首批(醫療隊隊員),那就爭取成為我們醫院的首批。」為爭取到更多入選機會,1月27日早上7點30分,借著交早班的時間,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一病區、心外科一病區、冠心病監護病房、呼吸科等科室的數百名醫護人員,紛紛在請戰書上簽字。
在這些請戰的人群中,河南商報記者看到了中國好醫生、中原名醫高傳玉教授,75歲的心外科主任醫師崔始遠教授,呼吸科主任陳獻亮教授,以及全國著名重症專家張靜教授等人的身影。
「報名的人太多了,為了爭取到更多機會,今天早上部分科室就集體請戰了。」該院相關工作人員稱,自1月26日下午4點52分發出馳援湖北的倡議書至當晚10點,全院超過1000名醫護人員積極報名,而該院醫護人員的請戰其實早在1月22日就開始了,「有的在群裡報名,有的私信主管領導請求支援湖北。」
當一封封請戰書在朋友圈流傳時,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收到了來自2722名醫師、5428名護士的,8150個赴疫情一線治療的申請。
有人可能會問,這麼多醫療隊員去支援湖北,河南的患者誰來救治?
據了解,河南省內醫療力量充足,請戰的醫護人員很大一部分將支援省內疫情治療一線,比如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為在確保發熱門診、留觀病房、重症監護病房等科室人力充足的同時,保證醫護人員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該院將志願者分成三梯隊,分批次支援一線,也就是說,每批醫護人員24小時在崗,2周為一個周期。
【記者手記】
不負韶華,願你平安歸來
「你在湖北要保護好自己。」
「放心吧哥!」
「那邊肯定比河南危險。」
「平安來,平安回。」
「好,你回來了,哥請你喝兩杯。」
這是河南支援湖北應對疫情首批醫療隊前往武漢的路上,一名隊員與其好友的一番對話。
家人擔心、朋友擔憂,終了,還是抵不上這些「最美逆行者」的執念和使命感。
他們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是丈夫的妻子,也是妻子的頂梁柱。
可在這個特殊時期,在國家和人民群眾需要的時刻,他們選擇了舍小家而為大家,他們選擇披上那白色戰衣,成為一名負重前行的逆行者。
在為他們送行的現場,當他們喊出「定用生命,救死扶傷」的誓詞時,作為一線醫療記者,我的心被猛地揪了一下。
生命同樣寶貴,我們不希望等到任何一個醫護人員被感染的消息,我們翹首期盼的,是疫情被控制的消息,是患者康復出院或者好轉的消息,是你們平安歸來的消息。
直到現在,河南省內依舊不斷有醫護人員提交了請戰書,他們有人狠心給女兒斷奶,有人為赴一線「請求主任幫忙」,有人說自己單身無憂無慮,有人說雖不是單身但黨員必須上一線......
「國家有難,醫護有責」,這是一位已經出徵武漢的河南醫療隊隊員說的話,在這關鍵時刻,這句話或已是河南86萬名醫護人員共同的心聲。
終了,你還是要履行使命,不負韶華。
那麼,河南1億百姓就願你:平安歸來!
(見習編輯 李英旋 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