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馬秀秀
接受穿脫防護服、院感知識培訓,制定規章紀律,學習信息系統操作及各項流程……日前,在武漢大學附屬中南醫院,由65名醫護人員組成的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第三批支援醫療隊伍已經正式投入工作。
圖為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三批赴鄂醫療隊接管病房的第一個班(左起:醫療組長尹海燕主任,呂榮釗醫生,護理組長藍靜儒)。 受訪者供圖
「因為是醫療隊伍聯合接管中南醫院,做好前期培訓非常重要,否則影響的是整個團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三批赴鄂醫療隊領隊許典雙表示,醫務人員、當地相關部門等通力合作、眾志成城,大家都卯足了勁兒,一起幫武漢渡過這段艱難的日子。
據了解,目前有8個省的醫療隊伍聯合接管了中南醫院,8省醫療隊醫務管理人員成立了聯合醫務部,共同處理醫務;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65位醫護人員正是廣東省醫療隊伍中的一支。
「一定要保證隊員安全。」此次帶隊出行,許典雙坦言,自己感受到不小壓力。「前期培訓,只有隊員考核通過了,才被允許上崗;我常常叮囑大家,做什麼事情前首先要確保自身的安全,否則影響的是整個抗疫。」
圖為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長陳祖輝主任給第三批隊員作培訓。 受訪者供圖。
時間回到1月24日。那天正值除夕,下午在接到廣東省衛健委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通知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便發出了徵集令,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此前,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經於1月24日晚、2月18日中午先後派出兩批支援醫療隊伍,接管武漢漢口醫院呼6病區(原呼吸內科)。
圖為空無一人的漢街。 受訪者供圖。
雖然自己是一名神經外科醫生,與急需的呼吸、感染專業有些距離,但因為在重症病房和急診科都工作過,許典雙也早早報了名。在得知第三批支援醫療隊伍需要醫務管理人員時,作為醫院醫務部主任的許典雙立即再次請戰,「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武漢疫情嚴峻,能夠去更需要用人的前線,和當地民眾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並肩作戰,我願意。」
從21日奔赴武漢至今,醫療隊已經逐漸適應了在當地的生活。許典雙說,剛剛到達時,大家很謹慎,經過培訓、看到中南醫院醫生的工作方式、了解到相應防護級別後,大家都做到了心中有數,表示信心滿滿,要幹好這件事。
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第三批赴鄂醫療隊伍中,有17位醫生和48位護士,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者僅23歲。許典雙說,雖然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科室,但團隊成員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令他感動不已。
比如,出徵前,隊員林輝翠請來剪髮志願者,幫隊員們理頭髮,針對頭髮的美觀和安全性問題,大家共同「出謀劃策」;比如,大家有各種資源都會互相分享,有什麼累活兒也都搶著幹。
「因為前方人手緊張,許多醫生既要治病救人又要兼職行政工作。」許典雙舉例說,因為後方不斷有捐助物資到達,臨床醫生黃濤便承擔起監管物資的工作。雖然沒有任何物資儲存經驗,但從物資出入庫、清點,再到分發、帳目登記等,他都做得很專業到位;還有醫學影像科的汪飛,兼職整個醫療隊秘書和醫務幹事,工作繁多,還積極為隊員拍下第一次上班進病房前的珍貴時刻,為大家留念,「通過抗疫,可以發現很多人身上平日裡很少顯露的亮點。」
圖為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三批赴鄂醫療隊「全家福」。 受訪者供圖。
許典雙坦言,雖然在前方工作辛苦,但來自多方的關愛讓他們感到格外暖心。
出徵前,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為65位白衣戰士準備了人手一份的「暖心行李箱」,箱子裡,從藥物、防護用品到毛巾、軟水桶、筷子等生活用品,再到「每日堅果」,一應俱全,「現在,後方的支援也在源源不斷湧來。」
「當地相關部門也十分給力。」許典雙介紹,他們入住的酒店裡,設立了站長,站長由各級政府部門人員擔任,醫護人員有需求時,站長會馬上協調提供幫助。比如,幫助上晚班的醫生護士約車、酒店24小時為醫護人員備好熱飯菜等,「當然我們不會提個性化要求,不隨便給對方添麻煩,自己能克服的困難就自己克服。」
在武漢一周以來,每天凌晨一點多睡,早上六、七點起已經成為不少醫務人員的常態。
「前期部署工作比較燒腦,要花很多時間處理。」許典雙說,根據工作性質,他們已經建立了醫務、醫療、護理、物資、信息、安全、宣傳、黨務等十幾個微信群來溝通協調相關事宜,每個人都根據分工,站好自己那班崗。
某天下班,許典雙從中南醫院步行回駐地,他說看到水果湖邊上的蘆葦已經長得很高了,霓虹燈閃耀在空無一人的漢街上,「我依稀能看到之前這裡的熙熙攘攘,聽到之前的人聲鼎沸……而現在,連空氣都是寥落的。」
他還說,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消滅疫情,武漢一定會恢復昔日的繁華!
原標題:《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赴鄂醫療隊許典雙:去需要用人的前線,我願意》
編輯:趙婧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