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 No 25:黃熟香 「蘭奢待」

2021-02-08 香道文化



日本最為著名的沉香應是正倉院所藏之「蘭奢待」,據說是將「東大寺」的雅名隱藏其間,亦有說法是「蘭麝袋」的筆誤,為聖武天皇之遺物,系日本最大的沉香。蘭奢待可謂是「第一名香」,長156釐米,本來重13千克,後來被權貴以借為名實為盜取後重11.6千克,錐形。




蘭奢待香木的切口處放著三張付籤,分別寫著足利義政、織田信長、明治天皇三位風雲人物「某年某月截取幾寸幾分」的記錄。「蘭奢待」內隱「東大寺」三字,被視為日本的國寶。蘭奢待在文獻中的正式名稱是黃熟香,它保存於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正倉院為東大寺附屬的藏寶庫,主要收藏了聖武天皇生前所收集的寶物,為現今收藏日本奈良時代重要文物的代表。


蘭奢待是由東南亞所產的沉香香木,它很有可能是在公元9世紀時由中國傳到日本的,但也有可能是在推古三年傳來。天平勝寶八年(756),光明皇太后進奉給東大寺時蘭奢待的重量為13千克。歷代天皇與將軍曾切取小塊來使用或賞予有功的臣子,其中最特別的當屬織田信長。


當年,信長入京,下令割取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中的「蘭奢待」。歷代天皇或幕府將軍偶有割取蘭奢待自用或賞賜臣下的,既非天皇也不肯當將軍的信長也下手去割,很明顯是為了昭示自己權力之大。使者來到東大寺,卻被僧兵給攔住了:「蘭奢待乃是皇家的寶物,沒有天皇陛下的敕命,任誰都不能碰。」他們同時還嘲笑使者:「從賴朝公(指初代幕府也即鎌倉幕府的首任徵夷大將軍源賴朝)開設幕府以來,歷代的徵夷大將軍中也只有東山殿下割取過蘭奢待,信長並非將軍,他有什麼資格覬覦非分呢?!」所謂「東山殿下」,指的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此公可謂是最後一個實際掌有權力的室町將軍,當他在位後期爆發了「應仁、文明之亂」,從此日本進入戰國時代。


義政雖然治政很糟糕,但他在京都的東山建起了包括「銀閣」在內的一系列建築,收藏大批刀劍、茶器、書畫,開創了具有濃厚武家色彩的「東山文化」。信長在進入洛中以後,到處搜集流散的「東山名物」(即義政的收藏品),想要復興武家文化,所以他才會突發奇想,也來割一塊義政曾經割過的蘭奢待。使者進不去東大寺,只好回京都稟報信長。


信長冷笑道:「要天皇的敕命是嗎?好,那就去搞一份。」天皇朝廷就捏在他的手心裡,區區一紙敕命,哪裡還有搞不到的道理?於是三月二十八日,使者再次來到東大寺,手持天皇敕命把蘭奢待運離正倉院,搬入多聞山城中。隨即在眾將靜默觀禮下,織田信長按慣例割取了一寸八分見方的香塊。


信長所以執意要割取蘭奢待,其實有兩種想法:一是昭告他將代室町幕府而興,成為武家的領袖,並且連朝廷也要仰他的鼻息,不敢違拗他的旨意;二是為了威懾奈良各寺的僧徒。奈良是日本舊都所在,著名的興福寺和比叡山延曆寺相同,都是傳統認為鎮護日本的佛教聖地,並稱為「南都北嶺」。


信長想要打擊舊的佛教勢力,對比叡山用剿殺,對奈良用威懾,其用意本是相同的。信長到處搜集寶物,並非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或收藏癖好,一切舉動全都是具有政治意義的。相比那些「東山名物」和蘭奢待而言,或許信長本人更喜歡沒有名氣卻很新奇的東西。那塊蘭奢待,據說他此後就在一次茶會中全都送給了堺町的商人,自己沒有留下一片。


附:日本香文化


最原始的香是佛教的供香。因此香大概是與佛教同時傳入日本列島的。《日本書經》推古三年(595)有「沈木漂於淡路島,其大一圍,島人不知沈木,以薪燒於灶,其煙氣遠燻,以異則獻之」之說。這是日本古文獻中對香最早的描述。最初傳入日本的香,種類不會很多。儘管如此,日本正倉院御物目錄之中卻記著不少香料的名字。奈良時代的焚香方法稱燒香。也就是將一種香或者兩種以上的香,直接點燃。亦稱「供香」,是奈良時期的主流。


日本平安時期多種多樣的香料輸入日本,使日本人對香料的反映敏感起來,日本人開始有目的地選擇香劑,將它們搭配起來,品聞各種組合香的氣味。日本人稱這一時期的香為「香合」、「煉香」。由於焚香時會產生大量香氣,所以亦稱「燻物」。平安時期創作的宮廷文學中有不少關於香的記載。《枕草子》中就有宮廷貴婦用香料燻衣的描述。《源氏物語》中的人物薰君,其名便來源於香料。可見古時候香料是日本貴族婦女不可缺少的陪襯。鎌倉時代末期,社會上風行賞玩沉香。沉香原產東南亞及日本南方諸島,產地分布極為廣闊。但是,每一產地所產沉香無論色、味都各不相同。日本人便把分辨沉香產地及成色當做己樂。他們將沉香分為伽羅、羅國、真那賀、真那蠻、寸門多羅、佐曾羅六大類。沉香一時成了貴族和足利將軍家的珍品。上流社會搜集沉香之風大盛。不久,由於中日貿易的發展,大量香料從中國流入日本,日本出現了新的鑑賞之物「名香組合」。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料的欣賞之法也相應地發生變化。


日本江戶時代三條西實隆被尊為香道的始祖。三條西實隆的日記《實隆公記》中有不少關於香的記載。相傳實隆本人收集了66種名貴香料。儘管至今還沒有材料可以證明實隆確立了香道的流儀,但他的確為香道建立了特殊地位。三條西實隆的後代三條西公條、實枝繼承了父親的事業,首次確立了三條西香道的家元(家主)。三條西家香道流儀的特點是風格高雅。這與三條西出身大臣家有很深的關係。


目前,三條西流派的香道分初傳、中傳、裡傳三個階段。志野宗信幾乎同三條西實隆同時開闢了香道的另一流派——志野流派。志野宗信是幕府將軍足利尊的近臣。宗信開創的香道流派由其子彌三郎宗溫、其孫彌次郎省巴(三人統稱志野家三世)繼承。志野流派得到進一步地鞏固。然而,自彌次郎省巴之後,志野流派曾一度絕傳。現在的志野派實際上是由後世人峰谷宗悟傳下來的。不同於三條西派,志野派的特點是具有濃厚的武(士)家色彩。香道的操作規程井然有序。初學志野派香道的人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三條西派現任繼承人三條西堯山將自己創作的組香獎給學習香道的人,而志野派卻從未進行過類似的獎勵。由此可見,三條西派與志野派的不同之處。這與兩派的出身有很深的關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時代志野省巴的弟子建部隆勝、峰谷宗悟開創了建部流派和峰谷流派。


香道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近代,志野宗信派為了打破貴族、上層武士、上層町人對香道的壟斷,深入社會,積極地向町民、農民推廣香道藝術。志野派的《諸國香道門人帳》收入的人名錄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們。可見當時香道人口的分布已經十分廣泛。香道已從上層人物的玩賞之物,變成庶民百姓也能接受的藝術。這是香道藝術的一大轉折。




香道開始以民間教養的身份出現在社會上。町民、地主依靠自己的經濟實力,學習香道,以加強自身的修養。藝妓們也把通曉香道作為一種嗜好。有關這一點,西鶴的小說及民間風土人情畫中都有大量的描述。香道正是在由玩賞對象變為社會教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從此,香不再以其味為主,而是作為一種藝術教養出現在日本社會。16世紀三條西派、志野派、峰谷派誕生之後,便為後人留下本流派的香道宗譜。但是,目前流傳在日本社會上的這一時期的香道宗譜原作已為數甚少,多系偽作。


18世紀才出現了有關香道的大量宗譜。18世紀曾是香道的鼎盛時期,加之印刷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使得這一時期的不少香道宗譜流傳至今。比較有名的有《體源抄》,作者豐原統秋。豐原家世代為雅樂班頭,專門為朝廷服務。該宗譜除記載家傳古樂、古樂器的來源以外,還有關於各種香爐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該宗譜特別提到了聞香爐。這在聞香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志野宗信香筆記》記載了香道的經驗及秘傳。《參雨齋香記》為志野派第二代傳人宗溫所著,參雨齋為宗溫的雅號。該書主要記載了香的陰陽之事及香爐、工具等。《隆勝香記》的作者為建部派始祖建部隆勝,該宗譜記載了香道工具、香的典故及香道作法等方面的知識。《香道軌範》的作者為峰谷派創始人峰谷宗悟,該書幾乎詳細介紹了有關香道的所有知識。


《聞香目錄》的作者不詳,目錄內收錄了名香十炷香、花月香、源平香、系圖香、付源氏香、小鳥香、小草香、宗治山香、子規香等。《千代農秋》為大枝流芳所著,全書共四冊,記載了香閣板、香工具、香席法度及新發明的組合香。《香道蘭園》為集香道之大成之作,從香傳入日本、組香的種類、十炷方式到工具、香席法度都有所談及。《香道賤家梅》同《香道蘭園》一樣,同系香道百科。可見18世紀中期日本的香道完全體系化了。


更多分享:中國香文化發展史,日本香道,香與養生,香道文化 美學生活,淺談香薰的使用、適用場合和人群,薰香的使用與作用,薰香與養生,中藥香薰的美容養生,家居薰香,文人與香,香席的布置等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更多關注,請添加【香使】:13720877799,參與互動。


— END —

生活美學

焚香 | 品茗 | 掛畫 | 插花

微信號:xiangculture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美好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相關焦點

  • 貫穿日本1300多年歷史,「天下第一名香」蘭奢待!
    日本最有名的兩塊沉香現在都保存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可能也是全世界價值最高的兩塊木頭,一塊是長105cm、重16.65kg的全淺香,另一塊是長156cm,重11.6kg的黃熟香;前者入庫時間是753年,後者來源記載不明,主流說法是聖武天皇時代(724年~749年)從中國傳來。全淺香「紅塵」 。
  • 蘭奢待與沉香是什麼關係?
    蘭奢待是一種香木,可謂是「天下第一名香」,長156cm,重11.6kg,錐形,是日本最大的香木。蘭奢待是一段有1300年以上歷史的黃熟香——「蘭奢待」。香木的切口處放著三張付籤,分別寫著足利義政、織田信長、明治天皇三位風雲人物「某年某月截取幾寸幾分」的記錄。 「蘭奢待」內隱「東大寺」三字,號稱天下第一名香,被視為日本的國寶。
  • 「香王」沉香篇一:幾千一支的蠟燭算啥?奇楠告訴你什麼是燒錢!
    一、沉香中的極品——奇楠沉香是瑞香科沉香屬的幾種樹木在受到傷害後所得的次生代謝物,其中包含樹脂、樹膠、揮髮油、木質等,樹木要能結香至少需要數十年之久。1.香味沉香常態下幾乎聞不到香味,但奇楠由於內部菌處於活躍狀態,不點燃時也有強烈的香味;點燃後沉香香味比較單一,奇楠則會有初香、本香、尾香之分,質量上層的奇楠甚至能有五六種香氣變化。
  • 日本香道與東方名香「 蘭奢待」
    《源氏物語》中許多次提到貴族的薰香盛事,女子多擅制香,男子在花晨月夕品香論香,也是評判女子的一項重要判斷標準。彼時香事尚未成「道」。香道以前的香,是以香味為主要目的的。中國香傳入日本,初期階段也重視香味。但使用方法卻略有不同。日本人喜歡將香料放在房屋四角或者用香燻衣料。到了室町時代,香逐漸成為人們鑑賞的對象。最原始的香是佛教的供香。因此香大概是與佛教同時傳入日本列島的。
  • 棚裡的百香果熟了,夏天栽,冬天熟,結了上百個,陽臺也能種
    棚裡的百香果熟了,夏天栽,冬天熟,結了上百個,陽臺也能種百香果是最近這幾年很火爆的水果,因為奶茶的誕生,百香果也跟著火了起來,更多人的認識到了,原來還有百香果這種水果,百香果屬於南方水果,整個北方地區幾乎是見不到的,北方氣溫低,種不出來,即使種出來了
  • 廣東東莞舉行香典 傳承千年莞香文化
    圖為莞香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歐帶領採香師傅採摘頭香農曆小雪日,又是一年莞香採香時。廣東東莞22日舉行「東莞香典」儀式,在東莞大嶺山莞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園採摘莞香頭香,用隆重的方式傳承千年的莞香文化。
  • 香文化(265)香料與香茶的製作&中國古人生活用香
    宋代以後, 隨著檀香、縮砂、龍腦香等異域香料的大量傳入,可制為香茶的芳香原料豐富起來。《便民圖纂》、《遵生八箋》、《竹嶼山房雜部》等明代飲食起居類文獻中關於香茶的記載比較豐富。《便民圖纂》記載了「法煎香茶」、「腦麝香茶」、「百花香茶」、「天香湯( 茶)」、「縮砂湯( 茶)」、「熟梅湯(茶)」、「香橙湯( 茶)」的製作方法香茶是茶葉與香料放在一起薰制而成; 香湯只用芳香花草製成, 其中不含茶葉。
  • 中華香文化之香事千年
    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華夏先民的用香起源已無從準確考究,大致說可追溯至6000年前,在我國遼河、黃河、長江流域先後出現的燎祭(祭祀方法,人們通過積柴燔燎而生煙以告祭天地)可視為中華香的起源主線,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遺址中出土的祭壇、燎祭遺存和陶燻爐,均在距今4000~6000多年間,香堪稱新石器時代末期的「奢侈品」。
  • 蒜香鹹蛋黃炒苦瓜,鮮香味美!
    蒜香鹹蛋黃炒苦瓜By 江南布衣yuan過端午家裡好多鹹鴨蛋,各種辦法吃起來,今天用鹹蛋黃炒苦瓜,味道超棒!原料:苦瓜、鹹蛋黃、蒜末、食用油、鹽、雞精、黃酒。做法步驟:第1步、食材,鹹鴨蛋,蒜,新鮮苦瓜。第2步、苦瓜洗淨去籽切條,鹹鴨蛋取黃,蒜切末。第3步、起鍋放油下入鹹蛋黃炒勻。
  • 香文化(513)香串香扇
    (清·佚名《仕女圖》)  香串也可以系在胸前斜襟的第二顆鈕扣上,作為一種掛飾。晚清名士王韜在《談豔》中,講述了一段親身的風流情遇:他曾經摘下腕上的名貴伽楠香串,贈給一度眷戀的名妓孫文玉,並且親手把香串繫到文玉胸前斜襟的鈕扣上。四年以後,二人重新相逢,文玉胸前仍然繫著那一串香珠,並且對王韜說道:「見此如見君面。」小小的、珍貴的香珠串,凝結著無數男女的情愫與惆悵。
  • 小滿,櫻桃紅,麥子黃,苦菜花開滿坡香
    宋現檁|潘瀟廣|夏天今日小滿,故鄉初夏景色美麗:小麥青青大麥黃,遍地苦菜花兒香;風和日麗蔭更濃,小得盈滿人歡暢。2020年5月20日青堌麥黃滿坡香文/宋現檁青堌小滿,日麗風和。杏子熟了,櫻桃紅過。麥穗泛黃,翠染山色。苦菜花開,香飄滿坡。
  • 黃小米,熬粥又香又稠
    熬一碗又香又稠的皇家小米粥,傳承皇家貢米悠久文化。不論何時,喝上一碗小米粥,從胃肚到心,都服帖了。
  • 香文化(469)中國傳統香
    對於香的製作,中國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與中醫學說、道家外丹學說一脈相承的理論,有一個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藝體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密不可分的部分。可以說,傳統制香工藝是求「香氣養神」,現代制香工藝則是求「香味養鼻」,兩類香品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
  • 潮汕特產中「潮州三寶」之首老香黃的功效
    老香黃也叫老香櫞、佛手香黃。老香櫞是經過多種中藥材長長時間的醃製後沉澱而成,醃製後的老香黃色澤烏黑油亮,聞起來有濃濃的佛手香氣。但它能成為眾多涼果之首,主要還是因為它獨有的藥用價值,它有增進食慾、理氣化痰,可治胃痛、腹脹、嘔吐、嗝噎、痰多咳喘等疾病和解酒舒氣等功效。
  • 古詩七絕|蛙鳴四野鶯啼樹,節近龍舟荔熟香
    蛙鳴四野鶯啼樹,節近龍舟荔熟香。古詩七絕(二)盛夏初來雨復晴,石榴花掩小蟲鳴。農夫地裡開犁語,鳥隱芳林啼幾聲。古詩七絕(三)蜻蜓點角綠荷中,夏野田園麥穗豐。農夫壟上扶犁笑,麥又豐收粽又香。古詩七絕(五)盛夏禾苗長勢新,野田蛙鼓綠芳茵。萬家芒種無閒客,盼得秋收好景春。古詩七絕(六)蓮荷擎起綠成陰,荔熟蟬鳴盛夏臨。
  • 沉香,檀香,龍涎香,到底是什麼香?龍涎香最可怕,去看看
    其中有全世界唯一的一把五弦螺鈿琵琶,還有一塊古沉香,十二公斤重,日本人叫它「蘭奢待」,距今已經一千二三百年。這麼久遠的歷史,僅僅有足利義政,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三個日本頂級將軍,曾經取過一小塊,不過,每個人都恭恭敬敬地留下了字據,寫明取用沉香的尺寸及日期。沉香的身價可見一斑。
  • 香:在深厚的香文化中,得以靈魂的舒緩
    「香之為用,從上古矣」,中國香文化有著久遠且豐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到殷商時期,主要用於供奉神靈、祭祀典禮和祛除異味等。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的思維方式及對待事物的認知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香的應用也慢慢發展到用於日常禮儀、除穢、驅蟲、療疾等方面。
  • 百香果「熟了」
    「百香果今年價格又漲了,市場需求越來越大,今年多搞一些完全沒問題!」福建省華安縣沙建鎮寶山村的百香果種植戶郭東鯤,說起百香果種植前景底氣十足。從2012年開始在郵儲銀行申請4萬元小額貸款用於養殖生豬,2013年增貸至8萬元,因生豬養殖市場不景氣,郭東鯤於2014年開始轉型種植百香果,嘗到甜頭後,經過兩年多的積累和籌備成立了「華安縣聯眾果蔬專業合作社」,帶領周邊村民一起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