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為著名的沉香應是正倉院所藏之「蘭奢待」,據說是將「東大寺」的雅名隱藏其間,亦有說法是「蘭麝袋」的筆誤,為聖武天皇之遺物,系日本最大的沉香。蘭奢待可謂是「第一名香」,長156釐米,本來重13千克,後來被權貴以借為名實為盜取後重11.6千克,錐形。
蘭奢待香木的切口處放著三張付籤,分別寫著足利義政、織田信長、明治天皇三位風雲人物「某年某月截取幾寸幾分」的記錄。「蘭奢待」內隱「東大寺」三字,被視為日本的國寶。蘭奢待在文獻中的正式名稱是黃熟香,它保存於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正倉院為東大寺附屬的藏寶庫,主要收藏了聖武天皇生前所收集的寶物,為現今收藏日本奈良時代重要文物的代表。
蘭奢待是由東南亞所產的沉香香木,它很有可能是在公元9世紀時由中國傳到日本的,但也有可能是在推古三年傳來。天平勝寶八年(756),光明皇太后進奉給東大寺時蘭奢待的重量為13千克。歷代天皇與將軍曾切取小塊來使用或賞予有功的臣子,其中最特別的當屬織田信長。
當年,信長入京,下令割取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中的「蘭奢待」。歷代天皇或幕府將軍偶有割取蘭奢待自用或賞賜臣下的,既非天皇也不肯當將軍的信長也下手去割,很明顯是為了昭示自己權力之大。使者來到東大寺,卻被僧兵給攔住了:「蘭奢待乃是皇家的寶物,沒有天皇陛下的敕命,任誰都不能碰。」他們同時還嘲笑使者:「從賴朝公(指初代幕府也即鎌倉幕府的首任徵夷大將軍源賴朝)開設幕府以來,歷代的徵夷大將軍中也只有東山殿下割取過蘭奢待,信長並非將軍,他有什麼資格覬覦非分呢?!」所謂「東山殿下」,指的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此公可謂是最後一個實際掌有權力的室町將軍,當他在位後期爆發了「應仁、文明之亂」,從此日本進入戰國時代。
義政雖然治政很糟糕,但他在京都的東山建起了包括「銀閣」在內的一系列建築,收藏大批刀劍、茶器、書畫,開創了具有濃厚武家色彩的「東山文化」。信長在進入洛中以後,到處搜集流散的「東山名物」(即義政的收藏品),想要復興武家文化,所以他才會突發奇想,也來割一塊義政曾經割過的蘭奢待。使者進不去東大寺,只好回京都稟報信長。
信長冷笑道:「要天皇的敕命是嗎?好,那就去搞一份。」天皇朝廷就捏在他的手心裡,區區一紙敕命,哪裡還有搞不到的道理?於是三月二十八日,使者再次來到東大寺,手持天皇敕命把蘭奢待運離正倉院,搬入多聞山城中。隨即在眾將靜默觀禮下,織田信長按慣例割取了一寸八分見方的香塊。
信長所以執意要割取蘭奢待,其實有兩種想法:一是昭告他將代室町幕府而興,成為武家的領袖,並且連朝廷也要仰他的鼻息,不敢違拗他的旨意;二是為了威懾奈良各寺的僧徒。奈良是日本舊都所在,著名的興福寺和比叡山延曆寺相同,都是傳統認為鎮護日本的佛教聖地,並稱為「南都北嶺」。
信長想要打擊舊的佛教勢力,對比叡山用剿殺,對奈良用威懾,其用意本是相同的。信長到處搜集寶物,並非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或收藏癖好,一切舉動全都是具有政治意義的。相比那些「東山名物」和蘭奢待而言,或許信長本人更喜歡沒有名氣卻很新奇的東西。那塊蘭奢待,據說他此後就在一次茶會中全都送給了堺町的商人,自己沒有留下一片。
附:日本香文化
最原始的香是佛教的供香。因此香大概是與佛教同時傳入日本列島的。《日本書經》推古三年(595)有「沈木漂於淡路島,其大一圍,島人不知沈木,以薪燒於灶,其煙氣遠燻,以異則獻之」之說。這是日本古文獻中對香最早的描述。最初傳入日本的香,種類不會很多。儘管如此,日本正倉院御物目錄之中卻記著不少香料的名字。奈良時代的焚香方法稱燒香。也就是將一種香或者兩種以上的香,直接點燃。亦稱「供香」,是奈良時期的主流。
日本平安時期多種多樣的香料輸入日本,使日本人對香料的反映敏感起來,日本人開始有目的地選擇香劑,將它們搭配起來,品聞各種組合香的氣味。日本人稱這一時期的香為「香合」、「煉香」。由於焚香時會產生大量香氣,所以亦稱「燻物」。平安時期創作的宮廷文學中有不少關於香的記載。《枕草子》中就有宮廷貴婦用香料燻衣的描述。《源氏物語》中的人物薰君,其名便來源於香料。可見古時候香料是日本貴族婦女不可缺少的陪襯。鎌倉時代末期,社會上風行賞玩沉香。沉香原產東南亞及日本南方諸島,產地分布極為廣闊。但是,每一產地所產沉香無論色、味都各不相同。日本人便把分辨沉香產地及成色當做己樂。他們將沉香分為伽羅、羅國、真那賀、真那蠻、寸門多羅、佐曾羅六大類。沉香一時成了貴族和足利將軍家的珍品。上流社會搜集沉香之風大盛。不久,由於中日貿易的發展,大量香料從中國流入日本,日本出現了新的鑑賞之物「名香組合」。隨著時代的發展,香料的欣賞之法也相應地發生變化。
日本江戶時代三條西實隆被尊為香道的始祖。三條西實隆的日記《實隆公記》中有不少關於香的記載。相傳實隆本人收集了66種名貴香料。儘管至今還沒有材料可以證明實隆確立了香道的流儀,但他的確為香道建立了特殊地位。三條西實隆的後代三條西公條、實枝繼承了父親的事業,首次確立了三條西香道的家元(家主)。三條西家香道流儀的特點是風格高雅。這與三條西出身大臣家有很深的關係。
目前,三條西流派的香道分初傳、中傳、裡傳三個階段。志野宗信幾乎同三條西實隆同時開闢了香道的另一流派——志野流派。志野宗信是幕府將軍足利尊的近臣。宗信開創的香道流派由其子彌三郎宗溫、其孫彌次郎省巴(三人統稱志野家三世)繼承。志野流派得到進一步地鞏固。然而,自彌次郎省巴之後,志野流派曾一度絕傳。現在的志野派實際上是由後世人峰谷宗悟傳下來的。不同於三條西派,志野派的特點是具有濃厚的武(士)家色彩。香道的操作規程井然有序。初學志野派香道的人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三條西派現任繼承人三條西堯山將自己創作的組香獎給學習香道的人,而志野派卻從未進行過類似的獎勵。由此可見,三條西派與志野派的不同之處。這與兩派的出身有很深的關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時代志野省巴的弟子建部隆勝、峰谷宗悟開創了建部流派和峰谷流派。
香道界出現了空前的繁榮。近代,志野宗信派為了打破貴族、上層武士、上層町人對香道的壟斷,深入社會,積極地向町民、農民推廣香道藝術。志野派的《諸國香道門人帳》收入的人名錄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們。可見當時香道人口的分布已經十分廣泛。香道已從上層人物的玩賞之物,變成庶民百姓也能接受的藝術。這是香道藝術的一大轉折。
香道開始以民間教養的身份出現在社會上。町民、地主依靠自己的經濟實力,學習香道,以加強自身的修養。藝妓們也把通曉香道作為一種嗜好。有關這一點,西鶴的小說及民間風土人情畫中都有大量的描述。香道正是在由玩賞對象變為社會教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從此,香不再以其味為主,而是作為一種藝術教養出現在日本社會。16世紀三條西派、志野派、峰谷派誕生之後,便為後人留下本流派的香道宗譜。但是,目前流傳在日本社會上的這一時期的香道宗譜原作已為數甚少,多系偽作。
18世紀才出現了有關香道的大量宗譜。18世紀曾是香道的鼎盛時期,加之印刷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使得這一時期的不少香道宗譜流傳至今。比較有名的有《體源抄》,作者豐原統秋。豐原家世代為雅樂班頭,專門為朝廷服務。該宗譜除記載家傳古樂、古樂器的來源以外,還有關於各種香爐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該宗譜特別提到了聞香爐。這在聞香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志野宗信香筆記》記載了香道的經驗及秘傳。《參雨齋香記》為志野派第二代傳人宗溫所著,參雨齋為宗溫的雅號。該書主要記載了香的陰陽之事及香爐、工具等。《隆勝香記》的作者為建部派始祖建部隆勝,該宗譜記載了香道工具、香的典故及香道作法等方面的知識。《香道軌範》的作者為峰谷派創始人峰谷宗悟,該書幾乎詳細介紹了有關香道的所有知識。
《聞香目錄》的作者不詳,目錄內收錄了名香十炷香、花月香、源平香、系圖香、付源氏香、小鳥香、小草香、宗治山香、子規香等。《千代農秋》為大枝流芳所著,全書共四冊,記載了香閣板、香工具、香席法度及新發明的組合香。《香道蘭園》為集香道之大成之作,從香傳入日本、組香的種類、十炷方式到工具、香席法度都有所談及。《香道賤家梅》同《香道蘭園》一樣,同系香道百科。可見18世紀中期日本的香道完全體系化了。
更多分享:中國香文化發展史,日本香道,香與養生,香道文化 美學生活,淺談香薰的使用、適用場合和人群,薰香的使用與作用,薰香與養生,中藥香薰的美容養生,家居薰香,文人與香,香席的布置等系列文章,敬請關注。
更多關注,請添加【香使】:13720877799,參與互動。
— END —
生活美學焚香 | 品茗 | 掛畫 | 插花
…
微信號:xiangculture
與你分享生活中的美好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