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469)中國傳統香

2021-02-14 中國香道

香,不僅要芳香養鼻,更要養神養生,開竅開慧,這是傳統制香工藝的一個核心原則。正是由於秉承了這一理念,才使傳統香品不僅成為芳香之物,更成為開慧養生之藥,在從秦漢到明清的漫長歷史時期中,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制香工藝,所務求的主要是氣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養生功能,這一理念影響到制香的各個方面。例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觀等目的,會使用包括化學合成香料在內的許多化學製劑,並且採用了許多在傳統工藝看來有損香的品制的純工業化的生產方法。

對於香的製作,中國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與中醫學說、道家外丹學說一脈相承的理論,有一個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藝體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確立、香料的使用、配伍與炮製、製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嚴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規範。

可以說,傳統制香工藝是求「香氣養神」,現代制香工藝則是求「香味養鼻」,兩類香品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

製作傳統香,首先是要綜合考慮該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據這些基本的要求選擇香料或藥材,按君、臣、佐、輔進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輔各適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盡展其性。諸如衙香、信香、貢香、帷香以及療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運六氣、五行生剋、天幹地支的推演而確定君、臣、佐、輔的用料。

例如,對於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運六氣之理推算,是年為土運太過之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從利於人體身心運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為君,少用燥氣較大的檀香;再輔以片腦、大黃、丁香、菖蒲等以調和香料之性,從而達到合與天地而益與人。

一些特殊的香,不僅對用料、炮製、配伍有嚴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過程須按節氣、日期、時辰進行,才能達到特定的效果。如《靈虛香》,在製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時要有寒水石為伴,等等。

現在市面上多見檀香等單品薰香,所以有很多人就以為這類單品香是傳統香的主體,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正如單一的中藥材即使珍貴也還並非良藥一樣,一種好的香料並非就是好香,例如對於檀香,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

其實早在漢代,古人就已經意識到單品香的局限並產生了香料配伍的觀念,開始轉而使用多種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從西漢初期的「四穴薰香爐」可以看出,合香在那時就已是呼之欲出了。漢代之後,香料配伍水平不斷提高,香方種類也日益豐富,直到明清,合香一直是傳統香品的主流。只是近現代以來,香文化日益衰落,才出現了今天這種倒退的局面。

傳統香不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對於香料的炮製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炮製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著香的質量。香料的炮製與中藥的炮製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多差別。同一種香料,用在不同的香裡,炮製方法常常也不一樣。從總體上說,炮製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雜質,便於使用,二是導順治逆,理其藥性。恰當的炮製可以加強香材的藥性,使其功效充分發揮出來,並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還可以根據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製方法使香材的藥性發生改變。

--

【中國香道】

一個傳播中國香文化的平臺

公眾帳號:xiangdao0001(中國香道)

新浪微博:@中國香學

騰訊微博:@中國香道

關聯帳號:上詩香道

香道培訓:中國香文化研習班

培訓官網:www.xiangdao1.com

培訓諮詢:400-990-7968

了解更多:

回復「老文章」查閱經典內容。

回復「培訓班」了解近期課程。

回復 「雅集」關注近期動態。

回復 「鑑定」了解真假沉香。

回復 「語香人」參加香學朗誦匯。

右下角「香友會」加入萬人社區。


相關焦點

  • 非遺楚香文化進校園,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楚天都市報12月10日訊(通訊員曉月)12月9日,金地格林社區、武漢市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攜手非遺楚香文化,開展楚香文化進校園活動。讓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用非遺文化給予學生精神滋養,用楚香文化讓學生能夠踏香而行。
  • 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原標題:傳統文化綻放新活力,廣東國香文化研究中心展開國香文化人才培訓)
  • 老羊聊香:傳統香的製作
    對於香的製作,中國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與中醫學說、道家外丹學說一脈相承的理論,有一個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藝體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密不可分的部分。 香,不僅要芳香養鼻,更要養神養生,開竅開慧,這是傳統制香工藝的一個核心原則。正是由於秉承了這一理念,才使傳統香品不僅成為芳香之物,更成為開慧養生之藥,在從秦漢到明清的漫長歷史時期中,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 永春彬達香文化創意園 「一脈香傳」展傳統香文化
    彬達香文化創意園位於中國香都——永春達埔彬達制香廠區。創意園以「一脈香傳」香文化為主題,利用視覺和嗅覺功能,在物理空間、精神空間、藝術空間裡穿梭的創意之作,融合工業旅遊、宗教文化,養生文化、休閒娛樂於一體,以永春香史、傳統工藝、香文化藝術貫穿全園,設有傳習堂、現代制香車間、天然曬香場、香料製作場、香文化學堂、香道表演廳、香品展示廳、品香廳、沉香藝術品廳、香料茶水區、香文化展區、琴棋書畫多功能廳、DIY天然香坊、香料生態園等
  • 中華香文化之香事千年
    《三國演義》寫到:關公敗走麥城,被孫權獲殺,東吳將關公首級獻與曹操,曹操用沉香雕成關羽身軀,與首級合一,以王侯禮祭葬之。此時香道養生已成風氣,人們視之為最豪華的享受,香藥也因此十分珍貴。如東晉葛洪所說,「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鬱金、芝蘭、蘇合、玄膳、索膠、江蘺、揭車、春蕙、秋蘭,價同瓊瑤」(《抱樸子》)。空前富強的隋唐帝國,帶來了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極度繁榮。
  • 香料趣史(中國篇):優雅的香文化代言人
    01上回說到:古希臘的香料營銷廣告套路深,我們還是回到中國來看看優雅含蓄的香文化吧。沒有躲過我大華夏的香文化代言人!中國用香的歷史十分悠久,北宋丁謂所撰《天香傳》說道:「香之為用,從上古矣。」先民不僅用香,還歌之、詠之,至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獨特的香文化。
  • 香文化(265)香料與香茶的製作&中國古人生活用香
    宋代以後, 隨著檀香、縮砂、龍腦香等異域香料的大量傳入,可制為香茶的芳香原料豐富起來。《便民圖纂》、《遵生八箋》、《竹嶼山房雜部》等明代飲食起居類文獻中關於香茶的記載比較豐富。《便民圖纂》記載了「法煎香茶」、「腦麝香茶」、「百花香茶」、「天香湯( 茶)」、「縮砂湯( 茶)」、「熟梅湯(茶)」、「香橙湯( 茶)」的製作方法香茶是茶葉與香料放在一起薰制而成; 香湯只用芳香花草製成, 其中不含茶葉。
  • 被西方香水燻久了,都忘了中國千年的香文化,原來這麼時尚!
    SI中國傳統香文化除了文化演示和體驗外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還有什麼實際的價值?除了燒香拜佛、燒頭炷香大家對於中國的香文化還有什麼更多更深的認識?中國香文化承載的內容遠比日本更多既有中華文脈上的儒釋道醫武與中國傳統禮儀制度為一體的行香方式同時融入了諸如「致中和」、「趨利避害」等東方哲學思想「he香」,兩種寫法:和、合,我更願意稱「和香」。
  • 香文化(513)香串香扇
    (清·佚名《仕女圖》)  香串也可以系在胸前斜襟的第二顆鈕扣上,作為一種掛飾。晚清名士王韜在《談豔》中,講述了一段親身的風流情遇:他曾經摘下腕上的名貴伽楠香串,贈給一度眷戀的名妓孫文玉,並且親手把香串繫到文玉胸前斜襟的鈕扣上。四年以後,二人重新相逢,文玉胸前仍然繫著那一串香珠,並且對王韜說道:「見此如見君面。」小小的、珍貴的香珠串,凝結著無數男女的情愫與惆悵。
  • 香文化:古代容飾離不開香,古代女子們的美容方劑與中國傳統香文化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妙蓮香道師」,了解更多中國香文化
  • 誰說傳統香文化太難了?你用的香料和古代人一樣
    之前有朋友說傳統香文化太難了,我鼻子也不好,怕是欣賞不來?真的不是這樣的。我們每一天都要呼吸,都要吃飯,都要生活,只要你去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都有氣味美學。吃飯是有香文化的。燉肉熬湯用不用花椒大料,醃肉用不用胡椒。
  • 廣東東莞舉行香典 傳承千年莞香文化
    圖為莞香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歐帶領採香師傅採摘頭香農曆小雪日,又是一年莞香採香時。廣東東莞22日舉行「東莞香典」儀式,在東莞大嶺山莞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園採摘莞香頭香,用隆重的方式傳承千年的莞香文化。
  • 香:在深厚的香文化中,得以靈魂的舒緩
    「香之為用,從上古矣」,中國香文化有著久遠且豐富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到殷商時期,主要用於供奉神靈、祭祀典禮和祛除異味等。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的思維方式及對待事物的認知也開始發生了轉變,香的應用也慢慢發展到用於日常禮儀、除穢、驅蟲、療疾等方面。
  •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來寮步參觀考察,感受莞香文化魅力
    今天(12月19日)上午,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一行前來寮步鎮香博館參觀,零距離感受莞香文化的獨特魅力,並對寮步發展莞香文化產業的經驗和做法給予了高度讚揚。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市文聯黨組書記陳璽等一行在鎮委書記梁榮業、鎮委委員王少平的陪同下,實地參觀了中國沉香文化博物館,近距離了解莞香的歷史與發展,重溫香市歷史,走覽莞香的種植、莞香實物、各類香用品,深入了解寮步鎮莞香產業的發展現狀、品牌建設等經驗做法,感受到濃濃的莞香文化魅力。
  • 香文化 No 25:黃熟香 「蘭奢待」
    蘭奢待在文獻中的正式名稱是黃熟香,它保存於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正倉院為東大寺附屬的藏寶庫,主要收藏了聖武天皇生前所收集的寶物,為現今收藏日本奈良時代重要文物的代表。蘭奢待是由東南亞所產的沉香香木,它很有可能是在公元9世紀時由中國傳到日本的,但也有可能是在推古三年傳來。天平勝寶八年(756),光明皇太后進奉給東大寺時蘭奢待的重量為13千克。
  • 【中國香文化】明清時期如何制香、用香?
    今傳統香仍喜用榆皮面作黏合劑。榆皮也是一味歷史悠久的中藥材,《神農本草經》已收載且列其為可以「久服」的「上藥」。品質優良的線香常被奉為佳物,用作禮品。明正統年間( 1436-1449 ),擔任巡撫的于謙進京覲見皇帝,不以線香、絲帕等特產為禮,還作有《入京》一詩:「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水東日記》)成語「兩袖清風」即出於此。
  • 帶你一起走近中國千年的香文化,悠久且時尚
    香水界的翹楚竟然全部都是西方品牌,中國沒有一款享譽世界的香水。這不禁讓人疑惑,延續了七千餘年的中國文化中沒有對象的探索嗎?中國沒有自己的香文化嗎?如果有,中國的香文化又有哪些發展與結果呢?以香尚道的中國古代香文化毫無疑問,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本土香文化。
  • 香文化 No 74:香藥分類
    甲香和龍涎香一樣在合香中也有聚香(煙)的效果,《證內本草》云:「(甲香)稀用,但合香家所須。用時先以酒煮去腥及涎,雲可聚香,使不散也。」《本草衍義》:甲香,善能管香菸,與沉、檀、龍、麝用之甚佳。木香【中藥材類】:木香(5)、藿香、菖蒲、艾葉、白芷、甘松、蒼穹、川穹、辛夷、蒼朮等【特點】:這一類不應該算作一類,它們的氣味各異,大多不是傳統花果的香味
  • 全國300 多人在永春鬥香!「心香杯」鬥香賽系列活動在「中國香都...
    此次鬥香大賽舉行了產品創新創意競賽與傳統手工制香競賽,以及福建省第二屆制香行業職工職業技能競賽,共吸引來自廣東、河北、四川、江西、廈門等國內多個制香基地的香產業從業人員 300 多人參加比賽。近年來,永春縣加大扶持香產業聚集發展力度,助推永春香從朝拜香向養生香發展,從家庭作坊走向規模企業,香文化產業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方向,相繼建成了兩期總面積 1400 多畝的 " 中國香都 " 香品產業園,目前已有 21 家企業入駐,其中 18 家企業已經建成投產。
  • 廣電關注|張文斌:傳承傳統手工制香留芬芳
    安次區仇莊鄉傳統制香技藝起源於元末明初,最早發源於谷莊村。據谷莊村張氏族譜記載,早在六百多年前張氏族人遷移紮根到了此地,並在此處重操祖業以制香為生,幾經興衰至今。 手工制香工序比較繁瑣,分四大步驟十幾個小的工序,要想做出高品質的傳統手工香,每一個步驟都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