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不僅要芳香養鼻,更要養神養生,開竅開慧,這是傳統制香工藝的一個核心原則。正是由於秉承了這一理念,才使傳統香品不僅成為芳香之物,更成為開慧養生之藥,在從秦漢到明清的漫長歷史時期中,贏得了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歡迎。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術為基礎的現代制香工藝,所務求的主要是氣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養生功能,這一理念影響到制香的各個方面。例如,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觀等目的,會使用包括化學合成香料在內的許多化學製劑,並且採用了許多在傳統工藝看來有損香的品制的純工業化的生產方法。
對於香的製作,中國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與中醫學說、道家外丹學說一脈相承的理論,有一個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藝體系,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確立、香料的使用、配伍與炮製、製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嚴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規範。
可以說,傳統制香工藝是求「香氣養神」,現代制香工藝則是求「香味養鼻」,兩類香品的差異是非常顯著的。
製作傳統香,首先是要綜合考慮該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據這些基本的要求選擇香料或藥材,按君、臣、佐、輔進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輔各適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盡展其性。諸如衙香、信香、貢香、帷香以及療病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運六氣、五行生剋、天幹地支的推演而確定君、臣、佐、輔的用料。
例如,對於甲子、甲午年日常所用之香,按五運六氣之理推算,是年為土運太過之年,少陰君火司天,陽明燥金在泉;從利於人體身心運化的角度看,宜用沉香主之,即沉香為君,少用燥氣較大的檀香;再輔以片腦、大黃、丁香、菖蒲等以調和香料之性,從而達到合與天地而益與人。
一些特殊的香,不僅對用料、炮製、配伍有嚴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過程須按節氣、日期、時辰進行,才能達到特定的效果。如《靈虛香》,在製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時要有寒水石為伴,等等。
現在市面上多見檀香等單品薰香,所以有很多人就以為這類單品香是傳統香的主體,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正如單一的中藥材即使珍貴也還並非良藥一樣,一種好的香料並非就是好香,例如對於檀香,古人已十分清楚的講到:「檀香單焚,裸燒易氣浮上造,久之使神不能安。」
其實早在漢代,古人就已經意識到單品香的局限並產生了香料配伍的觀念,開始轉而使用多種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從西漢初期的「四穴薰香爐」可以看出,合香在那時就已是呼之欲出了。漢代之後,香料配伍水平不斷提高,香方種類也日益豐富,直到明清,合香一直是傳統香品的主流。只是近現代以來,香文化日益衰落,才出現了今天這種倒退的局面。
傳統香不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對於香料的炮製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性味反失」,炮製得當與否,直接影響著香的質量。香料的炮製與中藥的炮製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多差別。同一種香料,用在不同的香裡,炮製方法常常也不一樣。從總體上說,炮製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雜質,便於使用,二是導順治逆,理其藥性。恰當的炮製可以加強香材的藥性,使其功效充分發揮出來,並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還可以根據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製方法使香材的藥性發生改變。
--
【中國香道】
一個傳播中國香文化的平臺
公眾帳號:xiangdao0001(中國香道)
新浪微博:@中國香學
騰訊微博:@中國香道
關聯帳號:上詩香道
香道培訓:中國香文化研習班
培訓官網:www.xiangdao1.com
培訓諮詢:400-990-7968
了解更多:
回復「老文章」查閱經典內容。
回復「培訓班」了解近期課程。
回復 「雅集」關注近期動態。
回復 「鑑定」了解真假沉香。
回復 「語香人」參加香學朗誦匯。
右下角「香友會」加入萬人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