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楚香文化進校園,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2020-12-14 瀟湘晨報

楚天都市報12月10日訊(通訊員曉月)12月9日,金地格林社區、武漢市武珞路小學金地分校攜手非遺楚香文化,開展楚香文化進校園活動。讓非遺文化進入校園,用非遺文化給予學生精神滋養,用楚香文化讓學生能夠踏香而行。

活動中,楚香傳承人韓雪老師從甲骨文、楚辭、屈原等多個方面,立體地將楚香的來源向學生娓娓道來,充分展示了楚香文化的魅力,並將楚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活動中,韓老師按照楚香古法儀式,一步步細緻地向學生展示楚香膏的製作過程,還與學生一道製作楚香膏。

學生們踴躍參與活動,用鼻腔品味不同的香品、香材之間微妙的差別,並動手參與製作楚香膏。學生們經過楚香文化的了解和製作,都表示願成為楚香文化的小小傳承人。

此次楚香文化進校園活動,不光增進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提高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保護意識和傳承信念。同時,讓學生以非遺楚香文化為媒介,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來源:楚天都市報-看楚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傳統戲曲進校園,非遺文化顯魅力!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承戲曲文化精髓,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創造傳統戲曲與青少年的交集。12月15日,鄢陵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舉辦戲曲非遺進課堂活動,走進鄢陵縣人民路小學,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曲藝術課。
  • 福建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福建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 擦亮「非遺文化 紅色旅遊進校園」金招牌
    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積極引導青少年熱愛並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井陘礦區文廣體旅局每年定期在全區16所中小學分批次舉辦「非遺文化少年行」「非遺進校園文化潤童心」等主題活動,遴選社火、拉花、高粱秸稈編織等省市「非遺」項目,走進校園開展講座、現場表演等活動,邀請青少年參與其中,讓他們在「學中做,做中學」,體驗本土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一項重要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品牌活動
  • 傳統文化進校園 浸潤少年成長路
    關注「文化潮州」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關注日前,團潮安區委「潮文化『益』起來」潮州傳統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走進登塘鎮三鄉小學,為學生送上一道豐盛文化大餐。當天,在三鄉小學,潮州講古、工夫茶藝、鐵枝木偶、潮劇、剪紙等方面的非遺項目傳承人帶領青年演員和學生們,各自帶著拿手絕活進行精彩的表演,師生們近距離欣賞,親身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 剪紙迎春進校園 非遺文化潤童心
    12月31日,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邀請剪紙文化非遺傳承人左丹江走進課堂,與同學們一起剪紙迎新春,在趣味中感悟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剪紙課堂。實習記者 施夢羽 攝「要仔細觀察畫紙的細節,小心箭刀尖尖,慢慢給小牛的眼睛部位剪出彎彎的月牙兒……對對對,就是這樣,寶寶們真棒!」
  • 褚遂良——璀璨禹州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
    褚河鎮教育總支郭紹禹書記動情地說:學校是非遺文化傳承的沃土,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希望劉老師能多到我們褚河鎮來授課,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褚河鎮的校園裡生根發芽,培養孩子優良的品德,讓傳統文化助力同學們插上騰飛的翅膀。詩詞學會王長友會長情不自禁的感慨:今天聽了劉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
  • 固民族精神之本,鑄校園文化之魂——以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
    近年來,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教育和體育局(以下簡稱「東昌府區教育和體育局」「區教育和體育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作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抓手,讓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融入全區學生的血脈,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民族精神的根本,鑄造校園文化的靈魂,促進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增強了德育工作實效。
  • 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
    11月6日中午,孫埠中心小學開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活動。「非遺文化草編製作技藝進校園」是該校少年宮特色品牌項目,由草編藝術傳承人姚華子老師授課。學校按照「一宮一品」要求,紮實推進「非遺進少年宮」,力求讓更多孩子體驗傳統工藝,培養孩子對本地傳統文化的興趣,切實感受非遺魅力,更好地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剛開始,姚老師拿出了自己的部分草編作品,供孩子們欣賞,激發孩子們的學習欲望。一件件精美逼真的藝術品擺放在眼前,引起陣陣驚嘆聲。
  • 昆明晉寧區傳承非遺文化 顛樂「舞」進校園
    「顛樂」文化走進六街鎮中心小學。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趙崗 通訊員 王瑞雯 蒲乾 王勝)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彝族倮人文化,使「顛樂」文化向年青一代傳承,近日,昆明市晉寧區六街鎮六街鎮中心小學開展了「 顛樂」文化進校園活動。
  • 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 師生藝術作品很靚眼
    12月23日,石景山區水泥廠小學舉辦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藝術教育成果展在石景山區文化中心非遺展廳舉辦。本次展覽內容涉及剪紙、勞動和美術三門課程成果,展品種類繁多、樣式精美獨特,共計展出全校師生作品300餘件。
  • 古琴、洪拳、醒獅……快來圍觀萬江「非遺」進校園的精彩瞬間
    古琴雅韻、洪拳威猛、醒獅勁舞——12月11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萬江第七小學,為該校師生帶來一堂精彩的「非遺」公開課,讓「非遺」融入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推進「非遺」在萬江的保護和傳承。
  • 「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青島黃海學院
    大眾網·海報新聞訊12月8日上午,青島市「非遺進校園」揭牌儀式在青島黃海學院體育館舉行。此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青島市手工藝協會、青島黃海學院承辦,旨在進一步推動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校園中的普及推廣與傳承。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常平鎮土塘小學
    12月8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常平鎮土塘小學舉行。非遺傳承人們在現場展示了木偶戲、太極拳、醒獅項目。展演結束後,傳承人帶領同學們親身體驗了茶山公仔製作,燈籠仔製作非遺手工,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 東莞非遺進校園走進高埗寶文學校
    2020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日前走進高埗寶文學校。本次活動有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兩個項目,讓同學們零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活動現場非遺傳承人們集中展示醒獅、龍形拳。醒獅威武霸氣,龍形拳拳風凌凌,勁道十足,全體師生目不轉睛,現場掌聲不斷。
  • 體驗仁化非遺項目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體驗仁化非遺項目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2020-06-08 04: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意足 津城開啟「非遺時刻」
    為了讓市民和遊客更好地了解「泥人張」背後的文化和作品,張宇在門店安排了專門的講解人員,與大家進行面對面交流。張宇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知道這門技藝、了解其背後的故事情感,從了解到感興趣進而喜愛,同時給大家提供一個放鬆的環境,使大家來到這裡能夠增長知識、放鬆心情,讓非遺真正的『接地氣』,融入百姓生活,讓大家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沙田鎮中心小學
    11月26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沙田鎮中心小學舉行。本次活動有木偶戲、古琴、詠春拳、粵曲、醒獅這些非遺展演,以及以上表演類項目體驗課和茶山公仔、燈籠仔非遺手工體驗課。系列活動營造了一個人人學非遺,傳承非遺的濃厚氣氛。
  • 「山海情相牽,非遺進校園」 貴州安順蠟染傳統手工藝走進青島學校
    12月1日下午,「山海情相牽,非遺進校園」 貴州安順蠟染傳統手工藝走進青島學校活動在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洛陽路第一小學正式啟動。此次蠟染進校園活動由青島市、安順市兩市文旅、教育主管部門聯合主辦。安順蠟染進校園活動將分別進入市北區洛陽路第一小學和青島實驗初級中學,向島城的同學們全面展示了安順蠟染的獨特魅力。據了解,此次活動是安順蠟染首次進入青島校園。安順市共帶來兩位老師,一位是精通中國少數民族傳統蠟染的朱興東,一位是安順小花苗最年輕、只有23歲的苗族蠟染傳承者楊婷。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1998年,番禺區沙灣西村育才小學成立了醒獅隊和廣東音樂社團,將本地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廣東醒師、廣東音樂納入學校的教學體系。以此為開端,「非遺進校園」在廣州蔚然成風。廣州「非遺進校園」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學前教育是兒童的非遺啟蒙階段,可以啟迪德育、美育並使兒童健康快樂成長,例如海珠區前進路幼兒園的兒童刺繡教學、廣州市幼兒師範學校附屬幼兒園的寓傳統文化於幼兒遊戲探索等。
  • 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舉行春秋二祭,正月十五點燈,結婚儀式的情景。」伍志和指出「非遺是生活上的一種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