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實習記者 施夢羽)一方紅紙,一把巧剪,稚嫩小手間畫紙翻飛,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描繪出孩子們眼中的歡樂世界。12月31日,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學邀請剪紙文化非遺傳承人左丹江走進課堂,與同學們一起剪紙迎新春,在趣味中感悟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
剪紙課堂。實習記者 施夢羽 攝
「要仔細觀察畫紙的細節,小心箭刀尖尖,慢慢給小牛的眼睛部位剪出彎彎的月牙兒……對對對,就是這樣,寶寶們真棒!」課堂上,左老師繪聲繪色地向同學們介紹了剪紙藝術的起源發展,耐心講解作品的內涵寓意,語言風趣幽默,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清脆的笑聲在教室迴蕩盤旋。
左丹江為同學們講解要點。實習記者 施夢羽 攝
畫紙摺疊翻轉,剪刀起起落落。在左老師的悉心指點下,孩子們按照步驟,使用「暗扣法」仔細處理圖案細節。轉眼間,赤色中國結、福牛迎春等精美作品便已在孩子們的巧手中輪廓分明。
左丹江悉心指點。實習記者 施夢羽 攝
「看我剪得中國結好不好看?我回家就要讓媽媽貼在窗玻璃上!」 「原來剪紙這麼有意思,我還想學習十二生肖的剪法呢!」在左老師的親手教導和真誠鼓勵下,同學們紛紛驕傲地展示出自己的作品,分享成功的喜悅。
作品展示。實習記者 施夢羽 攝
看著一雙雙充滿童真與好奇的眼睛,左丹江感嘆:「剪紙進課堂,不僅僅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孩子們與中國剪紙藝術的距離,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剪紙的魅力,從而點燃不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
作為武漢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左丹江師承武漢市非遺傳承人、剪紙大師沈松柏,從事少兒書法人體速寫和立體幾何素描教學近三十年,近年來所創作的《九鼠鬧春》《初生小犢不怕虎》等作品榮獲多項榮譽。她堅定地告訴記者,以後,她將走訪更多的小學,讓孩子們愛上剪紙,傳遞內心世界的美感。
合影留念。實習記者 施夢羽 攝
剪紙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珍品,源遠流長,不斷發展。《史記》曾記載,周成王姬誦的弟弟叔虞被封唐國諸侯,臨行前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玉圭的圖像贈送,從此「剪桐封第」的故事也流傳世間,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祥雲、如意企盼吉祥安康;葫蘆、蓮花象徵多子多福;瓜果、蟲魚浸潤生活氣息。古往今來,剪紙被視為一種祥瑞,代表著人們對於美好事物的期許。
萬千形態之間,剪藏乾坤,紙影眾生。本次非遺剪紙進校園的活動,旨在寓教於樂,引導孩子們欣賞非遺藝術,在內心深處夯築起精神文化的殿堂,增強文化自信,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推動民族文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