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非遺辦事處館長伍志和:非遺文化源於生活 饋於生活

2020-12-18 人民網

圍屋庭院深幾許,三堂兩橫最玄機。坐落於荃灣的三棟屋博物館,是香港一座法定古蹟,除了能反映客家堂橫屋的建築特色,還記載著陳氏族群在此生活的點滴。「我們選擇三棟屋作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是因為這裡匯聚了香港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精髓,是一個理想的非遺教育推廣基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說。

「三棟屋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保留著客家的傳統文化。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可以了解到當時舉行春秋二祭,正月十五點燈,結婚儀式的情景。」伍志和指出「非遺是生活上的一種文化傳承。」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伍志和接受採訪。人民網 沈婧婕 攝

源起

非物質文化遺產源於社區,非遺項目的挑選和準備,也是整個社區參與的過程。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10月17日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為世界文化遺產「鼓與呼」。「2006年,香港開始籌劃第一次全港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2008年,香港特區政府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2014年,香港推出首份涵蓋480個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2015年,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2016年,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2017年, 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們正為非遺中心的展覽進行更新,務求以新形象示人,2021年會分階段完成。」伍志和介紹。

訂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過程,是發現香港文化特色的過程。伍志和提到,文化能體現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異性,香港有很多獨有的民間智慧和技術,或是前人流傳下來的傳統工藝和物件,都非常值得將它繼續傳承下去。諸如長洲太平清醮、大坑舞火龍、絲襪奶茶等特色鮮明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每一代香港人的情懷與記憶,見證著香港社會的歷史與發展。

「你吃的食物,你穿的衣服,你說的語言,你參加的活動,你觀看的表演,其實都有香港非遺的元素。」伍志和在宣傳和推廣非遺的過程中,希望拉近市民與非遺的距離,「非遺屬於生活」。

三棟屋博物館內的非遺項目展示。人民網 沈婧婕 攝

滲入

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傳承,年輕人的加入能夠增添更多可能性,增強生命力。

為培養年輕一代對非遺的興趣,除了善用社交媒體介紹非遺文化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還通過不同的途徑,讓非遺滲透到年輕人的生活空間。「非遺進校園是我們其中一個重點項目,通過系列活動,將非遺與教育結合。」伍志和介紹。非遺進校園系列由「非遺·欣賞—無伴奏合唱」「非遺廚房」和「齊繪非遺牆」三部分組成,滲透到視覺藝術、家政及音樂等不同學科中,從「五感」調動學生對非遺的熱情。

青年無伴奏合唱團將非遺主題歌曲帶入校園,營造校園非遺的氛圍;廚師將傳統粵式點心帶進學生的家政課堂,共同分享舌尖上的非遺;壁畫藝術家帶領學生齊繪「非遺牆」,將想像力和創造力融入傳統非遺。伍志和希望學生能親自感知、親身接觸非遺,「非遺距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非遺辦事處亦鼓勵學生深入了解非遺文化。2019年,非遺辦事處與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合辦「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影片製作計劃」,製作多段介紹香港本地非遺的360度虛擬實境影片,內容包括戲棚搭建技藝、大澳端午龍舟遊湧等。從初期的資料查找,到採訪非遺傳承人,再到後期影片的剪輯製作,透過香港年輕人的視角,介紹傳統非遺項目,分享年輕一代如何記錄、如何學習、如何傳承非遺。有關片段已上載社交媒體與大眾分享。

三棟屋博物館內陳列的花轎,展現昔日客家人結婚的場景。人民網 沈婧婕 攝

使命

在做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傳承的同時,放眼粵港澳大灣區也是發展方向。

在伍志和看來,香港的非遺氛圍很有趣,不僅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更是多元文化共生之處,不同的族群和團體,孕育出豐富多樣的傳統文化,都是非遺辦事處需要保護和傳承的內容。

2018年底,香港特區政府撥款3億港元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以加強保護、研究、教育、推廣和傳承本地非遺項目,並以此支援延續性已式微、傳承人及團體已日少的非遺項目,為非遺傳承人或團體提供平臺展示和傳承知識和技藝,讓公眾了解其文化內涵。

伍志和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助計劃」下的許多項目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的需求。如「非遺繪本系列」旨在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向小學生推廣和宣傳非遺,增加他們對非遺的認識和興趣;「非遺創意館」主要吸引年輕人參與推廣和保護非遺的工作;「非遺大本營」是配合非遺中心正在更新展覽的計劃,加深教師和學生對香港非遺的認識;「居港不同群體非遺全面普查」是對不同居港群體(如印度人、菲律賓人、尼泊爾人等)具代表性且能凝聚其社群的活動和技藝進行普查;「無障礙賞非遺」則為有特殊學習需要和殘疾人士提供非遺的體驗,達致社會共融。

珠江水長,連滇黔,入廣府,連島嶼。2020年9月,《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地圖》的推出,以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粵港澳三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我們可以用更宏觀的視角,關注由嶺南文化衍生出的非遺項目,共享非遺文化傳承經驗,讓非遺成為人文灣區的重要文化資源。」伍志和說。

相關焦點

  • 非遺賦彩美麗生活
    >非遺助力全面小康   在實現全面小康路上,無論是增強文化自信、點亮人文城市、提振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文化遺產都發揮出相當大的能量與作用。    習近平考察調研「非遺」的足跡,不僅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也帶動了一波又一波的「非遺」購物潮,讓傳統的非遺文化煥發新生機。    川西戰旗村的「唐昌布鞋」鋪子是很多遊客必看的地方。
  • 千角燈「點亮」首款非遺城市禮品,東莞非遺文創進入2.0時代
    飾品、茶具、玩具……這些市民日常生活用品如果和非遺項目元素融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呈現?11月28日,「千角燈系列」東莞非遺文創作品發布會在東莞市文化館非遺展廳舉行,揭開了千角燈系列非遺文創作品的神秘面紗。
  • 攜手Whoo後和銀泰 起承文化帶非遺回歸生活
    2020年10月1日起,起承文化攜手韓國護膚品牌Whoo後和銀泰集團獨家定製的奢冠絲絨唇膏絨花禮盒將限量發售。將古代宮廷非遺絨花與現代美學奢冠絲絨唇膏結合,弘揚東方古典美學,賦予非遺文化新生。,是非遺文化結合時尚彩妝和新零售的一次全新嘗試。
  • 文化尚品 非遺好禮|中國結:中國人的生活情結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在中國大地上閃爍光芒。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的心中是永遠堅守的精神。一繩一結來代表中國人的情結,中國紅中國結。中國結,是我國傳統技藝結繩技藝作品,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中國結的應用非常廣泛,大到古代的宮廷殿宇之中,小到牆上的壁畫擺件、服裝配扣都有中國結的影子。中國結代表著中國人的精神,也代表著中國人的生活情結。
  • 全國首個非遺手工藝品設計大賽 讓浙江非遺走進日常生活
    【摘要】今天,全國首個非遺手工藝品設計大賽——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品及相關衍生品設計大賽在寧波落幕。 浙江100餘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特色項目和65項瀕危項目在全國數十家創意團隊的精心設計下重新「煥發青春」。
  • 全民參與迎新春 非遺文化走進二仙橋西北路社區
    非遺千古傳,澤潤天地間。1月12日,成華區二仙橋街道西北路社區組織糖畫、蜀繡、楹聯等非遺文化項目走進社區,走到居民身邊,讓居民們能夠充分參與其中,並感受非遺帶來的樂趣,在非遺文化的陶冶中迎接新春。二仙橋街道辦事處副調研員李平、二仙橋街道文化中心主任唐爽、二仙橋街道西北路社區黨委書記廖永群、居委會主任孔濤等相關領導在現場為居民送上了新春祝福。
  • 在廣式健康生活中觸摸非遺脈絡
    6月11日,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組織的2020「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州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暨「廣州非遺購物節」正式啟動,現場豐富多彩的活動令人仿若走進了廣式健康生活的繽紛殿堂:熱場的洪拳表演展示著廣州人的好體魄,傳統醫藥帶來夏日養生體驗,現場還可聆聽嶺南古琴、學畫通草畫,展廳之中的傳統飲食展區,眾多在嶺南地理條件下誕生的美食展示著健康飲食理念,現場還按照廣式生活場景擺放了許多廣式家具
  • 大咖齊聚京城 共話非遺點亮生活
    原標題:大咖齊聚京城 共話非遺點亮生活   非遺怎麼融入當代生活?非遺與數位化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非遺傳承人又將如何守正創新?
  • 2020年非遺進校園活動之「非遺大師面對面」火熱啟動
    11月19日,籌備了三個月之久,由培英高級中學主辦、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遺大師面對面——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傳承活動」在嶺南大儒陳白沙詩作吟誦中拉開帷幕。▲培英高中黨委書記馬瑛為非遺傳承人張瑞亨大師頒發聘書▲培英高中副校長黃飛躍為江門市文化館(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贈送學校紀念品,由副館長蔡曉敏接收我市國家級非遺項目「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廖惠林:非遺文化豐富精神世界
    近日,由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2020年嶺南非遺藝術聯展來自全省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教育局美術教研員、教育機構代表、研學旅行機構代表等200多人出席了開幕儀式。 國家級非遺項目新會葵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廖惠林從事葵藝已有40多年。他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下,堅持恢復和發展已失傳的葵藝品,不斷傳承和創新技藝,培養葵藝人才,提升葵藝品的藝術收藏價值。他還多次受邀參加巴黎工藝博覽會、北京全國「非遺」傳承技藝大展、上海世博會等。
  • 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2019中國非遺服飾秀綻放北京中軸線
    在文化和旅遊部的支持下,由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非遺辦公室、北京服裝學院、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國國際時裝周組委會、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服飾研究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將於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景山公園舉辦。
  • 崇信縣|新時代非遺文化的新突圍—崇信縣省級非遺項目電視MV側記
    這其中非遺表演藝術主要有崇信民歌、弦子腔、山梁走唱等等,是崇信歷史文化多樣性的集中體現,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資源,承載著崇信經濟社會發展的文明與進步。近年來,崇信縣堅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弘揚和諧文化的重要載體,深入挖掘,精心保護,並通過」非遺+」模式加大推廣力度,這些非遺表演開始從崇信的新窯大山、柏樹塬上走出來,融入更多老百姓生活中。
  • 「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交流展覽音樂會」成功舉辦
    伴隨著由笙、小提琴、鋼琴共同演奏的《雙小提琴與鋼琴小品》的響起,「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交流展覽音樂會」於12月4日晚在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佛山梁園拉開帷幕。來自德國、日本、法國、西班牙、土耳其、安哥拉等駐廣州總領事館官員和家屬應邀參加。
  • 傳承民間瑰寶 非遺新造物「東莞千角燈」文創產品開售
    「燈蓋之上飛龍騰躍,煥發活力生機,燈體點綴吉祥年畫,寓意百子千孫……」一款外型精緻、採用全黃銅金屬鑄造,高度復刻東莞國家級非遺項目千角燈原型的「千角燈3D金屬拼圖」非遺文創產品,從1月8日起正式通過線上線下銷售,讓千角燈以帶得走的藝術品形式走進生活。
  • 【江西文化發展巡禮】匠心非遺 見人見物見生活
    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譽,自古文化昌盛、人才輩出,儒家文化在這裡中興、禪宗文化在這裡定型、道教文化在這裡發源,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大表哥帶大家一起來感受江西非遺魅力!
  • 用手作傳承非遺文化 無錫首家手創生活藝術體驗館亮相
    9月25日,無錫首個集民俗與科技相結合的生活藝術體驗館在T12正式亮相。20多個非遺及手工項目入駐,市民只需要花上不到200元就可體驗全部項目,並將自己參與製作的作品帶回家。
  • 非遺「全家福」亮相 順德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12月19日,"記憶·傳承"——2020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在順峰山公園舉行。這是順德區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全區59項非遺項目"全家福"首次集體亮相,市民在冬日暖陽中享受一場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盛會。
  • 永樂古窖文化體驗中心盛大開幕 走出非遺特色傳承之路
    此次活動以永樂古窖文化(廣東)體驗中心為起點,借鑑永樂古窖將非遺文化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模式,探討非遺傳承和傳播的新模式,使非遺傳承歷久彌新,讓更多人參與到保護、傳承、弘揚非遺文化的隊伍中來。此次活動中,非遺文化形式新穎,亮點多多。在永樂古窖文化(廣東)體驗中心的參觀過程中,大家不僅了解了永樂古窖從1403年至今的歷史文化和酒企的發展歷程,還通過視覺、嗅覺、味覺以及體驗非遺成果創作的形式深度體驗非遺文化。在參觀體驗後,受邀嘉賓紛紛對永樂古窖文化(廣東)體驗中心將非遺文化與體驗經濟相結合的模式表示認可,並認為這樣更有力於加深其對非遺文化的了解。
  • 匠心承韻 造物生活——廣西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紀
    編者按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落實民族文化復興精神,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中國周刊》以獨家視角,推出非遺系列報導,傳播中華文化瑰寶、講述非遺傳統技藝、美術、戲曲等背後的中國故事。
  • 諸城「老東關燒肉」應邀赴京參加國家非遺文化展示
    老東關燒肉負責人周瑞芝和劉偉文化和旅遊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民族畫院和山東省文化廳及濰坊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與專家,以及文化企業、非遺保護單位、非遺傳承人群等200多人參加了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