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伏中初伏的最後一天,明天中伏就開始了,隨著三伏天的到來,我們後臺問「三伏喝熱水」這個養生大法的留言也越來越多了。
而還有一些同學發了不可名狀的奇怪說明圖給我們,問孩子能不能吃冷飲。
類似的問題我們前幾年已經回答過好幾次。不過今年流傳的「三伏養生段子」裡,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新論點,那就是:這已經是連續第7年三伏持續了40天,也就是傳說的「四伏」天。連續這麼多年的四伏,會讓人的身體累積更多的暑熱,需要更加注意養生,更不能亂吃冷飲喝冰水,要多喝熱水!
那「四伏天」有那麼可怕嗎?又是什麼來頭呢?
實際上並沒有所謂的四伏天,無論是30天,還是40天,都叫「三伏」,只是三伏裡的「中伏」,有時候是10天,有時候是20天。
每年三伏開始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是要看農曆上的「庚日」。「庚」是古代用來計數的天幹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7位。
如果用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法,就是看農曆每天的天幹,「幹支尾號」是庚,也就是7的就是「庚日」。比如明天(2021年7月21日)就是庚日:庚午日。
初伏是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開始。
中伏是從夏至後第4個庚日開始。
末伏是從立秋後第1個庚日開始。
今年夏至後第3個庚日是7月11日(初伏),第4個是7月21日(中伏),立秋後第1個是8月10日(末伏)。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夏至和立秋之間,有時候有4個庚日,有時候有5個。如果某年只有4個庚日,那中伏開始過了10天,「尾號」過一輪,就過了立秋,下面就是末伏了。但如果有5個庚日,就需要等尾號轉兩輪,才能輪到立秋後的末伏。這時候,中伏就有20天,也就是整個三伏會有40天了。
而每年夏至(6月20-22日)到立秋(8月7-8日)之間,絕大多數(超過8成)是47天,少部分是48天。
所以這就變成一個數學問題:隨機連續的47(或48)天中,某個尾號出現4次或5次的概率哪個高?—— 當然是出現5次的機率多(超過70%)。
所以,三伏天是40天太正常了,要遠比是30天的情況要普遍,出現連續幾年都是40天也是常見的情況。
而且「三伏天」原本就是對每年立秋前後,最熱的一段時間的統稱。在這些天注意防暑降溫是對的,但三伏多少天,哪天開始,更多的是因為數學計算的「尾號」的結果,並不是說一開始到「庚日」入伏,就馬上天氣變化,人體也變化,要怎樣怎樣。更不是說三伏天長一些的年份就更熱,三伏天短一些的年份就涼快。
這些年,尤其是自從一些醫院互相取經,都學會了三伏貼創收大法,三伏天的養生就越來越深入人心了。為了把「三伏天」宣傳的和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各種三伏天不能喝冰水,不能吃冷食冷飲的段子也廣泛流傳在各種網絡社群中。
但其中絕大部分都禁不起任何推敲,比如今天文章開頭那個喝冷水會消耗熱量,導致人體從腎臟調出腎氣轉化為熱量的胡扯圖片,就是傳統不傳統,現代不現代,八成是從某些修真小說中看到的段子 —— 「熱量」是現代科學熱力學的概念,和傳統中醫中的「熱」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喝冷水的確會消耗熱量,但人體要補熱量,可不是消耗什麼金丹、元嬰或者腎氣,而是你的脂肪。
如果真這麼想,喝冰水涼水的效果,就是幫你減肥了呢。(雖然減的那一丟丟根本毫無意義)
我們之前問過大家很多次: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準確的說,是生活在大陸地區的中國人害怕喝冰水?而其他國家和地區日常喝冰水的人,也沒有出現傳說中那些「寒氣入體」,導致的健康問題,壽命也並不比我們低?而我們畏寒養生了一輩子,關節炎、胃病、痛經這些與「寒氣」相關疾病的發病率也沒比其他國家地區低?
一晃已經入伏了。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冰淇淋、冰棍、冰水,都將會是我們重要的幸福感來源。不過在幸福來敲門之前,我們總是要邁過不少類似「吃冰會傷胃」、「中國人的體質怕冷」、「從小吃這麼多冷的,長大就*寒(*請帶入任何人體組織器官名)」的門檻。當中國人不是最讓人自豪的事情麼?怎麼創造了5000年文明,徵服了從沙漠到雪原,從雨林到草原的體質,卻連冰淇淋都不能開心吃,涼水都不敢喝呢?
喝涼水不會讓人生病,喝不乾淨的水才會。喝冰水也不會把我們的胃凍壞。我們喝冰水的時候,會先經過咀嚼和口腔、食道的加熱,進入胃裡時已經不會那麼冷。而且損失這點熱量對人體並沒有多少影響,更不會傷害身體,這來源於我們天生的恆溫能力。
人類是恆溫哺乳動物,我們的身體無時不刻都在製造熱量。這樣進化的目的,是保持在嚴寒天氣下的活動能力。萬萬沒想到,在學會用火、學會穿衣服,進一步增強禦寒能力後,在中國反而出現了一群叫養生專家的不肖子孫,無視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強大抗冷恆溫能力,試圖把中國人變成全球唯一的「怕冷特殊體質」。
身體過冷過熱都不算好,但熱的問題更嚴重。在人體每天通過飲食吸收的熱量中,絕大部分都最終轉化為熱量,通過空氣傳導、輻射、出汗揮發等方式散發到環境中。但當環境溫度上升到接近甚至超過人體體溫的時候,向環境散熱就不再那麼簡單了。如果熱量散發不出去,人就會中暑,嚴重的會導致死亡。
相比那看不見摸不著,但喝點熱水就能像六脈神劍一樣被逼出來的「體內寒氣」,每年因為中暑而死亡的案例,才是血淋漓的教訓。降低環境溫度,充分補充水分都是預防中暑的有效方法。在炎熱的夏天,冷食冷飲,也是能幫助我們快速散熱、遠離中暑的好辦法。
很多人一提到冷飲、冰水、就會擔心所謂的「寒氣」。但實際上,傳統中國醫學中的熱、寒等概念,和我們上中學所學習到的物理學上的「冷」、「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現代科學出現之前,不管什麼文明,都習慣將寒和熱作為兩種對立的自然現象,但現代科學體系建立以後,這個世界就不再分冰系和火系法師了,統稱為熱力學法師。0度還是10000度的物體,差別只是本身分子的運動活躍度是一般Hi呢,還是非常Hi呢。
所謂寒和熱,也只是人對身體失去熱量速率的感知差異 —— 身體感知到散熱很快,就冷了,提醒我們需要保溫,別凍著;身體感知到散熱太慢,就熱了,提醒我們要趕快想辦法散熱,別中暑。所以熱了,就老實聽身體感知的話,少穿、避暑、散熱、吃涼的。非逆天行事,該散熱的時候反而喝熱水、熱水泡腳?這是把老祖先的「道法自然」有多少的逆反心理呢?
在反對冷食冷飲的意見中,其中有一些是對的,比如吃太多熱量高的冰淇淋容易變胖子,所以要控制。但控制就好,不代表嚴禁,更不代表要反過來喝熱水。
除此之外,舒服不舒服、喜歡不喜歡,這個就是個人喜好和體質的差異了 —— 有些人,比如有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或者是新陳代謝較慢的老年人群中,很多人本身對冷飲冷食會感覺不舒服。加上老年人群是養生節目或者自媒體的主要受眾,這也是他們非常熱衷傳播類似「夏天要喝熱水」的「養生概念」的原因之一。
當然,還有很多人,本身並沒有什麼相關的疾病,但因為從小的生活習慣,養成了喝熱水的習慣,的確可能喝冰水就不舒服。這種情況並不罕見,畢竟我們很多人都是在「喝冰水長大就會xxx」的教導下長大的。不過這和基因沒什麼瓜葛,對比在國外生活長大的ABC華人,不難發現:所謂不能吃冰水冷食的民族體質,跟能不能吃辣,喜不喜歡放醋,沒什麼差別,都是來自從小的生活習慣。
所以,如果中國人真的有什麼「畏寒」的特殊體質,那這體質是哪裡來的?當然不是前蘇聯專家的秋褲陰謀。而是因為從小的生活習慣,不準喝冰水,自然就會培養出全球獨一份要帶著電熱水壺去旅遊的中式體質。
是給孩子培養成未來的「畏寒」體質,還是更開心隨意一些,允許孩子適度地喝冷水冷飲,吃冷食,一起快樂地度過這個夏天,這個是家長的抉擇。
但有一點「養生」的建議,還是希望大家聽進去,那就是:夏天要防暑,冬天要防寒。養生最根本的原則,無非是四個字:順應自然。
我們新增了日常提問諮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麼問題,可以點擊我們公眾號下方工具欄的【提問溝通】告訴我們:
更多和健康相關的文章,可以點擊我們公眾號下方工具欄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欄裡輸入「健康」來進入相關的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