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石文物修復中心負責人正在介紹中心成立的背景及修復保護文物的案例。中國青年網記者姜文山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 姜文山)十六善神圖、《清龍藏》木質經板、黃地織金吉服袍、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部分出水金銀器……近日,記者跟隨「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的樂石文物修復中心,感受這裡的「時光匠人」如何用青春喚醒古老記憶。
「工作的確很枯燥,但我很喜歡。把一件文物修好,修成它原來的樣子,特別有成就感。」95後文物修復師魏子茗說。在文物修復過程中,魏子茗和同事們經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有些文物完全修復甚至需要兩三年,這更加考驗修復師的耐心。不過,看著一件件文物通過自己的雙手煥發生機,「魏子茗」們的內心頗為滿足。
修復中心書畫修復師擺放的待修復文物。中國青年網記者姜文山 攝
據介紹,北京樂石文物修復中心是全國首家享受「免證、免稅、保稅」政策的文物修復中心。中心有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的50餘位國內頂級文物修復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團隊,提供書畫、金屬器、金銀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石器、石刻、磚瓦、玉石器、絲織品等各類文物藏品、藝術品的保護和修復業務。在北京「兩區」批覆設立的新機遇面前,天竺綜合保稅區正在積極促進海外文物回流。
修復中心書畫修復室修復師正在工作。中國青年網記者姜文山 攝
當天,採訪團近30名記者逐一參觀了修復中心的書畫、漆木器、織繡、金屬、陶瓷五類文物修復室,其中書畫工作室內掛滿了已修復的文物作品,桌子上擺放著各種待修復的書畫文物。在採訪團參觀的半小時裡,記者發現身邊的兩位修復師一直聚精會神地盯著被修復的作品,手中穩穩地拿著工具,細緻地做著每一個修復動作。
修復師正在修復房山雲居寺國家一級文物--《清龍藏》木經板。中國青年網記者姜文山 攝
記者現場看到,一幅幅作品、一件件文物在修復師一絲不苟的工作下,一點一點被修復。據書畫部工作人員介紹,僅修復一幅古字畫就需要經過除塵、去汙、清洗、揭命紙、修補、全色、配裝飾、上牆晾曬、壓紙、裝裱等多個步驟。
織繡工作室修復師在修復一件流失到日本的文物,已經歷時近兩年。中國青年網記者姜文山 攝
修復中心金屬修復室修復師完成修復工作。中國青年網記者姜文山 攝
據樂石文物修復中心負責人介紹,修復中心之所以設立在天竺保稅區,主要是因為對流失在海外的文物的保護刻不容緩,這些文物的保存條件及方法還不夠科學。「這些流失的文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修復和保護好它們是我們的職責使命。」該負責人說。
修復中心陶瓷修復師正在修復一件瓷器。中國青年網記者姜文山 攝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