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評選為了吃都值得去一趟的地方,潮汕絕對是所有評選榜單裡的第一名。
陳曉卿說它是「中國美食的孤島,沒有去過汕頭的人不可以自稱為美食家」。
蔡瀾更是身體力行,在《蔡瀾逛菜欄》節目裡讓人無法不對潮汕美食垂涎三尺;
▲ 《蔡瀾逛菜欄》
盛名之下,潮汕真的那麼好吃嗎?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潮汕,古稱潮州,主要指潮州、汕頭、揭陽三兄弟。
和猶太人一樣,潮汕人天生宗族意識極強,至今保留著本族的傳統文化、飲食習慣,在懂吃、會吃、愛吃的廣東人裡都顯得獨樹一幟。
雖然號稱美食之都,每隔幾百米就可能有家百年老店,但尋味潮汕是要有準入門檻的。
潮汕人在吃上有天然的優越感:潮汕以外的人,根本不懂得吃。
這裡最不缺的,就是翹著二郎腿、叼著煙、搖著蒲扇的老闆。要不是本地老饕熟客光顧,迎來的往往是冷漠臉。
所以單槍匹馬闖潮汕很容易一踩一個坑,老闆鬼精,板著臉還要把好料藏著掖著。
在沒有本地人帶路的情況下,想學潮汕話騙老闆是不靠譜的,你要學哪個村的?每個村方言都不一樣啊。
要想不虛此行,首先要做好準備,懂得潮汕人的口味。
潮汕人最喜歡的幾樣調料,體現了他們對鹹、腥、鮮的追求:腸粉之魂蘿蔔乾、鹹腥之王魚露、潮汕版味增普寧豆醬。
這三樣不僅是潮汕人家裡日常的調味品,更是成就眾多潮汕美食的幕後英雄。
明白了潮汕美食的主旋律,接下來至少要吃過這些,才能讓老闆覺得你是「膠己人」。
NO.1 一碗白粥配雜鹹,從早上吃到夜宵
白粥配雜鹹是潮汕人最日常的主食。潮汕人把粥叫做糜;把配菜叫做雜鹹。
白粥,在潮汕也叫「白糜」。潮汕人對吃是很有追求的,就這一碗白粥,看似簡單,但背後卻體現了潮汕人「鮮、熟、幹、鹹、醃」的飲食習慣,形成了一種潮汕人特有的飲食方式,就是「打冷」。
▲ 雜鹹種類繁多,至少有一百多種,有人甚至將雜鹹比喻成後宮佳麗三千。
對潮汕人來說,白粥才是主食。這種熱愛一直延續到中午、晚上甚至到宵夜時間的「打冷」。
夜裡的美食,要從一碗白粥開始。
打冷,這個叫法起源於香港,也稱「潮州打冷」。打冷是潮汕菜式裡的一個重要分支,通俗的講就是潮汕大排檔經營的熟食冷盤,把食物先做熟後再冷吃。
這些食物不同於潮州筵席常見的燕翅鮑參肚等高檔菜餚,多數是潮州風味鄉土菜式,通常由如下幾類組成:一是滷水類,如滷鵝、滷豬腳、滷豆乾等;二是魚飯類,常見的有巴浪魚、大眼雞和紅鸚哥魚等,按照潮汕的食俗,薄殼米、紅肉米和凍紅蟹、凍小龍蝦等貝殼蝦蟹均屬此類;三是醃製品,常見的有醃膏蟹、醃蝦姑、鹹血蚶和菜脯、鹹菜等;四是熟食類,如豬腸鹹菜、豬尾燉豆仁、春菜煲等。這些菜式全部都以明檔方式擺放出來,或大鍋慢火煮著,客人站在攤前,無需詢問菜名,看見喜歡的用手一指,旁邊點菜的人便會記錄下來,有時剛坐到位子上,所要的菜餚已然送到餐桌。
為什麼要稱為「潮州打冷」,至今還沒有一致的說法。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名稱源自香港,是粵語的叫法,若用潮汕話或普通話講出來,聽者往往不知所云。而粵語「打冷」一詞,傳說是由潮州話「打人」演變而來的。原來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黑道人物常到餐館吃霸王餐,但潮州人也不是好惹的,香港第一大幫派「新義安」便是潮州幫。當年餐館夥計一旦發現有人前來吃霸王餐,便會大喊「打人」以召集夥伴和鄰近的老鄉一起對付吃白食的人。慢慢的香港人就將這種大排檔稱為「打冷檔」,比如香港潮籍美食家蔡瀾在《至上香腸》一文中就說:「香港打冷檔做的紅腸……」將打冷檔經營的潮式食物稱為「打冷」。
魚飯,是打冷最具特色的一道菜了。魚飯不是飯,只是魚。魚飯保持著魚本身最新鮮的原味。魚不用刮鱗片,也不用開肚去腮,直接用鹽水煮熟,裝在竹篩中一籃籃的擺放。
為什麼把「打冷(打人)」歸意為「去吃潮菜」呢?話得從二十世紀中葉講起,那時香港時局混亂,幫會爭鬥厲害,經常有吃「霸王餐(吃飯不給錢)」的客。當時皇后街有許多潮州小食店,潮州人非常團結,如果遇上「霸王客」。各店之間就會很快的聯合起來揍這些人。於是習慣中就把「打冷(打人)」與潮菜館聯繫起來了。不過,現代繁華的香港,「打冷」失去了「打人」的原意而意義外延為「吃潮菜」了。
潮汕人喜愛吃粥,對這碗白粥的熱愛,自然是要吃得講究些。潮汕白粥,要煮得如膠如脂,才能算是一碗成功的白粥,不宜太稀,也不宜太幹,這其中對水分、火候的掌握就成了技術活了。一碗潮汕白粥,配上魚飯滷水生醃熟食雜鹹這麼豐盛的食材,造就了潮汕的經典美食。
NO.2 潮汕人民的圍爐夜話
在潮汕,中午吃牛肉鍋就是個笑話。
汕頭的牛肉吃法是不經過冷凍排酸,下午宰殺後馬上運到店裡切割、上桌,最嚴格的要求是牛肉送到桌子上還要會抽動。
只有等到新鮮牛肉運到,才會陸續有食客進店,圍坐在火鍋邊談笑風生,潮汕人的夜晚堪稱完美。
別以為潮汕人吃牛肉只要求新鮮,要能稱得上是潮汕本地老饕,必須要對牛肉各部位諳熟於心。
不同部位的牛肉燙煮的時間不同,一般在6秒到12秒左右就必須開吃。
蘸一蘸店裡獨家調製的沙茶醬,牛肉變得濃鬱甘甜不膩口,牛肉的「嫩」完美搭配了沙茶醬的「甜」。
NO.3 七十二變的餜
餜是潮汕最複雜的食物,大至婚喪嫁娶,小到生活日常,都少不了它。
外皮的製作和內餡的搭配體現了潮汕人的想像力,不同的搭配組合紛繁複雜,味道都還獨一無二。
早先潮汕先民從中原遷至潮汕地區,先民們要用麵食來做貢品,然而南方不產小麥,故以米食做貢品,這才有了「粿」。
NO.4 最好吃的滷味在潮汕
如果你去潮汕人家裡做客,他不說「剁盤鵝肉請呂」,那友情可能也走到頭了。
潮汕滷鵝用的澄海獅頭鵝是「世界鵝王」,它稱第二,沒有鵝敢稱第一。
在一鍋好滷水裡靜靜地滷夠兩小時,提出的滷鵝好像美人出浴。滷水汁完全封鎖在鵝肉裡,外表色澤光亮,四個字:秀色可餐。
如果還學不會怎麼假裝會吃,跟著前面的老客,喊一句:「來一份一樣的!」保證老闆在翻著白眼的同時不會坑你。
不少人被美食綜藝種草,看了一篇篇的推薦,吃了一家家網紅店,然後失望而歸。
潮汕人竊喜,最好吃的應該是我家門口默默開了幾十年的小店!
比如汕頭的民權腸粉店,不少老汕頭人的早晨,就從一份正宗的潮式腸粉開始。
真正的汕頭老饕,會親自站在腸粉機前監督。什麼放在最上層的蒸屜不會幹啦,放什麼配料、放多少這些問題,都只有經驗豐富的本地人才能想得到。
而另一樣來汕頭必吃的,是廣場老牌豆花。
沿著汕頭海濱長廊走,到公園路看到一家人頭攢動的店鋪,那就是開了半個世紀的「廣場老牌豆花甜湯」了。
汕頭人鍾情於這種味道,配上糖粉、芝麻,原來的豆腥味便被甜味稍稍掩蓋。
趁熱趁糖還沒化的時候,豆香濃鬱,甜度適中,潮汕人覺得這就是中國版的布丁啊!
不像要專門去店裡吃的豆花,如果你問一個潮汕人哪裡牛肉火鍋最好吃,他還有些許尊嚴的話,正確回答都應該是「自己家」。
最重要的是新鮮的牛肉、新鮮的牛肉、新鮮的牛肉。
去菜市場蹲守,挑一塊自己最喜歡的部位,叫老闆按喜歡的方式切,回家開水一燙,味道一定不遜於外面的火鍋店。
如果實在要本地人推薦,有一家福合埕老胡牛肉火鍋。
借了福合埕的名頭,但老闆刀工、選料實在不錯。雪花牛肉薄如紙,吊龍肥瘦均勻,五花趾肥厚得顯粉紅色……但有一點,規規矩矩學一學本地人怎麼點單,到了那才不會遭人煩影響心情。
光在汕頭,福合埕就有19家。最起碼能得到本地人的認可,開得下去,就說明福合埕屬於那種不會踩坑的連鎖店。
很多人認識潮汕,大概是因為美食,很多人到潮汕也都是為了吃。
對潮汕人來說,美食,是他們引以為榮的事情,更是不足為外人道的日常。
< 免責聲明 >
1、因編輯需要,文字與圖片之間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2、本平臺致力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轉載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逐一和版權者聯繫,亦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3、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智慧財產權,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4、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為示意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5、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汕頭食客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