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土地的竹子,產生的纖維為消費者所用,中間產物能夠被全部利用,最後殘渣全部回到土地……一棵竹子從植物成為紙的過程,也是斑布創始人沈根蓮的生態循環「造紙」經。
「你看,這裡面的竹纖維,是不是很明顯?」沈根蓮拿出一張紙巾撕開展示給記者看,你看到的竹子裡面是什麼顏色,我們做出來的紙就是什麼顏色。
她說:「竹纖維沒有任何有害化學物質,它梳理成的紙,便成為消費者追求品質消費中,新的需求點。」
以竹為友:守「初心」換「真心」
「人們平常用紙巾擦嘴、包裹食物,卻不知其安全隱患。消費者往往也無從判斷。」沈根蓮說。
如何歸還紙品的生態本色?
這是沈根蓮一直思考的問題。2014年底,沈根蓮以「簡單適度」為理念,開創了「斑布BABO(竹子英文諧音)」竹纖維本色生活用紙新品種,旨在改變中國生活護理用品的消費格局。
所謂「簡單適度」,在沈根蓮看來,其實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態度。
「對於斑布來說,簡單適度更蘊含著以極少數的資源讓消費者需求得到更大滿足的價值追求。」以竹為友,將綠色生態留給後代,沈根蓮堅守「初心」,換來消費者的真心認可,並迅速成為全國竹纖維本色生活用紙的引領者。
堅守質量:「真本色」引領行業升級
木材易得,好竹難尋。要造出完美的本色紙,得先「pick」出優質的竹材。
沈根蓮介紹,斑布本色紙採用100%原生竹漿製造,精選四川優質慈竹,生產過程不添加漂白劑螢光劑,是真正的竹漿本色紙,取得了「真本色」和「原生竹漿」雙認證。
同時,斑布擁有強大的技術研發支撐。當前斑布共持有的技術專利多達47個。其中,生物質精煉技術極大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還保留了竹纖維材料中的有益物質,比如具有天然抑菌功能的「竹琨」。
為了確保出廠產品質量,斑布設立了一系列嚴苛的質檢質量管理體系。從竹材進廠到產品生產,再到成品出廠,每個環節均可溯源。
「我們還有一支專業的質檢隊伍嚴把質量關,對原材料生長地定期進行水源、土壤檢測,保證原材料安全;精準把控紙巾韌性、厚度和吸水性,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她說,斑布不斷觸摸著行業檢驗的制高點,也源源不斷地為消費者提供著一張張安全放心的本色紙。
為緩解疫區的「缺紙」問題,疫情期間,斑布主動聯繫公益慈善基金會,組織貨源,分批次組織車隊向武漢九家方艙醫院捐贈價值200餘萬元的本色生活紙。
迎難而上:一棵竹也是一項大產業
斑布紙火了,冒牌貨也來了。
沈根蓮發現,市面上經常會出現包裝設計以及商標與斑布非常相似的產品,消費者極難辨別。
沈根蓮堅守自己闖出來的路,盡力做好自己的事,並讓每一張斑布紙巾可溯源。
談到企業高質量發展,沈根蓮認為,本色紙還面臨諸多難題。
首先,與紙品行業的紙漿大都依賴進口相比,現階段竹漿造紙原料供應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以四川省為例,目前四川全省竹林面積近1800萬畝,造紙用竹林近1200萬畝,理論上能支撐260萬噸的製漿產能,但實際上只有50%左右可以被真正利用。
其次,產業結構趨同也制約了紙品企業的發展。當前造紙行業的產品結構單一,未來企業競爭會更加激烈。
面對挑戰,沈根蓮帶領斑布團隊迎難而上,重新布局。
合作模式方面,斑布團隊通過研發高產竹種,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原材料不足的問題。據介紹,斑布團隊聯合青神縣瑞峰鎮尖山村、天池村及周邊貧困農戶創建『青神縣龍大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連續多年開展竹林基地建設工作,組織、培訓當地農戶,按照標準種植、撫育、澆灌、施肥,按照竹林豐產技術指南嚴格執行竹林種育。通過數年的努力,建成自有竹林近4000畝,並在該地區已形成近3萬畝竹林基地的青神小竹海。
在科研方面,斑布與西南科技大學聯合,成功培育出特色優勢高產竹種「斑布1號」,並開展應用示範種植活動,通過竹種優化提高竹林基地畝產。
在項目方面,斑布正在建設年產20萬噸本色生物質竹纖維及加工與配套工程項目,項目建成後,將成為當前國內最大的本色竹纖維材料生產基地,不僅帶動竹林種植,促進農民增收,還會提升鮮竹需求量,解決就業,並帶動包裝、運輸服務業等一系列配套產業產值。
如今,為了適應消費者的新需求,斑布又後推出了斑布運動系列、本色溼巾系列等多種產品。而2020年新推出的本色經典系列,成為竹纖維本色紙面對市場競爭的又一次工藝革新。
「傳統製漿造紙行業的所謂廢物,在生物質全價利用的理念之下,其實全是原料,說它是廢物是因為它沒有放對地方。」沈根蓮說,讓一根來自土地的竹子產生的纖維為消費者所用,中間產物能夠被全部利用,最後殘渣全部回到土地——這才是斑布所有研發的創新所在,也是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源頭所在。(記者馮松齡)
【來源: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