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張學友的強悍,是無法用任何指標來衡量的:
如果你對他的敬仰是從《吻別》開始——在《吻別》之前他已榮膺「四大天王」。
1989年,張國榮宣布退出歌壇,譚詠麟宣布退出頒獎禮;甚至最火的女歌手梅豔芳,也在1990年生日會上宣布退出競奪音樂獎項。
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始於1984年1月28日,而一直舉辦至今。
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自1984年度起開始設立最受歡迎男女歌星獎。
其得獎結果往往會成全場最注視的焦點,被視為誰是香港樂壇的天王和天后。
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是香港本土流行音樂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時期。
就作品而言,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可以聽到香港的流行音樂,而「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便是最好的印證和體現。
每年「十大中文金曲評選」都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其公正性、客觀性已得到圈內外的普遍認可。
顧嘉輝就曾說過:「十大中文金曲評選具有真正的領導樂壇的地位」。「
1997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最讓人驚豔的場面,莫過於張學友被20位美女包圍親吻。
他獲獎的歌曲是《愛是永恆》。
《愛是永恆》是1997年音樂劇《雪狼湖》的閉幕曲(粵語版),是唱出頻率最高的歌曲之一,該曲第一次出現在《雪狼湖》中是第一幕的高潮處部分。
當男主角胡狼(張學友飾)向女主角寧靜雪在湖中的小艇上表白時所唱出。
此歌同時也是唱片《不老的傳說》當中的一首冠軍單曲。
《愛是永恆》多次被香港廣告商選定為廣告背景音樂,在2003年的電影《金雞2》,2010年的電影《72家租客》中,張學友亦有唱出《愛是永恆》。
費翔有一次在訪談裡說,如果不是張學友來演,《雪狼湖》估計都不會有人看。
這話說的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音樂劇要有音樂、故事、人物、舞臺布景等等...有的故事可能不適合作為音樂劇來演,缺乏戲劇張力,再加上人物比較單調,或者舞臺的設置缺乏特色 等,都會影響到音樂劇的質量。
張學友的《雪狼湖》第一次公演是1997年,40餘場,是粵語版,女主的參演有林憶蓮等。
是第一部原創港產音樂劇,這個大概就是最好的定位。不是說做的有多好,而是作為嘗試,開個先河,希望帶動以後的華語音樂劇發展。
2005年又被張學友改編成國語,又演了60餘場。
國語版的《雪狼湖》張學友擔任男主兼藝術總監。在一個訪談裡,他有點欲言又止,言語裡有指內地團隊效率太低,所有的事情都要他親自過問,以致太勞累。
估計很多人看《雪狼湖》也是抱著聽流行演唱會或者僅僅去聽歌神發聲的心態去看的這部劇。
音樂劇裡的音樂是為整個故事和整個舞臺服務的,如果只是聽裡面的歌,歌的旋律可能並不是很好聽。
個人覺得稍好聽的歌有《流星下的許願》、《原來只要共你活一天》、《決定》、《雪愛狼》、《兩個她,一個理想》、《感覺來了》、《懺悔》、《愛是永恆》、《是否在談戀愛》 等,以上歌曲,國語版、粵語版都可以搜來聽一下。
如果你推崇的是他對唱片業的貢獻——他的演唱會可能打破了更多紀錄。
如果你愛慕的是他天籟之音聲動梁塵——可知這世上還有一言廣為流傳:
「在香港,最被低估的,就是梁朝偉的歌聲,以及張學友的演技。」
香港樂壇走向衰落前,有這麼幾個時期。
雙雄爭霸時期。
八十年代的香港樂壇,由兩大天王校長譚詠麟、哥哥張國榮雙雄爭霸。
女歌手方面梅豔芳一枝獨秀,形象百變的她,領導香港潮流,舞臺上造型大膽前衛,被稱百變天后。
譚詠麟的第一個最受歡迎男歌星獎,由父親譚江柏親自頒發,這個場面應該令校長永世難忘。
1985年,張國榮以《不羈的風》獲獎,由鍾楚紅頒獎。
張國榮在1987年度的成績不俗,一曲《無心睡眠》奪得勁歌金曲和勁歌金曲金獎。
1992年,這一年,最重大影響最深遠的娛樂事件,當屬香港四大天王的正式推出。
從此,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成為時代的寵兒,統治了香港樂壇整個90年代。
在四大天王最火的那幾年,香港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勁歌金曲等重大樂壇頒獎禮上,十首金曲經常有6-7首被四大天王壟斷。
同時,四大天王每位都是優秀的電影演員,至今已經獲得5屆金馬獎影帝,4屆金像獎影帝,主演電影超過300部。
於是,在香港娛樂事業到達輝煌頂點的90年代,樂壇突然陷入了一段巨星的真空。
這時候,無論是電臺和電視臺,還是各大唱片公司,都急需推出新的天王巨星,成為歌壇的帶頭大哥,來填補這段真空。
在這樣的背景下,1992年,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和黎明,四大天王正式推出。
在很多人印象裡,四人的競爭是從1992年封號開始。
但其實應該往前追溯到1990年,這一年,劉德華在香港樂壇的地位開始和張學友並駕齊驅,黎明正式加入戰團,郭富城的天王之路也在臺灣發軔。
1995年黎明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項,張學友《離開以後》拿到金曲金獎。
1996年張學友拿到了勁歌金曲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黎明獲得金曲金獎。
1997年郭富城奪得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黎明以《只要為我愛一天》獲金曲金獎。
1998年郭富城蟬聯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黎明《我這樣愛你》繼續拿金曲金獎。
1999年最歡迎男歌手獎時隔五年再次被劉德華拿到,黎明宣布退出,十大金曲僅剩劉郭一人一首,郭富城拿最受歡迎廣告歌曲金獎,劉德華繼續拿最受歡迎國語歌曲金獎。
十大中文金曲同樣格局,劉郭各一首,劉德華拿到全年最高銷量歌手金獎,張學友繼續拿銷量冠軍,郭富城以《渴望無限Ask For More》拿到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獎。
2000年郭富城奪得第三次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郭張劉一人一首進入十大金曲。
十大中文金曲亦延續格局,三人各一首,劉德華繼續包攬國語歌曲金獎,張學友獲得金針獎。
四大不再同臺,亦意興闌珊。
隨著香港樂壇的病態特點——重視偶像而非音樂本身。
這導致音樂人的流失。
而黎明、張學友明確拒絕了樂壇頒獎,音樂人青黃不接,很多大牌歌手找不到好歌。
此時電影市場暢銷,鄭秀文憑藉《瘦身男女》大獲成功,劉德華電影部部叫賣,王菲《eyes on me》火遍日本,她主攻國語歌和亞洲市場。
各方成因導致了大牌歌手逐漸離開香港歌壇。
亦有知名歌手及音樂人因各種原因逝世:羅文、張國榮、梅豔芳和黃霑,對香港粵語流行音樂的負面影響甚大。
2000年的香港樂壇,正經歷著一次換血。
香港「四大天王」的集體「下課」是2000年的主旋律,大哥張學友率先提議終結這個稱號。
香港新生代男歌手中最出類拔萃的兩位非謝霆鋒和陳奕迅莫屬,兩人的比拼頗有當年譚張爭霸之勢。
陳奕迅跳槽到新公司英皇,先後推出《NothingmattersU》和《打得火熱》兩張專輯,因為一首《K歌之王》把自己的名字唱響。
陳奕迅一改先前硬朗的呆板唱法,換上一種懶洋洋的氣聲,成熟與溫柔兼具的音樂風格初步定型。
當年香港媒體評價「從他的歌聲中,我們不難找到張國榮、陳百強、林子祥、吳國敬等上一代實力派巨星的影子,假以時日,陳奕迅應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謝霆鋒走的是硬式流行搖滾的路線,這一年發表了三張專輯,最亮眼的一首歌是《因為愛所以愛》。
昔日的輝煌時代,奼紫嫣紅,五光十色,又高潮迭起。它似乎迫不及待毫無保留地展現著自己的一切,仿佛一個人正經歷著生命力最蓬勃旺盛的青春年華。
1997年,未滿18歲的他,便拿下了第二屆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金獎。
之後,1998年拿到飛躍男歌手銅獎,1999年,便憑藉專輯《believe》的熱賣,奪得飛躍男歌手金獎,專輯中的《非走不可》也順利成為年度十大中文金曲之一。
2000年,更是憑藉「香港街上路人都會哼的」《活著VIVA》,在十大中文金曲再得一席之地,蟬聯飛躍男歌手金獎,同時獲得全年最高銷量男歌手(同年共三張專輯,粵語專輯《零距離》《VIVA》和國語專輯《了解》),風頭可謂一時無兩。
2001年,又憑著《玉蝴蝶》成為全國最受歡迎男歌手銀獎。
謝霆鋒的首場個人演唱會,在香港紅館一口氣開了6場,一時之間,簡直無人能拭其鋒芒。
他的情歌纏綿繾綣《非走不可》、《玉蝴蝶》、《遊樂場》唱出人生與愛情無盡況味。僅僅22歲,謝霆鋒就已經獲得了「亞洲最暢銷男歌手」大獎,成為了當時華語樂壇炙手可熱的明星。
伴隨著一首首專輯的出世,人們對謝霆鋒的印象也漸漸的從「不諳世事的星二代」轉變成這是一個顏值與實力並存的歌手。
1995年,在英國讀書的陳奕迅趁暑假返港,報名參加了第十四屆新秀歌唱大賽。
因為是張學友的粉絲,於是,一首《偷偷摸摸》唱完,唱了一首張學友風格濃厚的《望月》。
他的外表時尚靚麗,一看就是電視臺為了收視率包裝出來的,一開口卻露了「馬腳」,他不像張學友,他害羞,謙遜,還留有幾分鄰家大男孩的青澀。
而後來,誰能想到,他的確「活成」了張學友。
百度百科對「歌神」的定義是:許冠傑、張學友、陳奕迅。
想起他,就必定要想起,《明年今日》裡,一對被歲月洗禮的戀人。
《富士山下》裡,那場比一世還遙遠的東京之旅,以及《紅玫瑰》裡的那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都說他是香港樂壇的最後一個神。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