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美術】潘力 │ 我所認識的草間彌生

2021-02-28 亞洲美術


(原載《ART藝術》2019年04期。)

《ART藝術》編者按:3月到6月,『波點女王』草間彌生時隔6年再次在上海開展。這場題為「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的展覽,囊括了草間彌生40多件重要作品,包括戶外《南瓜》雕塑、『無限鏡屋』系列、2009年至今一直在創作的繪畫作品《我的永恆靈魂》系列等。作為一名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的身上同時印著先鋒和流行的標籤。她曾遠赴美國又回到日本,如何從當代藝術史和日本美術史兩個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她的作品?我們邀請曾赴日拜訪過草間彌生的上海美術學院潘力教授帶來另一種解讀。

草間彌生 南瓜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展覽現場

2019年

今天,草間彌生的名字在世界上幾乎無人不知,中國觀眾對這個怪婆婆的傳奇故事也津津樂道,對她筆下的圓點心之所向。草間彌生年輕時曾說過,我要讓我的圓點無限增殖,像傳染病一樣浸透整個世界。當初也許沒有人會相信,她近乎瘋狂的心願居然真的能成為現實。

實際上,我覺得在草間彌生漫長的藝術人生中,在美國度過的16年最為重要,也是她藝術真正值得稱道的全盛期。這個時期有兩件事不能忽視,一個是她和美國現代藝術家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1986)的關係,顯示了她藝術的本質特徵;另一個是她在紐約和安迪·沃霍爾的關係,草間彌生是1960年代波普藝術的先行者。而且,自從1976年她回到日本之後,她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就已經結束了。

美國現代藝術家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1986)

二戰之後,除了追求更高藝術境界的理想之外,促使草間彌生遠走美國的另一個因素,就是來自美國藝術家歐姬芙的鼓勵。1955年,一心想去美國的草間彌生在家鄉的舊書店裡偶然看見一本歐姬芙的畫冊,馬上被深深吸引住。為了給自己在陌生的異國找一個「熟人」,26歲的草間彌生異想天開地給68歲的歐姬芙寫了一封信,並附上幾幅自己的水彩畫,她還為此專程花6個多小時從長野家鄉到東京的美國大使館查詢歐姬芙的地址。

1955年歐姬芙寫給草間彌生的信

歐姬芙是名震全球的現代藝術大師,被稱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草間彌生覺得「絕對不會有回信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歐姬芙居然回信了,表示願意在美國推薦草間彌生的作品。歐姬芙早年的作品以自身的裸體攝影聞名,後來的繪畫主題多是花朵、動物骨骸和荒涼的美國內陸景觀,畫面有著平面構成式的韻律。她以女性的獨特感性展現出物象的全新視角,隱喻的性意識使她的作品形成神秘又具有生命力的圖像。歐姬芙晚年隱居在浩瀚的新墨西哥州曠野,孤獨地生活、創作,直至終老。她說,「我好像得了一種病,必須遠離人群,病情才能好轉。」1976年,《紐約時報》上的評論寫道:「進入耄耋之年,她依然以驚人的創作力活躍在藝術前沿,同時也是美國第一代現代藝術家的傑出代表。」年逾古稀的歐姬芙再次在美國掀起熱潮。

歐姬芙 公羊頭白蜀葵和小山丘

1935年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藏

事實上,草間彌生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和歐姬芙有著相通之處,除了性情上近乎怪異的孤僻之外,她們的作品也都是自己生命狀態的投射,都是以女性的獨特視角來觀看和表現身邊的事物,尤其重視身體形態和生理感受的表達,因此草間彌生的作品才能得到歐姬芙的共鳴。而且,草間彌生的藝術人生也幾乎和歐姬芙有著相似的軌跡,也是在沉寂了多年之後再次被發現,晚年的盛名遠遠超過了她的紐約時代。

1957年的草間彌生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草間彌生自1960年代初期開始採用各種綜合性材料進行拼貼和組合,將「無限」的觀念推向更廣闊的空間。眾所周知,相同圖像的重複排列正是美國波普藝術的主要標誌,而這個創意就來自草間彌生的作品。她回憶道:「1964年,在《集合——千之船》的展覽上,我將999幅海報貼在牆上。展覽期間,安迪·沃霍爾也來觀看,他驚呼『哇哦!草間,太精彩了!』後來在1966年,他就做了一個在牆面上貼滿牛頭圖案的作品,這明顯是模仿我的作品,完全一樣的。」 半個世紀過去了,草間彌生似乎依然對安迪·沃霍爾的模仿耿耿於懷。

1961年草間彌生在紐約畫室

1961年草間彌生和她的作品《無限之網》

背景是曼哈頓

草間彌生 集合——千之船

綜合材料裝置 1964年

阿姆斯特丹城市博物館藏

1966年草間彌生在紐約

當我在9年前採訪草間彌生時,她已經基本無法自理。除了在作畫時注意力高度集中之外,談話過程中很難集中注意力,至少是難以持續談論同一個話題,說著說著就離題了。不時地需要旁邊工作人員的提示,引導她回到談話的軌道上來。談話過程中,草間彌生基本上是低著頭,像個害羞的少女細聲細氣地回答我的提問,時而抬頭用她的大眼睛看我一眼。如果遇到某個話題有疑惑,她就將目光轉向旁邊的工作人員,或者說某個問題在哪個出版物裡有回答。好在工作人員總是很耐心地引導她親口說出來,那種耐心的口氣聽起來和哄小孩差不多。談話一結束,草間彌生轉身就拿起畫筆,旁若無人地繼續她的繪畫,時而招呼助手拿來她需要的顏料。

潘力教授採訪草間彌生 2010年11月8日 

東京新宿 草間彌生工作室

討論草間彌生的藝術,她的精神狀態和作品之間的複雜關係無疑是考慮的重點。基於技法、靈感及信仰而取得成就的藝術家很多,然而,這些因素並不能成為解釋草間彌生藝術獨特性的全部緣由。顯然,特殊的精神狀態是構成草間彌生藝術形式的重要因素。從生物學和醫學的角度看,正常人能夠承受的單調重複的繪畫面積一般不超過三十釐米的正方形,只有在異常的精神狀態下,才能始終集中精力在大面積的畫面上埋頭描繪那些重複的圖案。草間彌生自己也認為正是得益於超常的注意力,才能完成數量驚人的作品。「無限增殖」和「自我消滅」作為相互對應的兩個因素,從本質上決定了她的藝術形態。正如日本學者千葉成夫指出的那樣,「我們雖然能因此將草間彌生作為一個『病人』來分類,但是她的『作品』依然令我們駐足。其所放射出的 『光芒』以及橫溢的『生命』力量,魅力無窮,令人傾倒,因此,這些『作品』必然地被分類為『美術』。」

草間彌生 樹上的原點 

展示現場:歐洲文化首都馬賽 普羅旺斯 

2013年

草間彌生之所以在1980年代被重新發掘,主要得益於日本政府打造國際形象的文化策略,年輕一代審美趣味的轉變也使她的藝術再度走紅。重要的是,草間彌生的作品在1990年代之後開始涉足商業領域,她身邊聚集了一支強大的團隊,不僅為她拓展作品形式,還開發出許多藝術衍生商品。我在草間彌生那座四層的工作室樓上就親眼看到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趴在電腦前全神貫注地製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在草間彌生展覽上看到的作品,除了平面繪畫之外,所有立體的、空間的造型和裝置都出自這群年輕人之手。草間彌生的波點已經衍化為一種符號,成為商業盛會和資本狂歡的媒介,是全球消費市場的重要商品。

草間彌生 愛的呼喚 

H.391.9×625×625cm 綜合材料 

2013年

日本民族歷來崇尚裝飾性意趣,江戶時代就被稱為「圖案的時代」,綿延至今的漫畫、繪本就是「卡哇伊」藝術的溫床。日式卡通已經超越了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僅在國際上廣受歡迎, 也成為年輕人的偶像。草間彌生的波點有著當代視覺藝術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是結合日本流行卡通藝術與傳統繪畫風格的產物,體現了後現代藝術作品的藝術生活化,適合國際藝術市場的作品定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浮世繪為主的日本美術對西方美術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美術史上被稱為「日本主義」。今天,「卡哇伊」藝術在商業化的推動下又向全世界進一步擴張,歐洲評論家將其稱為「新日本主義的衝擊」。「以不變應萬變」的波點正是最具日本特徵的圖形演繹,既是草間彌生個人的藝術符號,也契合歐美對日本這個遠東島國的想像。

草間彌生 原點困擾 

綜合材料 2014年

日本美術的最大特徵就是平面性、裝飾性、遊戲性,經過包裝的草間彌生的藝術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迎合國際市場和大眾喜好。從歷史上看,日本的社會、風俗、藝術、文化都是二次元的,由此產生的裝飾性意趣綿延不息。這種感覺作為日本歷史的不息潛流,尤其在造型藝術方面明顯地表現出來。當年的浮世繪就是以平面化的構圖和裝飾性的色彩成為印象派畫家變革歐洲傳統繪畫的主要參照,在光色處理、視覺建構等方面鬆動了傳承性極強的西方藝術之鏈。草間彌生的波點堪稱當代浮世繪,平面視覺語言依然是最快捷、時尚的表達方式,這也是日本流行文化的「發動機」。現在,日本式的造型語言已經成為國際語言中強有力的一部分,既是傳統繪畫和現代流行文化特徵的歸納,也是對日本消費文化獨特的淺薄性和空虛感的表達。因此草間彌生的藝術很難與商業劃清界限,既有現代的時尚氣息,又能追溯傳統的根源。

草間彌生的影響力與當年的喬治亞·歐姬芙有相似之處,她們都將自我的生命圖像作為藝術的素材,但草間彌生不是歐姬芙的翻版,在於她不僅建立了自己的話語體系,而且被成功地推向市場,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體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當代人的心理感覺。展示方式也是體現其作品魅力的獨到之處,大量的互動和體驗空間縮短了觀者與作品之間的心理距離,超越了單純的視覺觀賞,被引導參與到作品之中。日本美術的遊戲性特徵被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與其說是日本原始價值觀的回歸,不如說是消費文化的潮流導致具有日本風格的新波普藝術在國際上得以流通。得益於商業流行文化、大眾消費文化越來越從「亞文化」向主流文化發展。顯然,在這場大眾文化的嘉年華裡,草間彌生的藝術符號功不可沒。

往期精彩推薦

秋本貴透︱上美專訪回顧

天空藝術節——地域公共藝術項目

秋本貴透︱《綜合繪畫技法》課程(下)

秋本貴透︱《綜合繪畫技法》課程(上)

課程簡介︱秋本貴透《綜合繪畫技法》課程詳情及報名

保科豐巳︱傳統與技術:當代藝術創作實踐課程(下)

保科豐巳丨傳統與技術—當代藝術實踐講座回顧(上)

潘力 樂麗君 │ 日本當代藝術的新世代(5)

潘力 樂麗君 │ 日本當代藝術的新世代(4)

潘力 樂麗君 │ 日本當代藝術的新世代(3)

潘力 樂麗君 │ 日本當代藝術的新世代(2)

潘力 樂麗君 │ 日本當代藝術的新世代(1)

「東京藝術大學藏中國早期留學生自畫像」調研記

潘力 孫衛欣│大村西崖的美術史研究態度(下)

潘力 孫衛欣│大村西崖的美術史研究態度(上)

秋本貴透丨展色劑實踐講座 (下篇)

秋本貴透丨展色劑實踐講座上篇)

課程介紹丨秋本貴透油畫技法材料往期回顧

亞洲美術丨公眾號新年度項目發布會

本期編輯:趙 靚

亞 洲 美 術

    立足亞洲美術   弘揚東方理想     

 


長按關注  亞洲美術

相關焦點

  • 從草間彌生的眼裡重新認識圖形——圓
    圓點的起源就來自於此,草間彌生跟我提及過兩次。」她的創作風格由此奠定基礎。之後16年,草間彌生消失,直到1989年,60歲的草間彌生在紐約舉辦個人作品回顧展,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20世紀六七十年代,草間彌生開始了「無限鏡屋」的系列創造,用圓和以鏡子為全部牆體的房間創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創造了20個不同的房間。每個無限鏡屋由一個完全搭建在鏡子裡的暗室構成。
  • 草間彌生 * LV = ?
    同屬彼此領域的佼佼者2012年兩者碰撞倫敦 LV 草間彌生 概念店誕生Louis Vuitton概念店成為了一片波點的海洋。店內的Wonder Room已經轉化成一個紅白相間的Seussian展示區,草間彌生的籤名巨型南瓜則作為枝形吊燈和臺面,上面展示了繽紛波點的高級成衣、手袋、鞋和她的Louis Vuitton收藏品配件。自1854年創立伊始,時尚先鋒路易威登始終對藝術充滿熱情並與藝術保持緊密聯繫。直到Marc Jacobs出任藝術總監,這一傳統更加得以強化。
  • 草間彌生 世間萬物,皆是圓點
    面對鏡頭,她佝僂著背,嘟著小嘴,瞪著一雙大圓眼,煤精般的眸子幾乎不怎麼轉動;她自顧自囁嚅著塗鴉著,根本沒心思搭理問話的人。 圓點和她的精神病一樣,成為草間彌生身上最深的印記。藝術天后、精神病患者、圓點女王、日本怪婆婆等諸多標籤加在一起,都不足以概括她複雜多變的一生。
  • 草間彌生:「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因該很早就自殺了.」
    她早年於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學習,主修日本畫。自幼罹患神經性視覺障礙,她視界所及充斥圓形斑紋,仿佛隔著一層點狀的網,因而圓形狀物件,如圓紋、斑點、生物觸角、尖刺等等,都是草間彌生作品中重複出現的圖像。於是她開始畫這些斑點,它們像是細胞,種族,分子,那些生命最基本的元素,草間彌生把它們看成是來自宇宙的和自然的信號。
  • 圓點女王 草間彌生
    >我還是懇請你為我指路……」深受感動的女畫家回信給草間彌生表示願意在美國推薦她的作品如果草間彌生不是因為精神疾病離開紐約她會是安迪·沃霍爾藝術地位的最有力競爭者但精神疾病恰恰又是草間彌生幾十年創作的主導
  • 帶你認識她 | 草間彌生
    1939年,草間彌生約10歲時,開始被大量幻覺困擾,因而時常有自殺企圖。她留有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畫中就已充滿了小圓。  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en: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
  • 「美術大事記」草間彌生——在波點中成為國寶的怪婆婆
    【美術大事記】草間彌生——在波點中成為國寶的怪婆婆「我的作品來源於只有我能看見的幻覺」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她曾與安迪沃霍爾、小野洋子等先鋒藝術家見證了當代藝術史草間彌生:「我覺得沒有人比我有才華。
  • 雲映薈 | 草間彌生紀錄片放映《草間∞彌生》
    打破空間的限制,讓作品不再一覽而盡——正是在這樣的吶喊聲中,草間創造了鏡屋,讓星星點點的燈光如同微縮的宇宙包圍觀者。這是堅韌的生命的能量,在草間的筆下轉換成宇宙的圓點,浮動於我們所處的世界。這種意象的重複在空間中無限延展,直到進入觀者的內心,讓每個人聽到草間的語言。
  • 草間彌生の珍藏作品合集
    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樣擺出不同表情開始和我說話,它們的聲音越來越大,大到我的耳朵開始痛。」1939年,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約10歲時,因神經性視聽障礙開始被大量幻覺困擾。她留有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畫中就已充滿了小圓。
  • 草間彌生專屬美術館在東京開放!
    家族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草間彌生的精神疾病卻被家人一無所知。草間彌生當時為母親畫的鉛筆畫已充滿了小圓點。這些小圓點被當作是她與世界溝通的途徑。 1955年,26歲的草間彌生在書店裡發現了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的作品。她寫信給歐姬芙:「雖然我在遠方,雖然我在藝術上的道路上才剛剛起步,我還是懇請您為我指路……」深受感動的歐姬芙回信給草間彌生,表示願意在美國推薦她的作品。
  • 草間彌生:我那永遠的靈魂
    此前因為日本媒體的報導,草間彌生與在日本的家人關係更加緊張,她的母親甚至給她寫過這樣的信:「每次在媒體上看到你的事,我都覺得很丟臉,不知該如何面對鄰居,我覺得愧對祖先,今天還跑去上墳。年,草間彌生獨自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日本政府專門為她設立主題館,以此向這位前衛女王致敬,草間彌生在本國以及國際藝術地位重新得以確立。
  • 草間彌生:「一切苦難,我都親力親為」(紀錄片視頻連接)
    草間彌生草間彌生頭銜和稱號有很多,如「日本國寶級藝術家」、「波點/圓點女王」、「前衛女王」、「精神病藝術家」、「怪婆婆」,等等。「二戰」結束後,離開家鄉,前往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在那裡學習了膠彩畫,然而,陳腐的學校教育和當時保守的日本畫壇讓草間彌生難以忍受。1957年從日本逃離,前往美國。當時,她帶了用一百萬日元換成的美金。
  • 「裸露」「非法」「被驅逐」——瘋狂的草間彌生
    相信大家都知道草間彌生,她是日本的一位前衛女藝術家,尤其是她的「圓點」作品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為眾人所熟知。對她有一定了解的網友們,都知道草間彌生患有精神疾病,她的藝術成就幾乎是基於其「精神疾病」的,又被人稱作「精神病藝術家」。
  • ACG金牌教師團帶你認識不一樣的草間彌生
    縱觀近十年,草間彌生的藝術品在市場上總拍賣價值從2004年的93萬多美元增長到了2014年的3545萬美元,無疑,她是當代最值錢的藝術家。草間彌生無疑是當代最影響力的藝術家,沒有之一。草間彌生從10歲開始就被大量幻覺困擾,常企圖自殺,而她追尋這些幻象所找到的正是這些標誌性的波點圖案,而後她將其運用到布料、樹木、房間、雕塑、服裝設計上,製造出一系列視覺感強烈波點藝術品。
  • 少兒創意美術《草間彌生之黑蝴蝶》,小朋友們創意無限的作品!
    喜歡的話,請關注小貝殼美術,每天為你推薦更多更有趣的少兒美術作品創作方法,讓我們在教育的路上與你同行!知識點:點線面 形體創科普知識:草間彌生——藝術家,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現居住在日本東京。她也是日本當代作家之一。
  • 創意美術|走近藝術-草間彌生的奇幻波點南瓜
    親愛的爸爸媽媽 寶貝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方老師,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老婆婆,她也是一位藝術家哦。
  • 波點女王草間彌生的作品集合
    世界的波點女王,日本國寶級藝術家草間彌生,她的作品鮮豔、野性、夢幻,稱她為世界上最受關注的藝術家也不為過。作為藝術家,草間彌生至今仍保持每天8個小時的創作,而她的作品也在世界範圍內開出遍地奇花,使草間的無限之夢得以無限延續。大量作品的誕生也讓草間迷們紛紛前去朝聖,甚至不惜為了和直島的南瓜合影冒著被擠進海裡危險,但世間的波點南瓜又何止直島一個?
  • 草間彌生| 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
    草間彌生:我從兒童時代起就開始畫波點了。如果不是在創作波點的過程中認識到我生命的意義,我可能早就自殺了。在畫波點的過程中,我一點點被治癒。波點對我來說,是無限持續的生命象徵。波點所承載的和平的意義,以及帶著對愛永遠憧憬的心,是我的個人哲學。我希望通過波點來向世界傳遞我的訊息,即使我死後,我的足跡也能在更深遠的意義上進行延伸,傳遞給後人,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幸福。
  • 草間彌生:消滅自己
    世界著名的圓點女王、日本超級藝術天后、話題女王、——草間彌生。草間彌生——這個名字聽起來相當古典和優雅,但是任何看到其作品的人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無窮無盡的圓點和條紋,豔麗的花朵重疊成海洋,混淆了真實空間的存在,只有陣陣眩暈和不知身處何處的迷惑.
  • 草間彌生的永恆靈魂
    本次草間彌生個展「草間彌生:近作」展出十五幅來自其「我的永恆靈魂」系列的單色畫作和一件由數塊鏡面不鏽鋼組成的立體雲狀雕塑裝置。在草間彌生不斷拓展她的創作語言的同時,本次展覽詮釋了她通過不斷創新、毫不妥協的視野和令人折服的魅力使世界各地人們的心為之傾倒、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