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讓我們梳理一下雞的不同部位和它們相關的食物,或許在下次吃雞的時候,還能有一番科學的滋味。(別輕信謠言,正確吃雞!)
圖片來源網絡
整雞,有中裝雞和西裝雞之分。都是整雞,但它們有小小的不同。最明顯的就是燉湯的雞一般有完整的頭、脖子和雞爪,有時被稱為中裝雞,而大部分超市的烤雞隻有軀幹和四肢,雞爪也是去除的,又被稱為西裝雞。不過對於更習慣到菜市場買雞的中國人來說,「分辨中裝和西裝雞」的這個問題幾乎不存在,所以我們接著往下,了解雞看不見的那些內臟和令人害羞的部位。
當大塊雞肉都被一一分割,剩下的骨架就丟棄了嗎?當然不是!吃雞架、雞脖和雞爪,享受的不是大口吃肉的痛快,而是從骨頭縫裡一點點摳出肉的樂趣。 「雞鎖骨」就是其中一種備受喜愛的啃肉小零食。市面上的「雞鎖骨」通常包含兩塊骨頭,其中較粗的是烏喙骨,較細的是鎖骨。左右對稱的兩側鎖骨相連形成一個「V字」形狀,就是所謂的「許願骨」。
動物的各種內臟被統稱為「雜」,比如牛雜、羊雜、雞雜。中國人對各種「雜」都有相應的食用心得,但稱呼常常張冠李戴,與解剖學上的器官名稱不一致,或根據想像中的食用功效衍生出新奇有趣的名字來。
雞心
舊時嶺南一帶的苗族人民,以雞鴨為待客上品,而雞心、鴨心又被視為最貴重的部分。
在宴請時,會把雞心或鴨心夾給客人,以此表示對客人的敬重。但是客人不能獨自吃掉,要和席間的身份地位高的人一起分享。(這麼小的東西居然還要分吃。)
雞有兩個胃,雞胗是其中一個
雞心和雞胗應該是雞雜中接受度最高的產品了。它們雖然屬於內臟,但本質上都是肉——也就是說它們主要都由肌肉細胞組成,所以從口感到風味都更容易被大家接受。雞心很難被誤認,但雞胗卻有著諸多別名。
雞胗也被稱為「雞肫」,粵語中叫做「雞腎」,它是雞的肌胃。大家更熟知的是牛有四個胃,但可能較少有人知道雞有兩個胃,一個稱為腺胃,又薄又小,是真正能分泌鹽酸和胃蛋白酶的器官。而另一個胃稱為肌胃(就是入菜的部分),內層有硬化的呈現金黃色的上皮,在中醫藥材中被叫做「雞內金」。
雞腎沒人吃,雞睪丸不能多吃
雞真正的腎以條形排列在腰椎兩側,緊貼在叫做「腎窩」的骨凹槽內,從未專門被用於食用,一是因為它的部位太深,在屠宰時難以完全摘下,二是因為雞腎帶有腥味並不好吃。
我們經常能在食物中發現它的殘餘部分,例如吮指原味雞的「三角」部位,在椎骨內側的凹陷內能發現一些看似大腦紋路的灰褐色組織,這就是原裝正版的雞腎。好奇的話,下次吃原味雞時可嘗試一下它的味道。
雞腰子也叫雞佛,
是指雞的睪丸,
一般餐廳裡會叫做「雞公蛋」。
雞睪丸含有非常多的脂肪,
所以對於皮膚有一定保養作用。
雞睪丸之所以容易被誤會為腎,是因為不僅生長在腹腔深層,還略帶弧度的蠶豆狀,無論是解剖位置還是外形都與我們熟知的腎非常相似。
因為「吃哪兒補哪兒」的誤解,雞睪丸被傳為壯陽佳品,但事實上不僅不能壯陽,它還含有很高的膽固醇,不能多吃。
「雞忘記」=「記蒂」,吃了並不會記憶力變差
在廣東、廣西的一些地方,人們將雞脾叫做「雞忘記」,認為吃了記憶力會下降。但其實這只是雞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雖然吃雞脾根本不會讓人的記憶力增強或減退,但作為免疫器官的脾,裡面有免疫記憶細胞。 有人說雞脾裡面都是淋巴細胞,還貯存毒素,所以不能吃,同時卻認為一樣是免疫器官的豬脾具有健脾胃、助消化等功能。事實上豬脾並不能健脾胃,而雞脾也沒有那麼毒,這些內臟如果來自檢疫合格的動物,並經過徹底烹煮,適量食用都是安全的。
雞屁股=雞臀尖
雞臀尖(俗稱雞屁股、雞尾、鳳尾),即肛門上方的三角狀肥肉塊。(不是拉粑粑那裡!)
雞屁股上有兩個腺體,確實可能會存在細菌或病毒,但一般來說,只要你是在正規的地方購買的雞,商家在宰殺雞的時候早就會把這兩處給切除掉了,並不用擔心裏面全是毒素。不過如果是自己在家殺雞吃的話,最好別吃雞屁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