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英文名Korea最早來自於高麗的拉丁文名稱「Goryeo」,過去也曾經叫Corea,後來演變成了Korea
Korea這個單詞就是英語對於高麗王朝的稱呼,高麗王朝建立於公元918年,是由泰封國君主弓裔王手下大臣王建建立的。王建在篡位建立高麗後,又相繼滅掉了百濟和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高麗也成為首個正式統一朝鮮半島的政權。
(韓國足協的新logo上就寫著Korea)
「高麗」這個國號和「高句麗」非常像,在唐朝中期以後的中國史書也曾講「高句麗」簡稱為「高麗」,但王建為何會使用「高麗」這個國號,歷史上並沒有記載。
目前的推測有兩種:
第一、王建曾是泰封國大臣,而泰封的建立者弓裔王最初是打著復興高句麗的旗號而建國的,因此泰封最初的國號也是「高句麗」,史稱「後高句麗」,只是到後來才改國號為「泰封」。
王建在篡位之後,為了表示自己繼承高句麗,因此將國號定為高麗,高麗成宗時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確表示:「我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
第二、高麗的意思就是「山高水麗」,取個雅稱而已。
對於上述兩種看法,至今都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高麗王朝」和「高句麗」之間沒有任何關係,無論是文化上還是民族上,二者都相差巨大。
高麗建國之時正逢我國五代十國時期,高麗相繼向佔據中原的後唐和後晉稱臣,北宋建立後高麗又向北宋稱臣。
(高麗建立時的周邊局勢)
高麗在建國之初時與中原王朝來往緊密,高麗也一直試圖拉攏後唐、後晉、北宋一起與遼國作戰。但是在經歷了三次契丹高麗戰爭後,高麗被迫向契丹臣服,放棄了與北宋的藩屬關係。
金朝建立後,南宋曾試圖與高麗建立外交關係,但被高麗拒絕。順便說一句,在北宋末年,高麗曾反對北宋與金國合謀滅遼,但是北宋沒有聽取高麗的建議。
蒙古興起之後,高麗幾乎遭遇滅頂之災,從公元1231年開始,蒙古曾五次入侵高麗,最後迫使高麗臣服。此後高麗世子在幼年時就必須送到元大都生活,按照蒙古人的習俗長大,正妻也必須娶蒙古公主,之後再返回高麗繼位,以此加強高麗對蒙古的認同。
元世祖忽必烈時為了徵討日本,元朝在高麗設立徵東等處行中書省,徵東省丞相由高麗國王兼任。到了元英宗時,英宗曾決定將徵東行省改設為三韓行省,徹底兼併高麗。但是這一想法因遭到大臣拜住和王約等人的反對而作罷。
到元朝末年,高麗國王站在元朝政府這一邊,曾出兵幫助元朝政府鎮壓紅巾軍起義,因此遭到北方紅巾軍的報復。
在公元1359年和1360年,紅巾軍兩次入侵高麗,一度攻陷高麗都城。然而由於紅巾軍在高麗軍紀廢弛,到處燒殺搶掠,最後在高麗大將崔瑩和李成桂的打擊下被迫撤出高麗。但即便如此,紅巾軍仍重創高麗,也使得李成桂等人的威望和實力大增,為日後高麗的滅亡埋下伏筆。
明朝建立後,高麗與明政府的關係並不是很融洽,尤其是在1388年明朝向高麗宣布設立鐵嶺衛,引發了高麗國王王禑的不滿,王禑決定與明朝開戰。
但是奉命攻打明朝的高麗大將李成桂不想攻打明朝,於是李成桂發動「威化島回軍事件」,率軍返回都城開京廢除了王禑。四年之後,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高麗滅亡。
從918年建立到1392年滅亡,高麗王朝共計存在了474年時間,對於韓國的歷史影響繼位深遠。而從事北宋期間起,高麗和阿拉伯商人的接觸日益頻繁,甚至有許多阿拉伯商人定居高麗,而「高麗」一詞也有阿拉伯人帶往歐洲。
12世紀阿拉伯著名地理學家伊德裡西就在他的著作中介紹向中東和歐洲國家介紹了高麗,歐洲將高麗音譯為拉丁文名「Goryeo」,英文中的Korea就是來源於此。
後來雖然高麗王朝滅亡,「高麗」這個國號也不再使用,但西方仍舊使用Korea作為對整個朝鮮半島的稱呼,今天的韓國也依然使用Korea作為英文稱呼。
(韓國護照上的英文國號,直譯過來就是「高麗共和國」)
順便提一句,由於韓國人非常討厭日本,因此許多韓國人建議將韓國的英文名從Korea改為韓國最初的英文名Corea。這樣在國際場合中,按照英文首字母順序出場時,韓國的名字就理所應當的排在日本前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