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120」
硬腦膜靜脈竇是位於兩層硬腦膜之間的靜脈道,竇壁的外層是由緻密的膠原纖維所組成,堅韌無彈性;內層是由疏鬆的細膠原纖維構成。竇腔內表面襯有內皮,與靜脈的內皮相續,但無瓣膜。在大腦靜脈和小腦靜脈匯入靜脈竇的入口處具有瓣膜裝置,如半月瓣,小梁和中隔等,有調節入竇血流的作用。人的硬腦膜靜脈竇可分為後上群與前下群。後上群包括上矢狀竇、下矢狀竇、左右橫竇、左右乙狀竇、直竇、竇匯、左右巖鱗竇及枕竇等;前下群包括海綿竇、海綿間竇、左右巖上、巖下竇、左右蝶頂竇及基底竇等,此外,還有旁竇、大腦鐮靜脈和小腦幕靜脈。
上矢狀竇
上矢狀竇位於大腦鐮凸緣附著處,前從雞冠開始,沿顱內面的矢狀溝向後行,至近枕內隆凸處,多偏向右移行為右橫竇,也有的後端分叉,分別移行於左、右橫竇(詳後竇匯)。
上矢狀竇的橫切面呈三角形,由前向後逐漸增大。左右側壁有大腦上靜脈的開口,還有突入的蛛網膜顆粒。每側還有三個靜脈陷窩,是竇壁較薄的擴大部分。頂靜脈陷窩最大,枕靜脈陷窩次之,在前的額靜脈陷窩最小。有作者記錄:兒童靜脈陷窩不明顯,成年人的靜脈陷窩發育良好;到老年,這些靜脈陷窩有彼此連續的傾向,每側幾乎成一個長形的陷窩。靜脈陷窩接受大腦上靜脈的開口,每個靜脈陷窩可接受1~3個靜脈。靜脈陷窩內有許多纖維橫過,還有許多柱狀、中隔狀或弓形的蛛網膜顆粒從下突入至陷窩內。竇的下角也有許多橫行纖維束橫過。
上矢狀竇接受大腦半球淺層的血液,在後端還接受經頂孔導入顱骨骨膜的靜脈,靜脈陷窩處導入板障靜脈和硬腦膜靜脈的血液。上矢狀竇起始部與鼻靜脈有吻合,在兒童較明顯。
上矢狀竇的栓塞是最多見的常可由小兒脫水、頭部外傷,皮質血栓性靜脈炎及橫竇的血栓等引起。在上矢狀竇最前部栓塞可以不出現症狀,如在頂部栓塞可以引起腦皮質被動充血,顱內壓增高及視乳頭水腫等嚴重症狀。
上矢狀竇可與頭皮靜脈、板障靜脈和鼻腔的靜脈交通,這些部位的化膿性感染,有可能引起上矢狀竇的傳染性血栓形成。
直竇
直竇位於大腦鐮與小腦幕結合處的兩層硬腦膜之間,開始部明顯膨大,向後下行,近枕內隆凸處偏向左移行為左橫竇,或入竇匯,或分叉為左右兩支,參與左、右橫竇。直竇除接受大腦大靜脈和下矢狀竇外,還直接接受小腦幕靜脈和小腦靜脈,這些靜脈開口處都有半月瓣。
直竇的橫切面也呈三角形。竇內有許多橫行纖維,和有H形或網狀的小梁。從組織學的觀察,也有海綿狀間隙系統。
下矢狀竇
下矢狀竇在大腦鐮下緣後半或後2/3的兩層硬膜內,後部稍增大。接受大腦鐮靜脈,偶有大腦半球內側面的靜脈匯入。
橫竇
橫竇是一對大的硬腦膜靜脈竇,位於小腦幕附著緣兩層硬腦膜之間,容於顱骨內面的橫竇溝內。從枕內隆凸開始,一般右橫竇多續於上矢狀竇;左橫竇續於直竇。但也可以共同起於竇匯,或由上矢狀竇與直竇分叉,分別形成左/右橫竇,類型極為複雜。橫竇從起始部開始後,在小腦幕附著緣弧形向前外,並輕度凸向上彎曲,至近顳骨巖部底急彎向下移行為乙狀竇。橫竇口徑,由後向前逐漸增大,一般右側大於左側。橫竇橫切面呈三角形,竇內有小梁和中隔等。竇壁也有海綿狀間隙系統。橫竇除接受上矢狀竇和直竇的血液以外,經過中還接受大腦下靜脈、Labbe吻合靜脈、小腦及腦幹的靜脈,導靜脈和板障靜脈的血液,在移行為乙狀竇處附近,還接受巖上竇的血液。
憑X光片的橫竇溝來判定橫竇容量的大小是不可靠的。右側橫竇明顯大於左側橫竇。當左橫竇過小,右橫竇發生急性阻塞,或右側頸內靜脈結紮,可能發生腦靜脈的回流障礙,引起嚴重的腦瘀血。臨床統計,右橫竇栓塞較為多見,可能是右橫竇較大,發生栓塞時,臨床症狀嚴重,容易發現。左橫竇較小,當發生栓塞時,可由較在原右橫竇代償,所以較不容易發現。
乙狀竇
乙狀竇位於顳骨乳突部乙狀溝內兩層硬腦膜之間,在橫竇離開小腦幕處開始,沿乙狀溝彎曲向下內行,橫過頸靜脈突轉向前,至頸靜脈孔,終於頸內靜脈上球。
乙狀竇上部僅以薄骨片與鼓室及乳突小房相隔,乳竇小房的感染,有可能涉及於乙狀竇,引起乙狀竇栓塞。
乙狀竇可由髁管的導靜脈與頭皮的靜脈交通,頭皮的感染也有可能波及至乙狀竇。
枕竇
枕竇是位於小腦鐮附著緣的最小靜脈竇,從枕骨大孔邊緣上行至竇匯或其他靜脈竇。枕竇的變異很大,但多為一條,匯入直竇及其分支。枕竇甚至可與乙狀竇連結,一般都繞過枕骨大孔邊緣再與乙狀竇相連。枕竇還可與椎靜脈叢交通。
竇匯
竇匯是諸硬膜靜脈竇在枕內隆凸處匯流的聯合形式,各家意見不一致。可以歸納有三種講法:
1、竇匯是由上矢狀竇、直竇、枕竇在枕內隆凸處匯合併與左右橫竇相連;
2、把上矢狀竇與直竇匯合處膨大或僅把上矢狀竇後端膨大處稱竇匯;
3、把上矢狀竇、直竇和橫竇匯集之處叫竇匯。實際上這幾個硬膜靜脈竇在枕內隆凸處的匯流情況極為複雜,形式多樣。竇匯壁內也有海綿樣間隙組織的存在。
對竇匯可以分六型來考慮:
第一型――竇匯型:即上矢狀竇、直竇和左右橫竇匯合於枕內隆凸處,約佔19%。
第二型――雙分支型:上矢狀竇與直竇均分為左右兩支,分別匯合成為左橫竇和右橫竇,約佔34%。
第三型――上矢狀竇分支、直竇偏側型:即上矢狀竇分為左右兩支,直竇不分支偏向左側或右側,約佔16%。
第四型――直竇分支、上矢狀竇偏側型:即直竇分為左右兩支,上矢狀竇不分支偏向左側或右側,約佔28%。
第五型――單偏側型:即上矢狀竇和直竇均不分支,分別偏流於相反的一側,約佔3%。
第六型――雙偏側型:即上矢狀竇與直竇同偏流於左側或右側,這種類型少見,僅見個別報告。
綜上六型,上矢狀竇以偏流於右側的較多,而直竇以偏流於左側的較多,提示腦深部的靜脈血以導向左橫竇為主。絕大多數是右橫竇明顯大於左橫竇。
海綿竇
海綿竇左右各一,位於蝶鞍兩側兩層硬腦膜之間,前起於眶上裂內側端,後至顳骨巖部的尖端,平均長約2cm,寬1cm。左右海綿竇之間,鞍膈前後附著緣前面含有海綿間前竇,後面含海綿間後竇,連同左右海綿竇,環繞垂體,形成環竇。在蝶鞍底部還有海綿間下竇。海綿竇內襯有一層內皮,竇內有許多細纖維交織,因而命名為海綿竇。頸內動脈和其周圍圍繞的許多交感神經纖維經過海綿竇內的內側部前行,但隔有內皮。在內皮與頸內動脈下外側之間有展神經通過。
海綿竇的上壁厚約0.5-1mm,固定於蝶小翼、前後床突及鞍背,移行為鞍膈。海綿竇內側壁僅由0.1-0.5mm厚的纖維層所構成,上方與垂體囊相融合;下方以薄骨片(0.5-4.0mm)與蝶竇相隔。海綿竇的外側壁,可區分為兩層,外層是一層緻密結締組織;內層為細的疏鬆結締組織和大量的網狀纖維所構成,內層內自上而下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的眼神經和上頜神經穿過,與竇僅隔以內皮。因此海綿竇的局部關係比其他靜脈竇較為複雜,當海綿竇栓塞時,運動眼球的三對腦神經均受壓迫,表現眼球僵直。
海綿竇除由海綿間竇左右相通外,還通過匯集的許多分支與顱外靜脈有廣泛的聯繫。
海綿竇與顱外靜脈的吻合:眼上靜脈、眼下靜脈、導靜脈。
海綿竇在顱內的靜脈吻合:
海綿竇接受淺大腦中靜脈及大腦下靜脈,可以通過下大吻合靜脈和前大吻合靜脈,與橫竇和上矢狀竇交通;經巖上竇與橫竇交通;經巖下竇通至頸內靜脈;接受蝶頂竇;有時接受腦膜中靜脈的額支。
蝶頂竇或小翼竇
蝶頂竇左右成對,位於蝶骨小翼後緣兩層硬腦膜之間,但存否不定。接受附近硬腦膜靜脈,有時接受硬腦膜中靜脈的額支,開口於海綿竇前端。
巖上竇
巖上竇是狹小的靜脈竇,位於顳骨巖部上緣巖上溝兩層硬腦膜之間,左右成對,內側端過三叉神經之上,與海綿竇後上部相通,外側端終於橫竇末段。
巖下竇
巖下竇左右成對,起於海綿竇後下部,在巖枕裂上兩層硬腦膜之間,向後行,於頸內靜脈孔前面入頸內靜脈上球。接受迷路靜脈和延髓、腦橋和小腦下面的靜脈小支。
巖下竇伴同咽升動脈的腦膜支,位於頸內靜脈孔的前內側;乙狀竇伴同枕動脈的腦膜支,位於頸內靜脈孔的後外側,二者中間有第Ⅸ、Ⅹ、Ⅺ對腦神經。
來源:Neurosurgery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看完記得關注點「在看」❤️「和點讚!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
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成立於1978年,2003年被評為碩士學位授權點學科,2008年被評為學校重點學科和錦州市臨床醫學重點專科,2010年被評為遼寧省慢病防治先進集體,2010年7月分為4個病區。2011年遴選為錦州市神經內科質量控制中心,2014年為首批全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2013年神經內科五病區成立;2015年被評為遼寧省臨床重點專科、同年成為中國卒中學會和中國卒中中心聯盟「卒中中心」,2018年成為中國卒中學會中風120遼寧特別行動組副組長單位和遼寧省卒中學會卒中培訓中心成員單位,2019年成為國家腦防委「高級卒中中心」單位和遼寧省卒中專科聯盟副會長單位。
神經內科一病區現有醫生11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5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名;護士15人。研究方向為腦血管疾病(亦稱卒中,俗稱中風),開展了腦梗死的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和再灌注損傷的幹預治療,急性卒中患者的快速準確診治,重症腦血管病的監護與急救,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篩查,各類腦血管病的規範化和個體化診治與預防,以及卒中後非軀體功能障礙的防治等。此外,還開展了神經免疫疾病、肌張力障礙和神經系統遺傳代謝性疾病等疑難少見疾病的診治。
服務理念:敬畏生命,以人為本;規範診療,溫情服務。
病區口號:卒中防治,一路同行。
錦州市腦血管疾病防治協會(Jinzhou Stroke Association,JSA;簡稱錦州腦防協會)是由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閔連秋等於2005年自願結成的非官方的民間純學術交流的地方性、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主要致力於錦州地區腦血管疾病的規範化診治及腦血管疾病預防和康復知識的宣傳與普及。
免責聲明:本微信平臺屬於公益性醫學學習平臺,以上內容為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平臺觀點,亦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轉載只限於分享專業知識和醫學信息之用,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