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既然有因緣聽聞究竟法門,並能了悟其中的道理,接下來就要修道。要髮長遠心,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這念心時時刻刻都不起貪著的念頭,定慧不二,直到愛欲望垢盡,因緣成熟,一剎那間大放光明,身心就能得到究竟解脫。假使不了解「悟道容易修道難」,就容易以凡濫聖。有些人只了解部分道理,就大言不慚地說:「經上說:『心即是佛。』我有心,所以我也是佛!」因此生我慢心,就容易造惡業。
「舍愛得道」,有兩個層次:身遠離和心遠離。大眾發心出家,辭親割愛,離開世俗的家、離開紅塵境界,表面上好像舍離了「欲愛」,可是如果仍然心生掛礙,就不是真正的舍離。修行、修道沒有別的,就是要在這念心上用功,如果這念心不清涼、不自在、不平靜,即使自己躲到深山中,不與人往來,最終還是與道不相應。
無論禪、淨、密、律,都強調「欲愛」是生死的根本。淨土宗祖師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一念心只要有一點點掛礙,將來所感的果報是很大的。一念欲愛心起,將來就會感得極大的苦果,所以大眾絕對不可以小看這一些些。要了生死,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來了,這念心絕對不能起欲望的念頭。
無論任何人,只要一沾染上慾火,一定會被燒傷,甚至喪命。本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眾,雖然道是本具的,但愛欲望之垢蒙蔽清淨本心,所以不能見道,甚至連感應、「神通」和智慧都沒有;假使能遠離愛欲望,「愛欲」垢盡,大道自然就會現前。
見道之後,就看看自己這念心站不站得住?站不站得長?站得住,這念心就具足智慧和定力;站得長,能持續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乃至於一天、一月、一年,無論順境、逆境,都能保持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成道了。成道就是這麼簡單的事。
假使不了解什麼是道,心靜不下來,始終在外面東求西找,東分別、西分別,討厭這個、討厭那個,不了解這些分別、愛憎都是一種攀緣。攀緣,就是波浪──攀緣好的境界,心中就起善念;攀緣壞的境界,心中就起惡念。心念善善惡惡,翻滾攪動,始終沒完沒了,就像一潭混濁的泥水,無法顯現自性的清淨。
無論禪、淨、密、律,無論是修任何法門,都要歸到這念心。只要回歸到這念心,道自然而然就能現前。否則,天天講經說道,始終只是記一些名相而已,沒有辦法契悟這念心性。哪一念心性?只要這念心能安住中道、安住實相,一念到底,自然不會生起愛欲望心。最後「愛欲」垢盡,道業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明白這個道理,就算是悟道了。依照這個道理來用功,成功與否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所謂「悟道容易修道難」,悟道要靠因緣,成道也要靠因緣。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在這裡聽法,這就是因緣。要有過去的善根、慧根與福報,才能聽聞證悟無上菩提、究竟解脫的法門;如果沒有善根、慧根與福報,就只能聽到一些方便法門。
明白這個道理,可以自己檢視看看自己的欲垢、愛垢是不是滅盡了?垢,就是汙垢。譬如我們穿的衣服,一天不洗,也不一定感覺髒;兩天不洗,可能還是看不出來;如果經過三、四天、甚至十天、半個月不洗,就會有斑點出現;如果再堅持不洗,髒汙一層一層地加上去,最後就會成垢、成結,這時想要洗衣服,就得大費周章了。過去沒有意識到要愛惜這件衣服,現在才發現它原來是件寶衣,然而,寶衣上已經沾滿了塵垢。所以,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將汙垢清除,寶衣的光彩自然會再重現。
修行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返照,檢討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欲垢、愛垢的煩惱?有沒有貪、嗔、痴?這就是真正的修道。所謂「隨緣盡分」,修道,就是儘自己的本分,勤修善法。修善法能積聚福德,但假使貪著福德,也是一層垢。這種垢與眾生的無明垢、煩惱垢不同,這層垢是功德之垢。古德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因為有所貪著,即使是白雲、是善法,還是一種垢、還是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