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欲垢、愛垢的煩惱,道業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2020-12-23 禪淨密實修

大眾既然有因緣聽聞究竟法門,並能了悟其中的道理,接下來就要修道。要髮長遠心,依心起修、依性起修,這念心時時刻刻都不起貪著的念頭,定慧不二,直到愛欲望垢盡,因緣成熟,一剎那間大放光明,身心就能得到究竟解脫。假使不了解「悟道容易修道難」,就容易以凡濫聖。有些人只了解部分道理,就大言不慚地說:「經上說:『心即是佛。』我有心,所以我也是佛!」因此生我慢心,就容易造惡業。

「舍愛得道」,有兩個層次:身遠離和心遠離。大眾發心出家,辭親割愛,離開世俗的家、離開紅塵境界,表面上好像舍離了「欲愛」,可是如果仍然心生掛礙,就不是真正的舍離。修行、修道沒有別的,就是要在這念心上用功,如果這念心不清涼、不自在、不平靜,即使自己躲到深山中,不與人往來,最終還是與道不相應。

無論禪、淨、密、律,都強調「欲愛」是生死的根本。淨土宗祖師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這一念心只要有一點點掛礙,將來所感的果報是很大的。一念欲愛心起,將來就會感得極大的苦果,所以大眾絕對不可以小看這一些些。要了生死,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來了,這念心絕對不能起欲望的念頭。

無論任何人,只要一沾染上慾火,一定會被燒傷,甚至喪命。本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眾,雖然道是本具的,但愛欲望之垢蒙蔽清淨本心,所以不能見道,甚至連感應、「神通」和智慧都沒有;假使能遠離愛欲望,「愛欲」垢盡,大道自然就會現前。

見道之後,就看看自己這念心站不站得住?站不站得長?站得住,這念心就具足智慧和定力;站得長,能持續三分鐘、五分鐘、十分鐘……乃至於一天、一月、一年,無論順境、逆境,都能保持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成道了。成道就是這麼簡單的事。

假使不了解什麼是道,心靜不下來,始終在外面東求西找,東分別、西分別,討厭這個、討厭那個,不了解這些分別、愛憎都是一種攀緣。攀緣,就是波浪──攀緣好的境界,心中就起善念;攀緣壞的境界,心中就起惡念。心念善善惡惡,翻滾攪動,始終沒完沒了,就像一潭混濁的泥水,無法顯現自性的清淨。

無論禪、淨、密、律,無論是修任何法門,都要歸到這念心。只要回歸到這念心,道自然而然就能現前。否則,天天講經說道,始終只是記一些名相而已,沒有辦法契悟這念心性。哪一念心性?只要這念心能安住中道、安住實相,一念到底,自然不會生起愛欲望心。最後「愛欲」垢盡,道業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明白這個道理,就算是悟道了。依照這個道理來用功,成功與否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所謂「悟道容易修道難」,悟道要靠因緣,成道也要靠因緣。師父在這裡說法、諸位在這裡聽法,這就是因緣。要有過去的善根、慧根與福報,才能聽聞證悟無上菩提、究竟解脫的法門;如果沒有善根、慧根與福報,就只能聽到一些方便法門。

明白這個道理,可以自己檢視看看自己的欲垢、愛垢是不是滅盡了?垢,就是汙垢。譬如我們穿的衣服,一天不洗,也不一定感覺髒;兩天不洗,可能還是看不出來;如果經過三、四天、甚至十天、半個月不洗,就會有斑點出現;如果再堅持不洗,髒汙一層一層地加上去,最後就會成垢、成結,這時想要洗衣服,就得大費周章了。過去沒有意識到要愛惜這件衣服,現在才發現它原來是件寶衣,然而,寶衣上已經沾滿了塵垢。所以,現在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將汙垢清除,寶衣的光彩自然會再重現。

修行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返照,檢討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欲垢、愛垢的煩惱?有沒有貪、嗔、痴?這就是真正的修道。所謂「隨緣盡分」,修道,就是儘自己的本分,勤修善法。修善法能積聚福德,但假使貪著福德,也是一層垢。這種垢與眾生的無明垢、煩惱垢不同,這層垢是功德之垢。古德云:「一片白雲橫谷口,幾多歸鳥盡迷巢。」因為有所貪著,即使是白雲、是善法,還是一種垢、還是障礙。

相關焦點

  • 無論在家出家,斷欲去愛是修行根本,以智慧破除執著,能契悟道果
    假使不念佛號,也可以用慧觀的方法來斷除欲垢、愛垢。男女之間的欲垢、愛垢,有的貪物、有的貪相。假使不了解色是一種假相,就會被種種虛妄的顏色所迷惑,生起愛著。高矮、肥瘦,就是相,相也是虛妄的。這就是慧觀,是以智慧觀照來破除自己的愛著心。更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在境界現前時,保持覺察、覺照,檢討反省、慚愧懺悔。起了慚愧懺悔心之後,馬上繼續保持正念。正念,就是無念。有了正念,就有定力,就能產生智慧。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菩提心,當下就能契悟道果。假使不知道從根本上來對治,這一生最多只是修福報。
  • 反省自己(此文無價)
    原來,抹布自己本身就是髒兮兮的。就像王陽明說的:「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人不是,不見自己非。」生活中,有些人總是習慣指苛責別人,卻從未反思過自身有無問題。在他們眼裡,無論發生什麼,錯都是別人的,自己一定是無辜的。事實上,這世上沒有不犯錯的人,心裡這把尺,量人須得先量己。
  • 富貴人生的真正意義,不但重視身體,還要注意心情
    身心調適,道可得矣:真正的富貴也離不開世間。人活在世間,就像一部車子,想要車子開得遠,又能載很多東西,而且能稱心如意,想到哪裡就到哪裡,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要有完整的車身;二、要有足夠的燃料;三、電源要充足。如果車身完好,卻沒有燃料;或是燃料充足,電瓶卻沒電,都沒有用。
  • 熊孩子被罰寫檢討,字字都是反省,老師卻一眼看出「不服氣」
    對調皮的孩子來說,寫檢討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尤其是在犯錯之後。哪個調皮男孩子的記憶中沒有寫過檢討?但很多時候,孩子寫檢討只是為了應付老師和家長,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錯,孩子們的不服也體現在檢討書上。小學生寫檢討書,字裡行間看似反省其實另有乾坤,老師看完了。
  • 巴菲特:選擇越多越容易失敗,給自己設定邊界,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巴菲特有個飛機師叫弗林,他為巴菲特開了十多年飛機。有一次,他問巴菲特:怎麼才能像你一樣獲得成功呢?巴菲特說:「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別想要的東西。 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個評分。那些有點兒希望,又不可能窮盡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它會耗盡你的能量。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個,它們只是幻覺;那5個目標勾勒出來的才是真正的你。」巴菲特對成功的關鍵有著深刻的理解,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給自己設定邊界, 找到那些對自己有絕對價值的事情,然後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 這種人在佛教裡叫「累呆王」,能先成就道業(宣化上人)
    這種人在佛教裡叫「累呆王」能先成就道業節選自《華嚴經賢首品淺釋》◎宣化上人  講述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個忍,本來不容易忍的,你能忍了,這叫生法忍無生深法忍,任何事你都覺得沒有什麼問題,不生煩惱,只發菩提心。這個忍,是忍可於心,心裡受不了也要受,就是在這個時間要鬥爭,怎麼說?要發菩提心:我要和生死鬥爭,我要和痛苦鬥爭,我要和一切的困難鬥爭!要這樣想。這樣叫忍人所不能忍的,旁人都受不了了,我來受;旁人忍不了了,我來忍,忍人所不能忍的。
  • 正覺之音 | 訶五欲與棄五蓋
    每個人內心都有貪、嗔、痴的煩惱之火,這五欲就像乾柴一樣,把乾柴添到烈火上,就會使煩惱之火越燒越旺。要熄滅煩惱之火,只有遠離五欲,才能使內心逐步達到清涼自在。所以,我們要認識五欲對禪定的障礙,遠離五欲才能使道念增長,定力增進。棄五蓋。就是要放棄、捨棄五種蓋蔽我們智慧的煩惱和障礙。這五蓋就是:1. 貪慾蓋,2. 嗔恚蓋,3.
  • 怎樣才能沒有感情的煩惱讓人生幸福美滿
    一、怎樣才能沒有感情的煩惱不要有感情的煩惱,就要要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層面上傷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不要讓已經過去的事再困擾自己,心理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
  • "空手而來,空手而去,沒有不能忍讓的"《淨空法師開示錄》(文字版)
    最重要的,不去看別人,看別人錯了,看自己。看到別人不要去想別人,迴光返照,照自己有沒有?我們看到一個念佛人在那邊發脾氣,馬上覺悟到提起自己的佛號,覺悟到我有沒有這個樣子。那麼那個發脾氣的人,在我來講他是菩薩,他提醒我,他是我的善知識,他在警告我。那我怎樣看他?不要有看頭。如果你要想怎麼樣看他,那你就要把他看作菩薩示現來成就我的,那就無量功德,他真的就是菩薩示現。為什麼?
  • 看透人間苦難,才能成就真正的仙佛弟子
    只有通過實證,才能趨吉避兇,道業方能順勢增長!佛說「人生來是受苦受難的!」有的身份不一般的人,曾經說過,讓自己去人間歷劫,增長智慧,提高更大的修為,仙家也是,人也是,我們既然今生今世為人,會有太多的難言之隱,委屈、淚水不會少,但是,不要忘了自己的使命和任務!有宏願,還需有寬闊的心胸!一切事自己自然想得開,別被自己,更不能被別人束縛自己的前途。
  • 南懷瑾:欲除煩惱須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
    「欲除煩惱需無我,各有前因莫羨人」,真想人生沒有煩惱,除非你修到無我的境界。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前生的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羨慕他人。 所以權力欲要控制,不僅當領袖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欲,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欲。因為人有「我」的觀念,「我」的喜惡,所以有這個潛意識的權力欲。權力欲的傾向,就是喜歡大家「聽我的意見」,「我的衣服漂亮不漂亮?「噯喲!你的衣服真好、真合身。」。這就是權力欲,希望你恭維我一下。
  • 天天反省、改過,才算是真正踏在實處修行,不致於臨終後悔
    因為從來不懂得反省。反省,就是常常有意識地檢點、省察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觀察哪些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現在是退步了,還是進步了?我的心為什麼是這種狀態?該怎麼來改進?諸如此類,時時在因上調整。有了反省才不會自欺,才能在自己的過失處加以改正,我們才能日新月異,不入歧途。這也是修行人起碼的一種素質,缺少了反省,不可能修心,只可能是流於表面。
  • 真正優秀的人:懂得自我反省的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無完人,人活著,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人難免會犯錯誤,不可能處處完美。而且不犯錯誤怎麼成就更好的自己呢?每個人其實都是小白鼠,腳下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未知的,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所以錯誤是無法避免的,錯誤反而可以成就更好的你。讓你知道那條路是適合自己的,你還需要提升哪方面的技能。
  • 108顆佛珠有斷除108種煩惱的智慧
    只有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14. 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15. 這個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的。16. 今日的執著,會造成明日的後悔。17. 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18.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19.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20. 內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 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人才能真正地發生改變
    只有在遭遇這種讓人覺得「實在不行了,還是死了好」的災難,從內心開始反省的那一刻,人才可能真正地發生改變。這種改變會造就我們的第二人格。從原有的先天人格轉變為後天的人格。遭遇這種災難的時候,就是人格發生轉變的時候。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持續不斷地反省自己的人格,反覆再反覆,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能提升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說,要每天反省。
  • 欲除煩惱須無我 , 各有前因莫羨人
    除了飲食男女之外,權力欲也是很大的,不僅是想當領袖的人才有,權力欲人人都有。男的想領導女的,女的想領導男的,外邊不能領導,回家關起門來當皇帝。先生回家了對太太說:「倒杯茶來!」太太呢?「鞋子太亂了,老公請你擺一擺……」這就是權力欲,人都喜歡指揮人,要想人沒有權力欲,那就要學佛家啦!到了佛家無我的境界就差不多了。
  • 【人間菩提】步步踏實道業成
    20201219--步步踏實道業成韶光易逝容顏改生生世世結法緣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人脈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12個字
    人與人之間總是有差異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特徵。在致良知的時候,會因為個人差異而達到不同的層次。男人慾成大器,離不開人脈的幫助,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但王陽明告誡我們,男人慾成大器,人脈次之,最重要的原因還是他自己。
  • 佛教: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會有這四個表現,福氣越來越多
    一個人真心修行,是把自己的生活當成修行的道場,處處磨練自己,考驗自己,把修行當成生活的全部,才會有成就的可能,才會有修行的進步,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會有這四個表現,福氣一定會越來越多。一、反省自己懺悔自己。